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利伟
齐齐哈尔市精神卫生中心医学鉴定科,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0
2 型糖尿病属于胰岛素分泌缺陷与胰岛素抵抗引发的一种代谢紊乱综合征, 在长期病症折磨与治疗下患者易出现不良情绪,如焦虑、抑郁、悲观等,而不良情绪的存在也会增强胰岛素抵抗情况, 对患者病情造成不利影响[1-2]。 抑郁症属于抑郁障碍的典型情况,其核心症状为明显的持久性情绪低落和兴趣减退。 中医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病”范畴,主要症状为肝胃郁热,近年来提出应化浊解毒治疗方式,而抑郁症属于“郁证”,其病症也与浊毒相关,属于中医异病同治的范畴[3-4]。 因此,该研究选择2019 年3 月—2020 年8 月于该院进行诊治的82 例2 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探析化浊解毒加减方在2 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择该院进行诊治的2 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82 例, 基于单盲分组方式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1 例,其中参照组男性与女性的患者人数分别为25例和16 例;年龄最小为48 岁,最大为70 岁,平均年龄(54.71±2.18)岁;糖尿病病程1~4 年,平均病程(2.01±0.84)年;抑郁病程6~22 个月,平均病程(13.48±2.42)个月;中度抑郁者15 例,轻度抑郁症26 例。研究组男性与女性的患者人数分别为27 例和14 例; 年龄最小为47岁,最大为69 岁,平均年龄为(54.64±2.09)岁;糖尿病病程1~5 年,平均病程(2.04±0.87)年;抑郁病程5~20个月,平均病程(13.39±2.44)个月;中度抑郁者13 例,轻度抑郁症28 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抑郁症病症以及抑郁症轻重程度的相关数据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两组患者均经过临床检查,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糖尿病中医防治标准(草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 (第三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相关诊断标准,确诊为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与其家属查看研究方案,确认内容后自愿参加,并在相关协议书上签字;研究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其他类型糖尿病者;其他类型精神疾病者;心肝肺器官功能存在障碍;近期内服用过对研究内容有影响的药物;对研究内容涉及药物过敏者;未能全程参与研究者。
参照组予以患者常规治疗, 具体内容包括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饮食干预以及运动指导,利用二甲双胍开展血糖控制, 选择盐酸二甲双胍 (国药准字H2002 3371),用药方式为口服,初始剂量为0.5 g,2 次/d,随餐服用,根据患者病情对药物剂量进行增加,可每周增加0.5 g,最大剂量不得超过2 g/d;同时,给予患者心理治疗,利用心理疏导,情志调节,答疑解惑以及移情异性等方法帮助患者进行情绪的调整。
研究组在参照组治疗方式基础上予以患者化浊解毒加减方实施治疗,具体内容包括:选择黄芩(9 g)、黄连(9 g)、柴胡(15 g)、清半夏(15 g)、白芍(15 g)、枳壳(15 g)、佩兰(15 g)、熟大黄(15 g)、姜黄(15 g)、干姜(15 g)、香附(15 g)、郁金(15 g),辨证加减,如便秘加龙胆草10 g, 如头痛加菊花和钩藤, 剂量分别为12 g 和10 g,如腹胀加焦三仙和砂仁,剂量分别为6 g 和9 g,诸药合用,水煎服用,1 剂/d,水煎至150 mL,分早晚两次用药。
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抑郁情况,其中血糖水平利用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和餐后2 h 血糖水平进行评估,抑郁情况利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估,涉及17 项内容,分数>24 分为重度抑郁,分数在18~24 分之间为中度抑郁,分数在7~17 分之间为轻度抑郁,分数低于7 分为正常状态。 同时,检测两组患者高敏C 反应蛋白(Hs-CRP)、血清脂联素(APN)。
该研究数据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计算,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t 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及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患者空腹血糖、 餐后2 h 血糖以及HAMD评分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糖水平与抑郁状态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血糖水平与抑郁状态比较(±s)
组别空腹血糖(mmol/L)治疗前 治疗后餐后2 h 血糖(mmol/L)治疗前 治疗后HAMD 评分(分)治疗前 治疗后参照组(n=41)研究组(n=41)t 值P 值9.47±2.13 9.39±2.10 0.196 0.844 7.03±1.54 5.43±1.36 4.986<0.001 16.01±2.23 16.11±2.08 0.209 0.834 9.96±1.32 8.14±1.08 6.832<0.001 20.04±2.17 20.08±2.21 0.082 0.934 12.67±2.45 9.94±2.16 5.351<0.001
研究组患者在Hs-CRP、APN 方面的指标, 均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清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血清指标比较(±s)
组别Hs-CRP(mg/L)治疗前 治疗后APN(ng/L)治疗前 治疗后参照组(n=41)研究组(n=41)t 值P 值10.61±1.93 10.59±1.87 1.024 0.308 4.25±0.61 2.14±0.52 16.855<0.001 73.79±8.46 73.68±8.51 0.057 0.953 90.80±9.75 105.23±9.81 6.680<0.001
研究组患者头晕、 睡眠障碍以及口干舌燥的例数分别为2 例、2 例、1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1);参照组患者头晕、 睡眠障碍以及口干舌燥的例数分别为2例、1 例、1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1),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
糖尿病作为危害世界人民身心健康的慢性病症之一,在经济发展、老龄化趋势加重以及生活习惯变化等因素影响下,其发病率呈现逐年增加趋势[5-6]。 抑郁症属于糖尿病患者中较为常见的慢性精神性病症, 因抑郁症患者容易出现自残或者自杀的行为, 所以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存质量。 糖尿病在中医理论中属于“消渴”范畴,抑郁症更符合中医理论的“郁证”,针对“消渴”的病机,中医认为与患者肝脾功能失调具有重要关联,在情志失调、肝疏泄过度的影响下造成肝气郁结,邪热伤阴,浊毒不解,进而造成消渴情况[7-8]。 中医对于抑郁症,更多的理论认为中心环节是肝部,病机以肝气郁结为主,郁生浊毒。 浊毒致郁,因而在病情的发展下累及心脾肾。 由此可知,2 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治疗关键是肝火内郁、气血阻滞以及浊毒内蕴,因此治疗应以“化浊解毒”“疏泄肝火”以及“理气解郁”为主[9-10]。化浊解毒加减方由化浊解毒方变换而来, 其黄芩可泻火解毒,黄连可清热燥湿,柴胡可疏肝理气、升阳举陷,清半夏可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白芍可消炎去肿,枳壳可理气宽中、行滞消胀,佩兰可芳香化湿、醒脾开胃,熟大黄可泻火凉血,利胆退黄,姜黄可活血行气、通经止痛,干姜可温肺化饮、温中散寒,香附可疏肝解郁、理气宽中,郁金可行气解郁、凉心凉血,诸药合用能够化浊解毒、疏肝理气,达到浊去毒消和气畅郁解的效果[11]。该研究中两组患者治疗前的HAMD 评分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HAMD 评分为(9.94±2.16)分,显著低于参照组的(12.67±2.45)分(P<0.05);周静等[12]研究中显示,2 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经化浊解毒加减方治疗其HAMD 评分为(11.17±1.12)分,其数据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别(P<0.05);该研究在HAMD 评分方面的数据与周静等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表明化浊解毒加减方在“消渴”与“郁证”方面的治疗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2 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应用化浊解毒加减方可有效改善其抑郁情况, 减少患者不良情绪的产生,对于患者血糖控制与心态调节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