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易行难

2021-05-14 12:02李戟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45期
关键词:音乐课笔者德育

李戟

法国大文豪雨果曾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数学、文学、音乐”这三者在开启学生智慧方面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在全国上下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利用好每一个学科,让每一位教师加入到德育的队伍中,真正实现全员教育,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难题。从笔者的教学经历来看,每一个学科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在课堂上渗透德育。当然,音乐学科也不例外。

古人云:“言知之易,行之难。”笔者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也真正体会到了知易行难的道理。下面,笔者将站在一个普通音乐教师的角度,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和体会,对在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做一个尝试性探讨。

一、观念转变,培养兴趣

在我国的教育历程中,音乐学科一直被认为是“副科”“次科”。它在教师和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远远不及语文、数学、英语这样的主科重要。正因为如此,音乐课也常常成了被冷落的对象,可上可不上。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也不大,音乐学科就这样一直处于无人问津的地位。殊不知,音乐在培养学生情操方面有着极好的优势。要想改变现状,首先需要教育观念的转变。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方式大多数都是教唱式(即教师教一句,学生唱一句),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磨灭了教师的积极性, 更是磨灭了学生心中对艺术的兴趣。长此以往,当然很难有好的课堂氛围。新课标倡导的音乐课堂应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教师由教授者转换为引导和教授一体,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上课的观念,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撒音乐的种子,讲讲古今中外艺术家的故事,告诉学生艺术是我们人类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文化组成部分,艺术更是我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再比如,教师可以在上课前播放一些有意思的视频,或者不同版本的视频资料、音乐背后蕴含的故事,那么,学生的兴趣将会被调动起来。比如,在讲授湘教版初二音乐课《你是这样的人》的时候,教师可以讲讲周恩来总理的故事。这首歌曲是我国著名作曲家三宝先生为周恩来总理100周年诞辰而创作的,刚开始笔者给学生介绍这首歌曲的时候并没有提到太多背景,很多学生都不是很喜欢,觉得没有吸引力,模唱兴趣不大。笔者便追问:“你们知道这首歌曲的意境是快乐的还是悲伤的?”学生回答:“悲伤的。”于是,笔者借机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及时播放了《百年恩来》的专题纪录片,并补充讲解周总理的有关事迹,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十里长街送总理、总理去世的时候联合国为总理降半旗等故事。告诉学生们,歌曲是为总理100周年诞辰而作。笔者居然发现课堂没有刚才那么多的嘈杂声,学生好像都被视频里的故事和音乐深深地吸引了,有的学生眼睛里还泛着泪光,随后,笔者让学生和自己一起来学唱这首歌曲的时候,学生都学的很认真,连开始因调皮而被笔者责怪的那个学生也异常地认真。当学生学完曲调,笔者教歌词的时候,把歌词的含义讲解给他们听,告诉他们全国人民和老一辈的群众对总理的情谊都体现在这首歌曲里,演唱时尽量把自己对总理的崇敬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音乐有了浓厚的兴趣,当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不仅仅是简单的几首歌,当学生明白了艺术的重要,笔者相信我们的课堂将不再是沉闷的,取而代之的将会是比语文、数学、英语更加有意思的音乐课堂。

而当学生对生活,对艺术充满兴趣的时候,教师的教育已经成功了一半。教师需要的,不是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而是学生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这,不就是德育时时刻刻强调的积极性吗?这不正是教师所希望的激情和主动吗?当学生把对艺术的兴趣,转化为对学校任何活动的兴趣,转化为对生活的兴趣,转化为对知识的兴趣,教师的教育,不就实现了吗?

二、方式改变,培养能力

新课标还倡导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长期的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有能力,但是不会表现自己。所以,素质教育更加倡导能力比分数的重要。音乐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表现力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音乐课也应当打破以往的“教——学——唱”的格局。比如,教师在每一节音乐课之前,可以设立“才艺展示”环节,每天三分钟,每天一位学生。这样,不仅给有特长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同时也给害怕表现的学生得以锻炼,一举多得。“才艺展示”的内容由学生自己决定,可以是唱歌、跳舞、相声、乐器、小品、模仿……多种形式。在音乐教材中有一个单元叫“班级演唱会”,笔者鼓励学生表演不同形式的音乐,还鼓励他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表演,他们积极性很高:有的表演韩国组合少女时代的歌曲、有的表演刘谦的魔术、有的表演春节联欢晚会上很火的小品、还有的模仿《爸爸去哪儿》精彩片段,深受学生们的喜爱,课堂氛围活跃。长期下来,笔者所带的学生在表现力方面都有了大大的进步。笔者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学生冯某的变化:他原本是一个比较沉默的男生,文化成绩在班上不算突出,对自己也不太自信,课堂上几乎没有主动举手回答过问题,在音乐课上,笔者也几乎没有留意到他。笔者认为,很多学生也和笔者一样对他印象平平。自从班级开设了“才艺展示”环节后,轮到他展示的那天,他演唱了一首《中国好声音》里面的经典歌曲《存在》,虽然没有多余的话语和动作,但是他安静演绎的歌曲却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他显然没有想到自己的业余爱好会给他带来如此巨大的惊喜和成就感,看着他湿润着眼眶站在台前,笔者知道他的改变从那一刻开始了。果然,这个冯同学在以后的音乐课上变得很积极,遇到表演的环节也不再胆怯,连讲话的声音都响亮了,而同学们一次次的肯定也让他变得越来越自信,台风越来越稳定。笔者相信,他在音乐课堂上获得的掌声、随之而来的大胆和自信,让他在其它科目和其它活动中也品尝到了进步的喜悦。学生自信、积极、敢于表现的能力,就这样悄然成长了,这就是音乐课堂独特的优势。

三、评价改变,培养自信

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每到學期结束,音乐课的考核是很多学生头疼的一件事,原因是音乐课的评价方式令师生都爱恨交加。音乐科目的考核在以往一般是学生演唱一首歌,教师根据演唱的音准、节奏来给分,大有一曲定分数的风范。然而,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倡导教师要用三维模式来评价学生,更多地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投入的情感、参与态度与程度,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多肯定多表扬,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情趣。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笔者拟定了本科考核模式:平时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占30%、才艺展示占30%,考试演唱占40%,最终的考核分数由三者综合考查决定,全面考核学生的音乐素养。这不仅让很多唱歌一般的学生不再害怕考试,也让音乐教学更加规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不再因为唱歌不好,而缺乏自信。然而,自信对于一个正在成长过程中的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尤其对于文化成绩不太突出的学生而言,这也许是他自信的来源。笔者有时候会和学生讲一些明星成名之路,希望他们明白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可以“天生我材必有用”。笔者给他们讲了他们喜欢的周杰伦的故事:周杰伦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生活并不宽裕。父母离异,高中毕业就出来餐厅工作,偶然的机会参加一个选秀节目被吴宗宪看中了,从此走上了艺人之路。从一名餐厅服务员成长为家喻户晓的当红“小天王”,周杰伦在接受美国《时代》杂志专访时说:“明星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其实,任何人都可以做,只要你肯努力。我之所以能有今天,就是我不服输的结果。”的确,一个人只要有梦想,就应该像蜗牛一样,一步一步地往上爬。笔者希望用这个故事告诉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坚持不懈地努力,我们一定可以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有梦想的人谁都了不起。就像我们不能用一件事来评价一个人一样,教师也不能依靠某一次的表现来评价一个学生,这就是笔者改变音乐考试模式的初衷。笔者想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绽放自己光芒的机会。

在教育界大力倡导“全员德育”的今天,音乐课堂也可以为德育贡献力量。相信只要每一位音乐教师转变观念、改变方式、多方位评价,音乐课堂不仅会焕发生机和活力,而且会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播撒艺术的种子。

四、知易行难,践行路漫漫

这里说知易行难,其实并不是说“知”是简单的,至少在对于“德育渗透”这个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上,其实也是花了一些时间,才有了一个基本可以明白具体化定义。只是相对于行动来说,“知”的确是易的,笔者从开始实践到现在,一直处于迷惑、彷徨、挣扎的一个循环过程中。即使是有了实践,仍然有很多无法解决的困难:如何结合音乐课堂寻找最有效的方法,播撒艺术的种子;如何不被固有的思维和现有的生源所牵制,让蕴藏潜能的每一个学生得到强化而不是淡化;如何在考试至上的时代里,点燃学生对音乐的热情;如何将音乐和德育渗透更好地结合,实现教学和德育双赢,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也不是笔者“闭门造车”可以解决的,笔者也特别渴望能够得到各位领导、同行教育者的支持与建议,探索与合作,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共同成长。

猜你喜欢
音乐课笔者德育
喜欢的课
老师,别走……
上音乐课能帮学生提高学业表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众生相
今天的“音乐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