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凯锋
(山西省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12)
近年来,山西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大规模推进造林绿化的同时,提出了“绿化、彩化、财化”的林业发展建设新理念。山西省沁源县森林覆盖率最高,笔者以沁源县为例,从绿化和彩化提升的角度,进行了以道路、河流为主体的县域廊道系统“三化”规划,旨在探索“三化”建设的规划模式,为山西省“三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沁源县廊道系统的“三化”提升建设,要充分考虑防火阻隔功能,严格执行《山西省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导则》中对绿化带建设宽度和树种选择的要求。同时,在生态敏感度较高的区域,要避免对原有生态群落的干扰,加强对自然生态格局的保护。
道路、河流具有典型的线性空间结构,是廊道系统的两大类主体。沁源县是典型的山区县,县域内主干道和大型水系均分布于主要的山川谷地中,具有高度重合性。因此,在“三化”提升建设中,应对道路与河流进行统筹规划,避免重复建设,达到经济性和实用性的统一。
在廊道系统“三化”提升建设中,绿化的主要目标是沿线生态环境的提升,彩化的主要目标是沿线景观效果的提升,财化的主要目标是满足全县产业发展的配套需求,要根据不同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同时,根据全县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特点合理确定建设方案,充分体现具有当地特色的廊道景观美学特征。
绿廊是道路、河流的外延空间区域,它包含了绿廊控制区以及由道路串联的各类自然资源、历史人文资源和游憩资源,在规划建设中要因地制宜。此次规划将沁源县域内的道路、河流,按照其周围的地形地貌、植被水系等自然环境特点划分为四大类,分别明确其典型地段、控制要求和绿化方向,具体内容见第60页表1.
表1 沁源县廊道系统分类控制
1) 平原台地景观型绿廊,以“疏”为主。在对该类绿廊进行绿化时,视野的开阔性尤为重要,要避免环境空间的密闭感,避免视觉空间遭到阻隔,使廊道绿化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对现有种植太密而影响视线的绿化路段,适当疏减树木,增加树木间距,既有利于植物生长和行车安全,又可形成框景效果,使公路行人更好地欣赏沿线景观,增加了景观层次,达到“用景而不用地”的绿化效果。
2) 滨河水岸景观型绿廊,以“显”为主。出于水景欣赏的需要,充分利用低矮灌木和地被植物,实现廊道绿化的矮化,使绿化景观和水体景观相互融合,达到最大的景观通透性。同时注意亲水设施和生态护坡系统的配置,构建复合化的景观系统和丰富的景观层次。此外,沁源作为苍鹭等鸟类栖息地,在进行水库和大型水面河岸景观建设时,要考虑鸟类或其它动物的生长、栖息和繁衍。在植物配置中,要充分考虑河岸边缘植物的设计,用一些枝繁叶茂的灌木丛作为动物栖息的场所,如,蔷薇、连翘等;还可种植部分可供鸟类食用果实或种子的植物,如,梨树、山楂、苹果及杏树等。
3) 山地丘陵景观型绿廊,以“补”为主。对沁源县广大的森林地区来说,该类型廊道是防火阻隔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山地道路与其它防火系统形成网络阻隔,能发挥极大的防火作用。因此,结合《山西省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导则》中对绿化带建设宽度和树种选择的要求,在盘山公路两侧补充种植火炬树、元宝槭等耐火树种,山脚公路靠近山体一侧补植加杨、青杨、香椿等耐火树种。道路两侧绿化防火林带宽度5m 以上,既可满足防火阻隔的要求,又能兼顾景观效果。
4) 村落人居景观型绿廊,以“宜居”为主。村庄是广大村民生活空间的核心,该类型廊道沿线景观是乡村公共空间的景观骨架。在绿化过程中,一是要注重乡土性,合理种植当地的野生花卉、草种、灌木等植被。二是要注重垂直空间的充分利用,由于村庄可供绿化的空间有限,应充分利用建筑外墙面,种植南瓜、豌豆、葡萄等生产性攀缘植物,以实现村庄道路沿线的绿化。对于经过工矿厂房区域的廊道沿线,应设置绿化隔离带,以桃树、山楂树、柿子树等观赏树种为主,花卉景观为辅,减少工业生产对道路沿线景观的不利影响。
在廊道系统的节点绿化中,要根据不同等级的城乡道路在技术等级、空间尺度、功能作用等方面的区别,对节点进行分级分类,从而做出有针对性的提升规划,具体见表2.
表2 沁源县廊道系统节点绿化分级提升
结合地区差异,因地制宜,进行基调树种、骨干树种和廊道沿线垂直绿化的搭配,从而提升全县城乡廊道系统绿化水平,提高廊道绿化的生态效益,具体树种选择见表3.
表3 沁源县廊道系统绿化植物配置
当前乡村道路绿化常用的配置方式是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组合。在沁源县,可通过常绿+落叶、速生+慢长搭配,辅之以色彩艳丽的花卉,形成具有层次感的廊道系统绿化景观,具体配置方式见表4.
表4 沁源县廊道系统绿化配置模式
沁源县城乡廊道系统的彩化目的是美化道路、河流沿线景观,从而提升沁源县的自然生态景观水平,实现“绿色沁源,美丽沁源”的发展目标。“彩化”规划的具体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廊道系统彩化提升思路
由于木本植物在沁源县城乡道路、河流沿线绿化中所占比例较大,因此,笔者从木本植物的观赏特性(观花、观叶、观果)出发,结合季相变化,分析适合沁源县的彩色木本植物树种及其特征。按照道路两侧和道路节点两大类型,提出沁源县道路彩化的植物配置模式,明确其植物组合和色彩构成,具体见表5和第62页表6.
表5 道路两侧彩化植物配置模式
将沁源县水系划分为滨湖(水库)、滨河、滨溪三大类,分别明确其植物景观的配置模式。对于沁源县城区河段和流经各大村镇的河段,在进行植物造景的同时,还要提供用于城乡居民休闲、健身等活动的空间和设施。在人流较少的河段区域,可适当增加种植密度,选择高大的乔木群植,形成丰富的林冠线,为对岸或节点位置的观赏者提供远景。
表7 滨湖(水库)彩化植物配置模式
表8 滨河彩化植物配置模式
滨湖、滨河、滨溪彩化植物配置模式见表7至表9.
表9 滨溪彩化植物配置模式
笔者以沁源县域内道路、河流为主体的廊道系统为对象,分别对其绿化和彩化提升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探索了县域廊道系统“三化”建设的规划模式,构建了规划体系,充实了规划内容,丰富了规划理论。
林草发展绿化、彩化和财化的“三化”理念,在山西省林草事业发展中属于新理念、新思维,需要全新的规划体系和理论去指导建设。且该类型规划涉及到林、农、旅、文、路、水等多个领域,属于在国土空间规划指导下的全域综合性规划,在每个领域都需要专业性的技术保障和理论支撑。因此,在今后的规划中应加强各部门、各专业的协作统筹,使规划更加科学合理、行之有效。
另外,在山西省不同地区,除自然环境条件的差异外,历史人文、经济发展、生产技术条件等情况都不尽相同,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合理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