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问博
作家名片
李汝珍(约1763-1830),字松石,号松石道人,直隶大兴(今属北京市)人,清代小说家、文学家。少年时学习古代礼制、乐律、历算、疆域沿革。
由于李汝珍对八股文不屑,导致他终生不达,做过最大的官仅达河南县丞。他学问渊博,且精通音韵,青少年时期就著成《李氏音鉴》。他生性耿直,不阿权贵,不善钻营,始终没有谋到像样的官职。中年以后,他感到谋官无望,于是潜心钻研学问。从乾隆六十年到嘉庆二十年间(1795-1815),李汝珍用二十年时间写成了《镜花缘》一书。
作品简介
《镜花缘》是李汝珍晚年的作品,原拟写200回,结果只完成了100回。
前50回写秀才唐敖和林之洋、多九公三人出海游历各国及唐小山寻父的故事。在王母娘娘寿宴上,百花仙子得罪了嫦娥仙子,并对其立誓,若百花在不应齐放时违令齐放,便自愿坠入凡尘,受一世磨难。后心月狐奉玉帝诏下凡,临行时,嫦娥告诉她,当令百花齐放,以显威名,于是心月狐投胎成为武则天。一日,天降大雪,武则天因醉下诏百花盛开,不巧百花仙子出游,众花神无从请示,又不敢违旨不尊,只得开花,因此违犯天条。于是,玉帝把百花仙子贬到人间。百花仙子托生为秀才唐敖之女唐小山,唐敖赴京赶考,中得探花。此时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有奸人陷害唐敖,说他与徐敬业有结拜之交,于是被革去官职,降为秀才。唐敖对仕途感到灰心丧气,便跟随妻兄林之洋到海外经商、游历。他们途经几十个国家,见识到许多奇风异俗、奇人异事,并结识了由花仙转世的十几名德才兼备的妙龄女子。唐敖游仙山不归,唐小山思父心切,逼林之洋带他出海寻父,直到入小蓬莱山。唐小山后遵父命改名唐闺臣,上船回国应考。
后50回则着重表现众女子的才华。才女们相聚“红文宴”,各显其才,琴棋书画、医卜音算、灯谜酒令、人人论学说艺,尽欢而散。
唐小山入小蓬莱山寻父不返。此时,徐敬业、骆宾王等人的后代又起兵反周,攻破长安城外武家军设立的酒、色、财、气四关,拥立中宗复位,武则天仍被尊为“大圣皇帝”,她又下诏,继续开女科,并命前科百名才女重赴“红文宴”。
人物形象
唐敖:才思敏捷,喜爱游山玩水,无心科考。其父临终遗言要唐敖至少也得当个会元,自此唐敖开始努力,终得探花,却因曾与徐敬业、骆宾王等人结拜而被降为秀才。他有意弃绝红尘,便与舅兄林之洋、好友多九公等人出海游历,他们历经了四十多个国家,见识了很多异国的风土人情。他善良且重情义,一路上搭救了十几名由花神转世的女子。
到了小蓬莱山,唐敖被山中仙境所吸引,顿觉名利之心皆尽,万事皆空。又由于他吃过了仙草,终于入圣超凡,进山不返。
林之洋:善良而幽默风趣的小商人。虽为商人,却不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他待人诚恳,很重情义。妹夫唐敖被革去功名,心中沉郁,想出海畅游以解愁闷,他便爽快地答应了唐敖的要求,还拒收舟船饭食费用,并建议用此钱买些货物到海外销售。一路上,他由着唐敖的性子游玩。唐敖搭救了十几名花神转世的女子,他也全力支持,毫无怨言。行至小蓬莱山,唐敖入山不返,林之洋不听大家劝阻,足足寻找了一个月,直到看见妹夫写在石碑上的一首表示不再还俗的七言绝句,才肯承认唐敖确已成仙,最终含泪返回自己的国家。
他在卖货时,总是认认真真,半点不含糊,且深谙物以稀贵的道理,将商人作风发挥得淋漓尽致。人们时常因他的滑稽幽默而捧腹大笑。
多九公: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虽满腹才华,却未考中秀才。于是他丢下书本,做起了生意,因折了本钱,便以替人管船为生。他已八十多岁,身体却非常健康。由于常年在海外,他见多识广,奇花异草、飞禽走兽无一不知,还会治很多疾病。
唐小山(唐闺臣):本是百花仙子,因女皇武则天令百花寒天齐放,开花后遭天谴,被贬下凡托生为秀才唐敖之女。她貌美端庄,天姿聪颖,喜文好舞,见识过人。其父唐敖科举落榜,便求仙不返。她逼舅父带她出海寻父,历经艰险,于小蓬莱山得父书信。信中令她更名闺臣,约她中过才女后相聚,她于仙山见一碑文,上镌百名花神降生人间的姓名及中才女的名次,于是抄下碑文,回国赴女科考试,恰录取百女,皆与碑文相符。
众才女及第后,连日饮宴游戏,尽欢而散,她也重入仙山。
精段阅读一
恰喜这年林氏生了一女。将产时,异香满室,既非冰麝,又非旃檀,似花香而非花香,三日之中,时刻变换,竟有百种香气,邻舍莫不传以为奇,因此都将此地唤作“百香衢”。未生之先,林氏梦登五彩峭壁,醒来即生此女,所以取名小山。隔了两年,又生一子,就从姊姊小山之意,取名小峰。小山生成美貌端庄,天资聪俊。到了四五岁,就喜读书,凡有书籍,一经过目,即能不忘。且喜家中书籍最富,又得父亲、叔叔指点,不上几年,文义早已精通。兼之胆量极大,识见过人,不但喜文,并且好武,时常舞枪耍棒,父母也禁她不住。
赏读感悟
本段运用了大量细节描写,写了唐小山出生时的不寻常,特别描写了满室异香,以及香气之多、之奇,这为唐小山是百花仙子下凡埋下了伏笔;又写唐小山天资聪颖,文武双全,为后文她赴女科考试并及第作铺垫。
赋予人物以独特的出身并用大量溢美之词描绘人物,这是中国古典小说中常见的写作手法。
精段阅读二
那日到了无肠国,唐敖意欲上去。多九公道:“此地并无可观。兼之今日风顺,船行甚快,莫若赶到元股、深目等国,再去望望罢。”唐敖道:“如此,遵命。但小弟向闻无肠之人,食物皆直通过,此事可确?”多九公道:“老夫当日也因此说,费了许多工夫,方知其详。原来他们未曾吃物,先找大解之处;若吃过再去大解,就如饮酒太过一般,登时下面就要还席。问其所以,才知吃下物去,腹中并不停留,一面吃了,随即一直通过。所以他们但凡吃物,不肯大大方方,总是贼头贼脑,躲躲藏藏,背人而食。”唐敖道:“即不停留,自然不能充饥,吃他何用?”多九公道:“此话老夫也曾问过。谁知他们所吃之物,虽不停留,只要腹中略略一过,就如我们吃饭一般,也就饱了。你看他腹中虽是空的,在他自己光景却是充足的。这是苦于不自知,却也无足为怪。就只可笑那不曾吃物的,明明曉得腹中一无所有,他偏装作充足样子;此等人未免脸厚了。
他们国中向来也无极贫之家,也无大富之家。虽有几个富家,都从饮食打算来的——那宗打算人所不能行的,因此富家也不甚多。”
唐敖道:“若说饮食打算,无非‘俭省二字,为何人不能行?”多九公道:“如果俭省遍于正道,该用则用,该省则省,那倒好了。此地人食量最大,又易饥饿,每日饮食费用过重。那想发财人家,你道他们如何打算?说来倒也好笑,他因所吃之物,到了腹中随即通过,名虽是粪,仍入腹内并不停留,尚未腐臭,所以仍将此粪好好收存,以备仆婢下顿之用。日日如此,再将各事极力刻薄,如何不富!”
赏读感悟
选文写出了无肠国人吃东西的特点,引出了这些人的形象特征:贼头贼脑、不自知、虚伪等,还写了那些想发财的人不但不让仆婢吃饱,还“将此粪好好收存,以备仆婢下顿之用”,如此夸张的描写,让读者在捧腹大笑的同时,也见识到了那些麻木不仁、刻薄成性的富人们的丑恶嘴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