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发展概况初探

2021-05-17 09:12许洪彬封晓茹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21年2期
关键词:港币资助香港

许洪彬 李 嫣 封晓茹

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北京 100045

1 基本情况

截至2019 年年底,香港特别行政区总人口约750万,2019 年本地生产总值为3677 亿美元,人均本地生产总值为489 80 美元,较2018 年实质减少1.2%。[1]根据美国传统基金会(Heritage Foundation)发布的《2019年全球经济自由度指数》报告,香港连续25 年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并连续两年被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评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加拿大智库菲沙研究所最近发布的年度世界经济自由度报告指出,自1996 年有公布以来,香港一直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根据世界经济论坛(WEF)发布的《2019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2],香港竞争力由全球第六升至第三。

香港经济的四大支柱产业是贸易及物流业(2018 年该业增加值占本地GDP 的21.16%)、金融业(19.74%)、专业服务及其他生产性服务(11.96%)和旅游业(4.48%)。此外,香港具有明显优势、可进一步发展的6 项产业分别是文化及创意产业、医疗产业、教育产业、创新及科技产业、检测及认证产业、环保产业。

2 科技投入

香港回归中国之前,受到港英政府“积极不干预”政策的影响,政府对科技与创新的投入极少,研究及发展(R&D)投入在1995 年只有6.59 亿港币,只相当于本地生产总值的0.25%。香港特区政府成立以后,科技与创新活动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政府大幅增加了对研发的投入。1998 年以来,香港特区政府对研发的投入持续增加。2007—2018 年的研发投入见表1 和图1,2018 年达到了245.0 亿港币,研发投入占本地生产总值比率稳中有升,达到0.86%,但与国际标准(3%)仍有明显的差距。

表1 2007—2018 年研发投入及占本地生产总值比率

图1 2007—2018 年香港研发投入及占本地生产总值比率

按照不同机构类别划分,研发投入情况见表2 和图2。从表2 可看出,香港的研发投入大部分用于资助高等教育机构,所占总投入的比例基本在50%以上。而用于政府机构的投入呈上升趋势,但总量依然较小(低于5%)。总体上看,香港的研发活动主要集中于高等教育和工商机构。就资助的学科领域而言,2018 年受资助最多的是信息科技领域(22.4%),其后为制造技术(13.8%)和电气及电子(10.4%)领域。材料科学、生物科技、环境技术、中医药等领域也是香港科技的重点领域。

表2 2007—2018 年按机构类别划分的研发投入 单位:亿港币

图2 2007—2018 年按机构类别划分的研发投入分布

图3 2007—2018 年按资金来源划分的研发投入分布

从图2 和图3 可知,香港科技的研发投入主要分布在高等教育机构和工商机构,研发资金的来源主要是工商机构和政府机构。这说明在香港的科技创新活动中,企业是主要的研发投资者。

3 科技产出

科技产出主要统计由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简称“教资会”)资助大学的研究成果,包括学术书籍、专题论文及章节、期刊、会议论文、创意及文学作品、顾问报告及个案研究,以及专利、许可证协议、知识产权及注册公司,具体结果见表3。

表3 研究成果数量 单位:件

香港的专利分为两种:①标准专利,有效期最长为20 年,须在第3 年届满后每年续期;②短期专利,有效期最长为8 年,须在第4 年届满后续期一次。近几年来,专利申请量较为稳定,2019 年的申请量为17 312 件,比2018 年增加了3.2%,获批量减少了29.9%(表4)。

表4 2012—2020 年专利申请和获批数量 单位:件

4 科技人力资源

4.1 科研人员总体情况

根据《香港统计年刊》,在各高校、研究机构及政府单位的科研人员数量呈现上升趋势,2010—2017 年科研人员的数量依次为24 060、24 460、25 264、26 045、27 378、28 165、29 047、29 846 名。2017 年较上一年增加了2.75%(表5)。

表5 近几年科研人员数量 单位:人

自2010 年以来,研究人员更多地集中于高等教育机构(高于52%),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而在工商机构的科研人员刚好相反,所占比例越来越低,在政府机构的科研人员比例相对稳定。这说明香港的科研活动更多地依靠高等教育机构(图4)。

图4 不同机构的科研人员分布

香港特区政府认识到,提供合适的人力资源对推动香港的创新科技至关重要。自2008 年,香港每百万人中科研人员的数量稳步上升,但比大多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都要低(图5)。

图5 2008—2015 年度香港每百万人中科研人员数量

为此,2018 年香港特区政府启动了5 亿港币的科技专才培育计划,训练和汇聚更多科技人才,鼓励他们在创新和科研方面发展。还有博士专才库计划,资助企业聘用创科博士后专才,从事科研及产品开发等工作。特区政府教育局通过向研究基金注资30 亿港币,为修读教资会资助的研究院研究课程的本地学生提供助学金,以吸引他们投身研究工作,配合推动创新科技的发展。另外,政府以配对形式资助本地企业人员接受先进制造技术,尤其是“工业4.0”的培训,为推动再工业化注入动力。还将进一步扩大现有的实习研究员计划,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让更多企业和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毕业生受惠。

4.2 在港院士

截至2020 年4 月,共有在港院士49 位。其中,中国科学院香港院士31 位,中国科学院香港外籍院士7 位;中国工程院香港院士7 位,中国工程院香港外籍院士4 位。

5 科技政策

1997 年以前,港英政府奉行“积极不干预”政策,坚信市场机制的力量,主张香港经济和科技发展完全由市场来决定,而政府则尽量避免采取任何统一计划或管制性措施去干预经济和科技发展。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香港特区政府政策制定者意识到,在技术研发与创新方面,香港与亚洲“四小龙”其他3个地区间存在着较大差距,认识到知识经济的重要性,从而力倡产业转型,由此相继出台一系列旨在推动科技和创新的计划和文件,力图重构其科技政策,并希望这些政策能够在香港经济复苏和国际竞争力提升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时至今日,香港特区政府关于推动香港科技发展的政策努力已初见成效。特别是2015 年11 月成立了创新及科技局(创科局),其职责是统筹推进科研及创科发展。近年来,香港特区政府不断加大对研发活动的投资,建设了香港科技园、数码港,成立了5 个研发中心。2016—2017 年度各大学的研究开支总额达102.71 亿港币,经费主要来自教资会、研究资助局、创新科技署等。政府的拨款自2004—2005 年度起不断增加,特别是2016—2017 年度各大学的研究总开支中约有83%来自政府资助,较上一年度增加7 个百分点。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高度重视香港创新科技发展,在2017 年施政报告中指出,香港产业要多元发展,且香港绝对具备条件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为推动创科发展,香港特首亲自领导了一个高层次、跨部门的“创新及科技督导委员会”,并决心在本届政府5年任期结束前将本地研发总开支相对本地生产总值的比率升至1.5%。

2017 年1 月,香港和深圳签署《关于港深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发展的合作备忘录》,双方同意在占地87 公顷的河套地区共同发展港深创新及科技园。预期园区会吸引港深两地及其他国内外的顶尖企业、研发机构和高等院校进驻,并发展成为重点创科研究合作基地。

2018 年5 月,科技部和财政部推出新政策,允许香港的大学和科研机构通过竞争择优方式,承担“中央财政科技计划”项目,并可以在香港使用有关资助,实现香港科技界盼望多时的科研资金“过河”安排。9 月底,科技部与创科局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加强创新科技合作的安排》,为两地创科合作提供顶层设计,构建了推动香港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总体框架。

为充分释放香港的科研力量,促进技术转移及研发成果实践,创新及科技基金目前资助的3 项有关计划的拨款将增加一倍,即每所大学的技术转移处每年可获得的资助由现在最多400 万港币增加至最多800 万港币;“大学科技初创企业资助计划”对每所指定大学的资助上限由现在每年400 万港币提高至每年800 万港币;每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的每年资助由现在500 万港币提高至1000万港币。

2020 年2 月26 日,香港特区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公布2020—2021 年度政府财政预算案。过去3 年,特区政府推出多项政策,提供超过千亿港币支持一系列发展创科的措施。2020—2021 年度将在推动研发、再工业化及产业发展、发展创科基建、支持初创企业4 个方面推出支持科创发展的措施,主要包括:

①推动研发。特区政府在科学园建设了医疗科技、人工智能及机器人科技两个“InnoHK 创新香港研发平台”,正积极探讨建设第三个研发平台。继续为企业的研发开支提供额外税务扣减,通过创新及科技基金资助本地研发工作,促进技术转移和研发成果的应用和商品化。自3 月开始,将“公营机构试用计划”的适用范围扩大至全港从事研发的科技公司。

②再工业化及产业发展。向创新及科技基金注资20 亿港币,推行“再工业化资助计划”,以配对形式资助生产商在香港设立新的智能生产线。向香港科技园公司增拨20 亿港币,把一幢位于元朗工业邨的旧厂房改建为“微电子中心”,提供现代化生产设施。优化“科技券”计划,政府的出资比例将由现在的2/3 上调至3/4,资助上限由40 万港币提高至60 万港币,可获批项目的上限也由4 个增至6 个。

③发展创科基建。探讨科学园第二阶段扩建计划的可行性,政府为扩建计划预留30 亿港币。科技园公司在将军澳工业邨建设的数据技术中心及先进制造业中心将按计划于2022 年落成。为数码港第五期发展用地进行法定城市规划程序,并计划于2021 年上半年向立法会申请拨款,预计最快于2024 年竣工。

④支持初创企业。加强科技园公司及数码港对其租户和培育公司的支持,通过“大学科技初创企业资助计划”支持由大学团队成立的初创企业,以及运用创科创投基金与风险投资基金共同投资本地创科初创企业。

该预算案在人才培育、智慧城市、粤港澳大湾区等其他有关工作中,也对创科的发展和应用给予了高度重视并提出了许多具体措施。

培育创科人才方面,2020 年3 月起将“研究员计划”和“博士专才库”两项计划的适用范围扩大至全港从事研发活动的科技公司,并将整合两项计划使聘用研发人员有更大灵活性。继续推行“再工业化及科技培训计划”,资助本地企业人员接受高端科技培训。优化“科技人才入境计划”,2020 年1 月把涵盖的科技范畴增至13 个,并放宽适用范围至全港从事相关研发活动的公司。继续大力推动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预留4000 万港币,为本地大学STEM 课程的本科及研究生安排短期实习。

为鼓励物流业应用科技提高生产力,特区政府计划拨款3.45 亿港币推出一项先导计划,每个符合资格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供货商可获资助推行最多4 个共计100 万港币的项目,预计可惠及约300 家企业。为加速低碳转型和加强环保,建议拨款2 亿港币成立低碳绿色科研基金,支持绿色科技的研发及应用。在推动电动车方面,将在更新《清新空气蓝图》中探讨进一步推广电动车的政策,并制定首份电动车普及化路线图。2020 年将推出20 亿港币先导计划,资助符合资格的现有私人住宅楼宇停车场安装基础设施,方便车主安装充电桩。将拨款8000 万港币推行试验计划,研究适合香港使用的电动公共小型巴士,让行走绿色专线小巴率先采用。预留约3 亿港币,把“清洁生产伙伴计划”延续5 年至2025 年3 月。

智慧城市方面,香港特区创新及科技局2020 年公布《香港智慧城市蓝图2.0》,进一步推动智慧城市发展。2020 年第四季度推出“智方便”一站式个人化数码服务平台,预计到2021 年年中,市民可通过“智方便”使用超过100 项政府网上服务。为智慧交通基金预留约10 亿港币,资助企业或机构进行与车辆有关的创新科技研究和应用。空间数据共享平台将于2022 年年底前全面投入服务,2020 年预留6000 万港币设立首间地理空间实验室,鼓励民间开发应用空间数据的移动应用程序。

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创科发展,预算案指出,香港拥有“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高度国际化和市场化,大学的科研实力在多个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同时,大湾区有多家龙头创科企业,以及优秀的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和先进的制造业。香港和其他大湾区城市互相协作,可提供完备产业链,提升整体竞争力,有利于香港的创科发展,并推动大湾区发展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位处落马洲河套地区的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创科园),是港深两地未来的重点科研合作基地,将提供多达120 万平方米的总楼面面积。创科园既是香港历来最大的创科基地,也是推动本地研发及再工业化的重要基础设施。首批土地的处理工程进展良好,将会适时向立法会申请拨款,以开展第一期主体工程及第一批楼宇建造工程。

6 科技管理体系

特区政府于2004 年1 月成立了创新及科技督导委员会,统筹创新及科技政策的制定及推行工作,确保在推动各个科技领域的计划时能更有效地发挥协同效应。为了发挥好香港“一国两制”的优势及加强“官产学研”之间的协调,特区政府于2015 年4 月进行了重组,成立了创新及科技咨询委员会。该委员会由行政长官创新及科技顾问担任主席,成员主要来自学术界、业界和与创新及科技相关的团体。委员会的职能是就不同议题进行讨论,包括策略性的社会及经济发展目标、参与者之间的协调及协作、与内地和其他经济体系在创新及科技方面的合作、如何吸引在香港创新及科技行业的投资和培育人才等。

为了借助创新科技提高各政策局及部门运作效率,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2017 年施政报告中建议,把原属政务司司长办公室的效率促进组拨归创新及科技局,以组成一支更强队伍,并善加利用预留协助部门应用科技的5 亿港币拨款,进一步在政府推动创新及科技发展。

香港推动科技创新的科技计划体系主要有两个部门,分别是创新科技署(ITC)和研究资助局(RGC),都有各自一套完整的计划项目管理流程和资金监管制度。

6.1 香港创新科技署

创新及科技局下设创新科技科、创新科技署和政府资讯科技总监办公室。

创新科技署于2000 年7 月1 日成立,主管科技创新创业,支持应用研究及发展、科技转移及应用;培养社会的创新科技风气;促进科技创业活动;提供科技基础设施;协助发展人力资源以支持创新及科技;推广国际认可的标准和合格评定服务。创新科技署与特区政府其他部门、工商界、大专院校及产业支持机构紧密合作,支持不同科技范畴的应用研究及发展工作。其中,政府部门包括香港经济贸易办事处、知识产权署、投资推广署、工业贸易署等。大专院校主要包括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相关产业支持机构包括科技园公司、生产力促进局和应用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等。科技园和数码港是主要的科技基础设施,为以科技为本的公司提供一站式的基础设施支援服务。该署也致力于提升基础工业的科技水平。

6.2 香港研究资助局

研究资助局(简称“研资局”,RGC)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简称“教资会”,UGC)辖下一个非法定、半独立的研究事宜咨询组织。研资局将特区政府透过教资会提供的经费拨作研究资助和其他有关支出之用,辖下设有学科小组及委员会,负责审核研究资助及奖学金申请,并负责监管这些拨款的运用。研资局主要资助的是上游或理论性研究(基础研究),资助对象为教资会资助的8 所高校,成立至今研资局用以资助研究项目的拨款额已由最初的1 亿港币增加至2020—2021 学年的12.2 亿港币[3],资助计划类别已由最初推出的两项资助教资会界别学者的计划扩展至现时共14 项资助计划。

研资局设有学科小组、协作研究金委员会、大型研究项目督导委员会、自资学位界别竞逐研究资助督导委员会、香港博士研究生奖学金计划督导委员会及纪律委员会。学科小组负责评审优配研究金、杰出青年学者计划、人文学及社会科学杰出学者计划及合作研究计划等的申请建议书和监察获资助的项目;协作研究金委员会向大学提供资助,购置单一大学难以负担的大型研究设备、仪器及图书馆资料,以进行跨学科或跨院校合作性的集体研究工作;大型研究项目督导委员会负责监督主题研究计划及卓越学科领域计划;自资学位界别竞逐研究资助督导委员会负责督导教员发展计划、院校发展计划及跨院校发展计划推行的详情;纪律委员会是为了让受资助项目的研究员在进行研究时遵守最严格的操守标准,分设了纪律委员会(调查)和纪律委员会(罚则)处理相关事宜,纪律委员会(调查)就涉及不当研究行为的指控是否成立及刑罚水平等向研资局做出建议(图6)。

图6 研资局组织架构

猜你喜欢
港币资助香港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嘉德(香港)春拍收获3.72亿港币
香港苏富比春拍录得37.8亿港币
换新钞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香港之旅
展与拍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索罗斯又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