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蕊
理解文章的关键词句,有助于我们理解文章主题思想。
什么是关键词句?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关键”的解释是这样的:“比喻事物最紧要的部分;对情况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在文中起关键性的词句,应该是一篇文章或一个段落的灵魂,这个词句指挥着其他词句来表达一个意思、一种思想观念、一种情感态度。
那怎样判断文中的关键词句呢?有以下两种方法可供大家借鉴:
一、把握全文的关键语句
1.标题部分常常出现与文章内容或主题相关的词句。如诸葛亮的《诫子书》,题目就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诫”有劝诫、劝勉之义。“诫子书”,即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旨在劝诫、劝勉。
2.开头部分常常出现与文章内容或主题相关的词句。如美国作家让·乔诺的《植树的牧羊人》,开头第一段,作者直接表明自己的看法:“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作者观察了牧羊人数十年;“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这里直接点明了题旨,概括地介绍了牧羊人的形象。
3.文中起线索作用的关键词句。如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便以时间为线索,运用了一些代表时间发展或进程变化的词句,如“一个酷热的七月天”“然后他们出发了”“几分钟后”“时间在慢慢地过去”“暮色中”等,使文章叙事清晰,不蔓不枝。
4.结尾部分也能探寻到点明文章内容或主题的词句。如毛泽东《纪念白求恩》的结尾,作者借助“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样一组排比句,不仅赞颂了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也道出了文章的写作目的——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精神。
二、把握文章段落的关键词句
1.要通读文段,对文段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2.要分清文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各表达了什么意思;3.要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根据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分清层次;根据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分析了解文段的中心意思。
如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用词方面就极其讲究。他在解说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时用了两个“极端”,这个程度副词深刻地体现了白求恩对工作与同志的态度;而在批评一些人时,则运用了“拈轻怕重”“喜欢自吹”“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等词语,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一些人对工作、同志、人民的态度,与白求恩的兩个“极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形象地表达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植树的牧羊人》则多处运用比喻手法,描写生动,使语言更具表现力。如:“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这两个比喻句,前句写远景,比喻生动;后者写近景,不仅写出了新生的白桦树的外形,也写出了其勃勃生机,神韵犹存。
《诫子书》中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一句,作者用双重否定句明确了如果没有“淡泊”“宁静”的修养,就不可能“明志”“致远”,强调“淡泊”“宁静”是“明志”“致远”的必要条件,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殷切期盼。
《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关键句——“这才开始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往上爬。”“这种情景让我感到反胃,我偷偷地抓住背后的岩石。”“我趴在岩石上,神情恍惚,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从这些表现心理的语句中可知“爸爸”来之前“我”爬上悬崖,爬到山腰后进退两难,一直趴在那儿,神情恍惚,十分害怕。
理解文中的关键词句,对帮助我们更好地梳理故事情节,厘清文章思路,品析人物形象,探究文章主题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