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
摘要:在民族声乐的演唱中,“情”的表达和体现应当是真诚的,是具有民族性的,是符合中国人民音乐审美的。
关键词:民族声乐演唱;情感表达;理论与实践;教学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博大精深且蕴含了深厚的文化价值,是真正属于中国人民自己的声乐艺术。声乐是一种运用感觉来歌唱的抽象艺术,结合我们声乐教学的专业性和教学性及中专生的身心特点,如何运用我们的发声器官获得最动听、最舒服的音色,如何通过歌曲的表达让学生能达到相对完美歌唱呢?本人通过多年教学探索启示与大家共享。
一、歌唱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音乐是最善于表“情”的艺术。特别是歌唱,说到底,强调歌曲要唱情,所谓的“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就是对歌唱传情的生动描写。例如美国一位声乐理论家詹姆斯·弗兰契斯·库克就曾提出:“广大的听众似乎并不需要歌者自己认为的那种所谓的‘完美的嗓音,而更是需要被听众所认可的那种‘有人情味的声音。更重要的是,我们广大的听众并不只是满足于听那种没有瑕疵的声音和只有正确方法的歌唱,而总是迫切需要有那种能展现人性的特质的,能接触到真实的心灵与内在,再通过歌者们的2声音传达出来的那种奇妙的东西,就如同人的灵魂通过眼睛焕发情感出来一样。正是这种奇妙的东西赋予了我们声音具有独特個性和特点,才能给最广大的听众最震撼、最广泛的感染力。”1以上所讲的这种“有人情味”的声音,就是我们常常强调的以情动人的歌唱。只有渗透了深沉而真挚情感的作品,才能真正地“动之以情”,受到艺术感染,并获得美的享受。
二、演唱中情感表达的主要形式———以“字”传情与教学
歌唱的基础之一是语言,它通过准确纯正的咬字、吐与字与发音来塑造丰富深刻的作品内容与情景及动人的音乐形象,中国的语言独特而复杂,我们知道汉语中的字一般都是一字、一音、一义,同时一个字音不仅包含了声母、韵母或复韵母,还包含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四种有高低、抑扬不同的声调。
学生在演唱中,要求他们的“咬字”中要按照一定的语言规律、语言要求,用艺术的表达方式,进而对声乐作品中乐谱上的文字进行诠释,一般来说,字的发音可具分为字头、字腹和字尾。 字头指的就是声母和介母的发音,字腹则是韵腹部分的发音,而字尾是指韵尾(包括元韵尾和鼻音韵尾)部分的发音。 在“字”的演唱处理上,我的声乐导师冯家惠教授常常教导:“字头用以阻气,要吐得准确而精炼; 字腹扩大立音,要明确而稳; 字尾高位归韵,要清晰而准确”。可见很好地把握这三部分音的处理,加之语气的强弱、长短处理,乐曲中的语言清晰准确,才能更明确的表达曲目的情感,纯正准确的字音、吐字是歌唱最基本的艺术基础。
例如:陈道斌词、杜鸣曲的艺术歌曲——《康桥别恋》,它是通过徐志摩的诗篇《再别康桥》改编的,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回忆、对康桥的爱恋及无可奈何的离愁之情。 作者将具体的景物与想象糅合构成了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笔者在演唱歌曲最后一部分的“我还是悄悄地悄悄地走吧,就像当初我悄悄地来,我还是悄悄的悄悄的走吧,就像当初我我悄悄地来。挥一挥衣袖,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不带走一片云彩,一片云彩。 ”(谱例1)
需要注意的是:要求学生在演唱第一个“走“字时要稍微突出点,这样为了能够表达人物那种离愁的感觉,通过字头(也就是戏曲中常提的喷口)的夸张来保持咬字的清晰,运用了夸张字头的表达方式,然后这里的语气强度应增大,语气的长度也要感觉拉长一些,字的韵味就能很好的表现出来他们在用这种感觉演唱后获得了不一样的感受,进而就很好地塑造了人物的一种诉说感。
此外,在教学中我更发现,民族声乐作品在其语言表达中,地方语言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方言的语调、发音和韵味的掌握即地方语言的掌握,将可能会直接影响声乐作品演唱中情感的准确表达。例如由牟廉玫词、王原平作曲的创作歌曲《峡江情歌》。它的创作取材是作曲家根据一首湖北的利川民歌《龙船调》作为元素的。整首曲目中有不少地方需要运用地方语言进行演唱,例如后鼻音“正”( zheng)字应唱前鼻音“ zen”、“是”( shi)唱“ si”、“过河”由入声改唱为上声等等,并且乐曲中还有说白的部分,地方特色很快就通过方言有所体现了,风格也随之表现出来。 所以学生们在正确的发声前提下,要想演唱好这些乐曲必须先掌握些湖北西部地方语言。 如果整首曲目都用普通话来演唱,没有一点方言,那么整首歌曲就仿佛一杯白开水一样索然无味,独特鲜明的地方风格当然就不能有所表现。
我校音乐专业中专生由于其年龄及程度等多种因素,需要尽可能的在声乐演唱技能提高的基础上,再运用依字行腔等科学的声乐方法,应立一定的情境感,让自己身临其境,并将自己移情为主人公,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的意境与氛围当中,这样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表达作品的情感,深入人心吸引听众,逐渐培养更加良好的专业素质,为今后严苛的艺考做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金铁霖.《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版.
[2](美)詹姆斯·弗兰契斯·库克编,章玫译,《名歌唱家论歌唱艺术》,上海文艺术出版社1979年9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