叶端是我在复旦大学同一专业的学妹,她的小说我看了不少,但还没有和她见过面。她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篇小说是她的毕业作品,名字叫做《岁寒》,尽管已经过去好几年了,我仍然记得读她那篇小说的感受,在当时也写了一篇短的评论,放在MFA毕业作品合集里。那篇小说初读起来,语言平实,与许多注重修辞的年轻作者相比,她的语言显不出特点,却很有一种稳重,仿佛毫不在意是否能在几句话、几段之内吸引读者,事实上,小说继续下去,更让人感到,她在情节上、结构上也没有多大的野心。但是,她字里行间表现出一种成熟、从容的态度,仿佛对人生已经有一种忍耐和理解。
她很善于描述日常生活、人情、感受,可以将极微小的细节都写下来,仿佛在拿放大镜观看,这种观看并不强调某一处的重要,却由于细致而显得每一处都重要了。她的讲述似乎并不想传达什么理念,这与一些创造出经典作品的大作家们相比,或许有些差距,但与一般急于输出观念,而观念又十分简单、固化的作者相比,她胜出不少。不是每个作者都有耐心去将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细致地展示,也不是每个活着的人都会仔仔细细审视自己的生活。因为大部分人的生活那样单调、枯燥、看不到希望、难以忍受。因此,叶端的优势,在取悦大众方面,又变成了劣势。我相信很少会有人能将《岁寒》那样的一篇小说认真读完,因为它正如同难以忍受的生活一般,我也经常在读了几千字之后就感到压抑、头痛,但又不得不承认,她写出的是一种并非无意义的真相,同时佩服她,能将这样的叙述耐心地进行下去,我甚至猜测,她本人或许是一个有些执拗的人。
后来不记得因为什么契机,我和她开始有了联系,几年里陆陆续续地,我看了她几个短篇小说,我们在微信上联系,她很好沟通,传递给我一种开朗,同时那几篇小说似乎也简单一些,相比于我第一次在她作品里看到的可怕的耐心,那几个短篇在最后都显出一种仓促。我想,也许她也在不断做新的尝试,也试图更接近读者。我很明白这样一种尝试,因为我自己也是一个作者,也一直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尤其在发表了一些作品之后。我记得我大概是说了些鼓励的话,我们后来很久没有联系了,我也没有看到她的作品。因为我从事编辑工作,看的稿子很多,渐渐也就忘了,直到去年我在《山西文学》发小说时,编辑让我推荐几个年轻人,我又想到了叶端,我觉得她的作品发表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她的这一篇小说《花园》,我看的时候,立刻联想到了她的毕业作品,在小说中,女主人公少年时候是个“娇养的”“青春散漫”的少女,成年后,却逐渐有了要强的性格,本来还不错的资质也被激发出来,时不时给她一些成就感,虽然如此,她也只是遵循着大多数人的道路,恋爱,结婚,婚后却是因为环境创造的机会,将家庭的积蓄用于购买房产、一套、二套,直至最后自己独立开启一番事业。在这过程中,强势的她掌握丈夫、也掌握父母,将日子过得越来越繁荣,显出旺盛的生命力。叶端的优势发挥在小说里,体现在她的处处细节,语言中透露出作者对人物的理解,让小说中的生活、努力都变得很有质地,使得它们本身就有了意义,而并非简单的一个努力创造财富的故事。雖然主人公是大多数中的一员,但并不是平面单一的符号。如果说这个小说有什么缺点,大概是篇幅太短了一些,不足以将她的优势完全发挥,不过,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了。
【作者简介】余静如,生于江西,2012年进入复旦大学写作班,毕业后开始发表作品。小说散见于《钟山》《西湖》等杂志,已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安娜表哥》。现居上海,从事编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