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具有深刻的人文底蕴,蕴含的文化价值也越来越受重视。它体现了世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体现了“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以特有的方式唤起了人们对生命的追求,对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国富民康的企盼。
怀古溯今
从一些考古遗存中发现,剪纸艺术在北朝(386-581)时候就已经出现了,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但当时的剪纸技艺已经相当成熟。
隋唐以后,剪纸艺术日趋繁荣。唐代还出现了专门描述剪纸的诗句,《采胜》中写道:“剪采赠相亲,银钗缀凤真。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描绘了唐人剪纸的优美动作和剪出的花鸟草虫。到了宋朝,开始出现了剪纸行业和剪纸名家。据宋人周密《武林旧事》记载,此时,杭州的“小经济”多达上百种,其中就有“剪镞(花样)”者,有的善剪“诸家书字”,有的专剪“诸色花样”。
明清两代,剪纸艺术走向成熟,达到鼎盛时期。举凡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或进行再加工的。
2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先进知识分子蔡元培、鲁迅、刘半农等的倡导下,建立了中国民俗学的雏形。
他们广泛收集民间文学资料,同时也努力收集民间美术作品,其中就有民间剪纸这一项。
新中国成立后,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的指导下,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表现社会主义新人新事的新剪纸,开拓了剪纸创作的道路,丰富了中国民间装饰美术的形式和内容。在新剪纸的创作中,除了表现各行各业新气象的剪纸外,儿童、体育、杂技、歌舞等也成为了剪纸中最常见的题材。
各地风采
佛山剪纸——广东佛山剪纸源于宋代,盛于明清时期,从明代起已有专门行业进行大量生产。佛山剪纸的题材绝大多数是以花鸟虫鱼、戏曲人物和民间故事为主,如“龙”“凤”“鲤鱼”“孔雀”“和合二仙”“六国封相”“嫦娥奔月”“八仙闹东海”等。
扬州剪纸——早在唐代,扬州就有剪纸迎春的风俗了。立春时节,民间剪纸为花、春蝶、春钱等,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木之下,相观以取乐。据传,清嘉庆、道光年间,著名艺人包钧就以一剪之巧而声名远扬。时人给出了其“任他二月春风好,剪出垂杨恐不如”的高度评价。
浙江剪纸——据《武林梵志》载,五代时“吴越践王于行吉之日……城外百户,不张悬锦缎,皆用彩纸剪人马以代”,描绘了吴越故地上曾出现的一个宏大的剪纸景观。浙江省的窗花剪纸各地都有,以金华地区永康、浦江、磐安,温州地区的乐清、平阳等地较多,风格各有不同,用途亦各异。
蔚县剪纸——河北蔚县剪纸源于明代,其制作工藝在中国众多剪纸种类中独树一帜。这种剪纸不是“剪”,而是“刻”。它以薄薄的宣纸为原料,拿小巧锋利的雕刀刻制,再点染绚丽的色彩而制成。整个过程包括画、订、浸、刻、染、包六道工序,所谓“阳刻见刀,阴刻见色,应物造型,随类施彩”即是如此。
山西剪纸——山西剪纸的体裁风格根据各地民俗与实际需要因物、因事制宜。最常见的是窗花,它的大小根据窗格的形状来定。因窗格形状分菱形、圆形、多角等样式,窗花也随之而变,小的寸许,大的有四角、六角、八角呼应的“团花”;忻州一带,欢庆春节或操办婚事时,都要贴“全窗花”,即剪柿子、如意、牡丹、佛手、莲花、桂花、笙等,祝福新媳妇早生贵子,家庭美满幸福。
岁月剪影
剪纸匠人们仅用一把剪刀,一张薄薄的红纸,便剪出了南方江河的清丽婉约,剪出了北方群山的粗犷古朴,剪出了劳动人民的气质神韵……
在大雪封山的日子里,是这些贴得红堂堂的窗花告诉我,在被雪埋得很深很死的山坡上,还有人家。或许是命里有缘,每次到陕北,都能遇上一些让我动心的剪纸人,并且在回城后很长的时间里,都一心想着她们的面容。就是这次踏雪北上,在除了雪的白色几乎无别的色泽可寻的时候,也有一些生动极了的窗花,会突然从一个极不显眼的地方,亮在一条村道上。
一剪一剪,随着一阵嚓嚓的剪刀声,红粉似的纸屑,落了一怀。她每动一次剪刀,我的心都会收缩一次。而唯一让我的心收缩得发疼的,是她为我剪一对窗花的过程。守在她安详的神态里,我最初的浮躁,也像多余的纸片,被一剪一剪地铰去了,剩下的,正如在她手上成形的窗花,完全是一种艺术化了的东西。我不想说破,她剪给我的这一对窗花叫什么,但我要说,这里面一定藏着一个很美的传说。那是在广袤的黄土地上,比荞麦和苜蓿花还开得热烈的传说呵。那传说中的主角,正盘腿坐在一方土炕上,内心热烈如火亦平淡如水地为我铰着她的故事……
(节选自耿翔《窗花》)
赏析
窗花中蕴藏着动人的故事,剪纸人的生活及丰富的想象力,是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于作者而言,这是一段难以忘却的记忆,更是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
心香一瓣
剪刀在她手上异乎寻常的乖巧,紧随着她右手的节奏,分毫不差地剪着。纸呢?自然也很听话,应着她欢快的旋律,在她的指间移动着,翻转着,飞舞着,跳出了一支优雅的舞。
柳的轮廓显现出来了,粗壮的干,柔美的枝,它似乎在生长着,柳枝一条又一条,纤细而又优雅,柔软而又精致。朦胧中,一幅美丽的画卷浮现在我眼前:缕缕青烟逝去,傍晚的湖水平静的如一面镜子,映着火红的夕阳。远处有绚丽的火烧云,连绵的青山,还有湖畔满头翠发的柳。一只鸟儿飞来,停在它身上,唱出婉转的歌谣,似乎在与柳进行着表白……
美景渐渐模糊,我闭上了眼,脑海里全是那棵柳的样子。它伴着微风的吟唱,和着雨滴的鼓点,竟化为一位少女。她披着长长的头发,迈着婀娜的步伐,在我心间翩然起舞。舞着舞着,舞到了我的身边。她转身,用空灵的声音告诉我:“用心了,作品才会美。”
她放下剪好的柳,转身,微笑,离开。那空灵的声音久久回荡在我的心间,在我的心湖漾起了圈圈涟漪……
(浙江泰顺县育才初中 柳世强 《剪出无悔人生》)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出发,品味上面的文字。(答题纸自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