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海晶 杨元园 黄强 魏芳 李敏
摘 要:依托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的办学特色,发挥水利学科的学科优势,制定“一带一路”背景下水利学科国际留学生的招生及培养模式,通过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打造高水平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基于国际工程项目构建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及强化留学生培养支持保障体系,从而提升学院水利工程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具有先进水利工程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提升水利工程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影响力。
关键词:一带一路;水利学科;留学生;招生;培养
一、留学生现状分析
据教育部统计,2019年共有来自202个国家和地区的397,635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811所高等院校学习,比2018年增加了3657人,增长比例为99%。2019年学历生人数,其中研究生占在华生总数的比例为13.47%,两项比例均较2018年有所上升,学历结构不断优化[1]。
2020年西安理工大学获批建立国际工学院,目前西安理工大学水利工程学科共有在读留学生8人,其中:2018年录取博士1人,2019年录取博士2人、硕士5人。留学生主要来自巴基斯坦、喀麦隆和孟加拉国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二、招生录取及培养过程管理
(一)招生录取工作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负责研究生层次(含硕士和博士)的留学生招生简章的制定、入学资格审查考核和录取工作。
学院对初审符合条件的留学生进行专业审核、考试及确定拟录取学生等工作。学院安排笔试、网上面试、电话面试等,全面考查学生各项能力;考试内容以专业知识、语言能力为主,并兼顾其他各方面表现。
(二)培养过程管理
1.日常管理
留学生培养过程纳入研究生管理系统统一管理。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负责留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管理工作,同时配合研究生院负责留学生的学籍管理工作。
2.培养方案
水利工程学科在秋季学期根据培养需要制定本学科的留学生培养方案并在培养办备案:
(1)硕士留学生课程组成及学分要求:
一年级:公共课(12学分):初级汉语1(4学分)、中国文化1(2学分)、初级汉语2(4学分)、中国文化2(2学分)。
二年级:专业学位课和选修课,其中水利工程新进展(1学分)和科技论文写作(1学分)属于必选的选修课。
学分要求:工学门类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5学分,必修环节2学分;非工学门类总学分不少于34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5学分,必修环节2学分。
(2)博士留学生课程组成及学分要求:
一年级:公共课(6学分):初级汉语1(4学分)、中国文化1(2学分)。选修必选课(6学分):初级汉语2(4学分)、中国文化2(2学分)。
二年级:专业学位课和选修课。
学分要求:总学分不少于14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0学分,必修環节2学分。
导师负责在留学生入学后根据学科培养方案制定学生培养计划并在培养办和学院备案。
三、培养机制与管理体系
(一)培养目标
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拥有水利工程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水利水电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学院携手各大水电设计和建设企业,发挥学院培养水利人才的优势,结合企业多年来在亚、非、拉等多个国家承建大型水利水电、基础设施工程经验,以水利工程国家重点学科为引领,围绕“一带一路”水利工程建设所需,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的水利工程,开展水电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学院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吸引了沿线国家学生来我院攻读研究生学位,依据我院办学定位及教学科研的优势制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模式
1.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
充分考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水利工程建设的现状及高等教育体系的情况,由于沿线国家水利工程相关课程设置较少,但水利工程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造成了自身水利人才储备较少的困境。在课程设置时立足水利水电学院,按需设置国际化的品牌课程体系。
在保证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注重提高国际研究生的学习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良好的课程体系,采取多种课堂教学方式,探索双语教学模式;在保证课堂教学的同时,带领学生去设计单位或工程现场进行实习,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效。
各国文化存在差异,在课堂讲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任课教师与留学生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交流障碍。任课教师应该在引导留学生充分学习了解中国文化的基础上,深化专业课教学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互联网+教学模式,有效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强化线上教学与线下授课的联系,鼓励留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降低面对面沟通交流的困难程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2]。
2.打造高水平的国际化师资队伍
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根本前提是拥有一支面向国际化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能够全面贯彻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保障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体系顺利开展。学院有计划地派遣教师赴国外高水平大学访学,促进教师对国际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方向和行业发展前沿的关注和了解,此外还采取各种措施,促使教师提高外语应用能力,鼓励教师使用全外语或双语进行专业课程教学,积极参加各类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优化师资队伍,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柔性引进具有海外教育背景的优秀中外籍教师,培养一支学科知识雄厚、教学经验丰富、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国际化师资队伍,以适应水利工程研究生人才培养国际化的要求[3]。
在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同时,也要建设优质的导师队伍。通过“引进来、走出去”政策,聘请国外一流大学的知名教授来校做专场报告,借鉴国外知名专家的先进教学经验与最新科研成果,同时充分利用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陕西省教育厅、西安理工大学访学和水利水电学院水利学科群国际联合培养等资助项目,鼓励优秀水利教师走出去、多交流,分批次、多渠道选拔3~5名优秀教师赴海外研学。发扬水电学院传帮带的优良传统,由资深教授带队,有海外教育背景的青年教师作为协助指导教师,通过导师团队模式,共同培养学生的国际化创新思维能力,提升青年教师国际化视野,打造高水平留学生导师团队。完善外籍教师选拔聘用制度,加大外籍教师聘用力度,扩大外籍教师导师团队[4]。
3.构建基于国际工程项目的产学研培养模式
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与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水电建设集团十五工程局有限公司、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各联合培养单位联合培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带动水利行业当地人才培养。
据统计,仅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和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五工程局三家水利设计或施工单位,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所涉及水利工程项目就达到30多项。水利工程的大规模开发建设必然需要大量的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人员,而且目前中国水电建设企业多以BOT(建设-运营-移交)方式投资开发境外水电工程项目。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发建设的水利工程,大部分最终都将移交相关国家独立运行管理。这就需要通过对相关国家水利高级人才的培养,使他们系统掌握我国水利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的相关先进理念,使他们能够运用学习到的相关理论和技术,独立地开展相关水利工程安全运行管理及科研工作,最终实现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先进技术和标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根发芽。
为了培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水电建设、运行及管理等方面急需的应用创新型复合人才,需要加强学院与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等水电企业的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基于国际工程项目探求高效的产学研的国际研究生培养模式。
4.强化留学生培养支持保障体系
建立科学的国际留学生奖学金体系:为提升留学生生源质量、扩大优质留学生招生规模,解决留学生的后顾之忧,完善的奖学金保障体系是国际留学生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撑。建立健全奖学金保障体系,明确奖学金支持的重点区域及学历层次。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保持奖学金总量的稳定增长。在学历层次上,奖学金重点向博士研究生倾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全球劳动力市场的接班人,同时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服务“一带一路”高层次人力资源发展的能力。
提供充足的实习机会:在课程体系环节及后续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环节,可通过与我校合作的水电企业为国际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直接派驻企业练就扎实的本领,丰富实践经验,为其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及时更新宣传信息,吸引优质生源:定期更新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网站内容,提供研究生招生培养与学科建设内容、导师个人简介及校园生活等多方面信息。学院利用境外校友、各类高端人才利用学术合作交流渠道等积极宣传学校留学生招生政策,吸引国际优质生源来水利水电学院攻读学位[5]。
四、招生及培养存在问题
(一)亟待丰富专业课程体系
为适应留学生教育生源结构的变化,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需求,必须针对留学生学习特点,积极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留学生就业要更加注重水利工程领域国际交流沟通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人际交流沟通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目前的留学生课程体系不够丰富,优势不够明显,缺乏对其创新能力培养的深入思考,专业课程体系应深入思考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实际水利工程专业知识需求和就业需求,扩大国际化视野,为未来国际合作项目储备高级人才。
(二)亟待创新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对留学生的文化教育层次、地域结构、人才培养模式、就业需求等多方面提出了全新挑战,留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简单地套用现有的国内研究生人才
培养模式,应体现较强的国际特色,能在国际化范围内通用[2]。“一带一路”沿线留学生招生规模扩大,但传统的水利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留学生对水利工程创新应用能力培养的强烈需求,相互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文化的多元输出,留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在满足对中国文化、中国概况和初级汉语等内容深入学习了解的基础上,拓展到水利工程专业知识的汉语沟通能力培养。
(三)亟待提高国际教育平台
高等工科院校水利工程学科应利用自身水利工程学科优势,提升留学生归国后建设当地水利工程的需求,積极搭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办学、师生交流的国际化合作平台。目前普遍存在国际留学生招生经验不足、师资管理国际化接轨程度不高、留学生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影响高校国际教育平台建设。
(四)亟待扩大师资国际化队伍建设
高质量的国际化师资队伍是实现国际化建设平台良性发展的关键因素,水利工程专业国际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使得相关人才的选拔、培养和储备工作成为当务之急。高等教育水利工程学科一直面临专业外语类教育人才短缺、师资队伍国际化视野有待提高等问题,培养一支学科知识雄厚、教学经验丰富、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国际化师资队伍是提升国际教育平台建设和留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2019年来华留学统计[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904/t20190412_377692.html.
[2]雷贞贞,黄琪,等.“一带一路”视阈下来华国际留学生机械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探[J].西部学刊,2020(4),8991.
[3]王晓军,傅翔.“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丝绸专业人才培养国际化[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8(1):8284.
[4]吴莎莎,赵坤,等.“一带一路”倡议下提升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实践——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例[J].世界教育信息,2018(10):2730.
[5]胡瑞,尹河,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现状、困境与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20(5),5157.
课题基金项目:2020年西安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面向新工科的水利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模式和机制研究”;2018年西安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面向“双一流”的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管模式探索与实践”
作者简介:熊海晶(1988— ),女,汉族,江苏如皋人,硕士研究生,助理实验师,研究方向:研究生教育与学科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