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玥
(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第二小学)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提出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劳动教育受到广泛关注,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重大课题和热点话题。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核心问题在于“为什么建”“建什么”“怎么建”,逻辑旨归在于走向学科融合。在教育实践中,将劳动教育与道德与法治学科进行有机融合,能够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
劳动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2020年1月10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一直是短板,2020年要对准这些短板弱项精准发力,推动教体相融合、划出美育硬杠杠、构建劳动教育责任链条。
1999年6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教育部在2017年发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指出:“加强劳动实践。在学校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绿化美化,普及校园种植。将校外劳动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小学、初中、高中每个学段都要安排一定时间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教育引导学生参与洗衣服、倒垃圾、做饭、洗碗、拖地、整理房间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提到,“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劳动的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劳动的本质却没有改变。我国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注重科技创新、产业变革、经济发展,而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可以发挥其在人才全面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为国家提供强有力的力量。正如马克思所言,真正的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而“劳动教育”就是新时代我们砥砺前行、创造美好生活最有力的实践。因此,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积极落实政策要求,把握时代特点,将劳动教育与道德与法治学科进行有机融合。
劳动教育是我国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很多教育家和学者都强调过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比如蔡元培在《蔡元培美学文选》中提到,“劳动是人生一桩最要紧的事情。”徐特立在《徐特立教育文集》中提到,“把劳动的道德、权利、义务三者结合起来,才能巩固劳动纪律,所以劳动就成为每一个人重要的道德标志。”苏联杰出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在《克鲁普斯卡娅教育文选》中提到,“儿童不仅应该学习,而且还要劳动,……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要善于把儿童在校外的生产劳动与学校的教学结合起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提到,“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比如,小学低年级要注重学生劳动意识的启蒙,让学生学会自理,感知劳动乐趣,知道人人都要劳动。小学中高年级要注重卫生、劳动习惯养成,让学生做好个人清洁卫生,主动分担家务,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体会到劳动光荣。
由此看来,劳动教育不容忽视,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树德、增智、强体、育美。教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真正发挥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基于此,各校开始根据自身的文化底蕴和发展特色,通过举行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劳动兴趣,引导学生领悟劳动的魅力,激发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去感受,去发现,在拓宽劳动实践活动内容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合作精神,使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提高小学生的劳动素质,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除了教育行政部门要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开好劳动教育课程之外,各个学科根据学科特点有机渗透劳动教育也能起到重要作用。学科教学是实施劳动教育的一种基本途径,学科劳动教育大有可为。各学科应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把劳动教育摆在重要位置,让劳动教育真正入耳入心。班主任、科任教师在履行主体责任的同时,也应积极弘扬劳动精神,加强学生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劳动安全教育,激励学生增强劳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在劳动中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要引导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使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纵观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小学低年级的主要内容是围绕个人生活起居开展劳动教育,注重培养劳动意识和劳动安全意识,使学生懂得人人都要劳动,并感知劳动乐趣,爱惜劳动成果,如一年级下册第11课“让我自己来整理”引导学生学会整理自己的物品;而中高年级则以校园劳动和家庭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引导学生体会劳动光荣,尊重普通劳动者,初步养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态度。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活动进行劳动教育。
“一日劳动小计划”任务清单(见表1)是帮助学生快速认识劳动并实践劳动的方法,也是低年级学生进行劳动的起点,比如完成个人物品整理、清洗,进行简单的家庭清扫和垃圾分类等,旨在使学生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提高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在设计和实施“一日劳动小计划”任务清单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还要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减劳动内容,这样就把劳动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可以让其感受劳动的快乐。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等,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劳动中得到锻炼,增强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表1 “一日劳动小计划”任务清单
在没有制定“一日劳动小计划”任务清单(以下简称“劳动清单”)之前,总会出现学生丢三落四、家长急急忙忙到校给学生送作业本、语文书、学具的情况;但有了“劳动清单”以后,学生养成了自己整理书包的好习惯,每天晚上会主动把第二天上学需要的物品整理好。自从有了“劳动清单”的帮助,学生知道每节课下课之后先收拾物品再去室外活动,在感受劳动给自己带来整洁的同时也锻炼了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养成了自律的好习惯。
培养儿童独立自主的人格品质,教师需要给予他们锻炼的机会,对他们进行积极的评价,注重学习劳动技能和实践运用的结合。例如,在洗衣、做饭、整理房间等家务实践中掌握劳动技能,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在社会调查和探究中促进劳动技术应用能力。劳动教育只有学方法重实践、学技能重应用,学生的劳动技能才会得以迅速提升,才会变得更勤快、更能干,才会有较强的解决问题能力和独立自主的意识。引导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既是培养儿童良好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劳动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儿童独立自主品格和责任意识的有效途径,使儿童学会对自己的生活和行为负责。
道德与法治学科可通过“居家生活”课程和“校园责任”课程等,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我校针对不同年段的学生开展了“先锋责任区自愿认领”劳动教育活动,旨在让学生形成我要对我的岗位负责的意识,使学生在校园里有始有终地完成一项劳动任务。
学校倡导学生开展“我爱校园我爱家”劳动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以小主人的身份,用双手为美丽的校园出力。校园的角落比较多,如果只靠保洁阿姨打扫太辛苦,而且很多地方也容易被忽视。所以,我校将校园划分为不同的区域,作为学生劳动教育的新场所,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自愿认领责任区,每天负责责任区的打扫和维护。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责任意识不断增强,更加懂得相互合作的重要性,班级凝聚力更高。我校还有一片种植园,为学生开展种植活动提供了场地。他们通过播种、浇水、施肥、采摘等,感受到了收获的快乐,懂得了劳动的价值。
劳动是一种能力,其中蕴含着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品质。儿童在劳动中能体验到收获成果的快乐,感受到父母长辈劳动的辛苦,体会到珍惜劳动成果的意义,从而对家人、对朋友、对社会心存感恩之心,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报答社会、家人。苏联作家高尔基说,“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学生只有通过劳动,体验了其中的酸甜苦辣,才会产生对祖国、社会、家人、老师、朋友的感恩之情。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恩”的形式丰富多彩,有父母的养育之恩,有老师的教导之恩,有同学的互助之恩,有社会的关怀之恩……如今,学生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得到改善,他们对于感恩的理解与行动有些缺乏。鉴于此,我们开展了“让劳动与感恩同行”主题实践活动,及时引导、教育学生知恩、感恩,传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学会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学校和社会,感恩生活中的一切。
“让劳动与感恩同行”主题实践活动是劳动教育的一种升华,把具体的劳动活动与心里的劳动体验进行融合。该活动的目的主要有:第一,培养学生学会关注周围人和事,初步了解他们的工作;了解各行各业的劳动,知道身边的人都是劳动者,树立尊重劳动者的意识。第二,培养学生从小学会感恩身边的亲人、感恩社会、感恩老师、感恩朋友。第三,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习惯,并且懂得劳动的价值。具体内容详见表2。
表2 “让劳动与感恩同行”主题实践活动
家庭与学校有着密切的联系,家庭在劳动教育与道德与法治学科融合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家庭要帮助孩子认识劳动的价值,为他们提供劳动的体验,还要注重其劳动习惯的养成,鼓励孩子自觉参加劳动,使他们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荣辱观,养成热爱劳动的品质,增强自我生存能力。
同时,家庭把劳动教育渗透到学生学习和生活中,让劳动回归日常,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劳”的重要性;把日常生活中劳动锻炼的机会还给了孩子,把家务劳动竞赛等劳动教育形式常态化、规范化;树立了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家长通过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让孩子养成了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真正发挥了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
学校在劳动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学校不仅着力创建家校合作的双向工作机制,建立家校双方的互动平台,还依托道德与法治课通过家长学校开设劳动教育宣讲培训,更新了家长的教育观念,使其树立了五育共同发展的家庭教育新理念,为孩子创设了劳动实践的环境。
当然,劳动教育与道德法治学科的深度融合,使教师成为课程的自主开发者。一系列的劳动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劳动兴趣,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发展了学生的劳动素养,使学生初步掌握了劳动的基本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了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劳动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全面提高了综合素养。同时,学校开展的系列劳动课堂,进一步促进了家校合作,营造了良好氛围。
社会在劳动教育中起着支持的作用,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为劳动教育提供了必要保障。新时代劳动教育具有较强的社会性,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合力推动。
劳动教育与道德法治学科的融合,不仅丰富了劳动的形式,也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能力,真正把劳动教育放在社会这个大背景下进行,不仅在宏观层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更是在微观层面上用具体事例给学生上了生动、有价值的一课。
总之,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学生培养全过程,贯通不同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践活动的功能和力量。教师要在充分尊重学生兴趣、尊重学生特点的情况下,通过劳动教育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深度融合,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其感受到快乐,有所得,有所获,有所领悟,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