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建忠
(东莞市滨海湾中心医院,广东 东莞 523900)
随着建筑业与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多发伤的患病人数不断增加,给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1]。损伤控制技术属于一种抢救方法,能够为患者赢得抢救时间[2-3]。近年来,随着急诊医疗水平的提升与医疗设备的改进,损伤控制技术已逐渐用于多发伤患者的抢救治疗中,对患者的预后起着重要的作用[4]。基于此,本文选取我院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60例急诊外科多发伤患者进行分析,总结损伤控制技术的方法,为临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详细报告见下文。
将我院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60例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抢救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30)与研究组(n=30)。对照组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患者所处年龄范围为24~68岁,平均(36.42±10.16)岁。研究组中男性21例,女性9例;患者所处年龄段为25~68岁,平均(36.84±10.56)岁。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具有可比性(P>0.05)。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确诊为多发伤;60例患者家属了解治疗方案,同意加入研究并签字;本次研究符合我院医学伦理会标准,并经过委员会同意。
排除标准:患者存在严重意识障碍或精神异常,不能进行简单沟通的患者;患者的心肝肾等器官存在严重器质性病变;患者不愿参与研究或中途退出。
对照组接受常规抢救治疗,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进行注射处理,对于存在休克状况的患者需先进行抗休克处理,之后采用手术修复患者的创伤,最后送至ICU继续接受治疗,已纠正患者的电解质紊乱。
研究组则在常规抢救治疗的基础上行损伤控制技术抢救治疗,具体方法为:①对于脊柱和四肢骨折的患者,首先进行椎板减压与外固定术处理,之后进行器官插管,稳定患者的病情,然后在72小时内进行二期手术[5]。②对于胸部损伤的患者,做好止血和控制污染处理,尽量在1次手术中处理完伤口,并尽可能在短时间内关闭胸腔[6]。③对于颅内损伤的患者,需要进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或者去骨瓣减压术,降低患者的颅内压,控制患者的病情[7]。④对于腹部血管受伤或者内脏受伤的患者,需要在较短时间内修复受损器官;若是患者病情严重,则需要先插管进行液体复苏,稳定病情,然后在3天内进行2次手术;若是存在胰腺损伤,则需要闭锁胰管,根据病情切除胰十二指肠,然后在2次手术时进行胃肠重建[8]。
(1)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包括术中出血量、ICU时间以及总住院时间。
(2)统计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恢复情况,在抢救期间,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记录体温恢复时间、乳酸恢复时间、碱剩余(BE)恢复时间与凝血活酶(APTT)恢复时间。
(3)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与死亡发生情况,并发症主要包括吻合口瘘、应激性溃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从表1的结果能够看出,在症状改善与各项指标恢复情况上,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P<0.05)。
表1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症状改善与各项指标恢复情况的差异()
表1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症状改善与各项指标恢复情况的差异()
在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率上,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详细内容见表2。
表2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并发症与死亡情况的差异[n(%)]
多发伤属于急诊科常见病症,具有病情重、进展快、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等特点,给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9]。多发伤患者常常伴有失血性休克、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增加了急救工作的难度,提高了急救的风险性和危险性,故临床加强多发伤患者的急救治疗是非常有必要的,可有效为患者赢得抢救时间,改善患者的预后[10]。
传统抢救治疗主要侧重于补液、建立静脉通道、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为主,虽具有一定的疗效,但是见效慢,无法快速稳定患者的病情,使得患者失去二次手术治疗的抢救时机,导致患者出现不良抢救结局[11]。损伤控制技术是近年来临床新型的抢救方法,其从实际出发,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抢救治疗,提高患者的存活率[12-13]。损伤控制技术侧重于分期治疗,其主要通过对症支持来稳定患者的循环功能和呼吸功能,防止病情恶化,帮助患者意识复苏,为后期治疗提供前提和基础[14-15]。损伤控制技术遵循先急后缓、先救命后保存肢体的原则,为患者处理损伤部位,从而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16]。本次研究结果发现,研究组患者经损伤控制技术治疗后,其临床症状与相关指标恢复情况、并发症与死亡发生情况皆优于采用常规抢救治疗的对照组,由此看出,损伤控制技术用于多发伤抢救的效果较好,能够最大程度减少损伤,降低死亡率。
综上所述,多发伤患者采用损伤控制技术抢救的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恢复各项指标,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提高安全性,值得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