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欣,李 焰
(1.皖南医学院 心理学教研室,安徽 芜湖 241002; 2.清华大学 学生心理发展指导中心,北京 100084)
目前,我国高校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依旧放在对“问题学生”的干预上,在工作理念和方法上主要针对于问题的解决,忽视了“问题学生”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积极力量[1]。心理韧性和情绪智力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非常重要的成分,心理韧性关系到学生在遭受挫折与打击后能否复原与再成长[2-3];而情绪智力则关系到他们能否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在人际活动中能否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4-5]。本研究对国内不同地区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和情绪智力状况水平进行调查,旨在分析其特点,探究情绪智力与心理韧性的关系,对目前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完善给予一定的参考。
1.1 研究对象 2017年9月~2018年7月以北京、安徽等地区高校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层整群抽样抽取并确定900名学生填写问卷,经筛查后842份有效(有效率93.6%),其中男生415名(49.3%),女生427名(50.7%)。
1.2 方法 结合大学生特点自编大学生《一般情况调查表》。心理韧性水平的评分选择心理韧性量表(CD-RISC)[6],由 Connor 与 Davidson编制,量表有25项,含5个因子:个人坚韧能力、情感容忍、接受改变、控制力以及精神影响。情绪智力水平的测评选择情绪智力量表(EIS)[7],中文版为王才康在Schutte等编制基础上修订,量表有33项,含4个因子:情感感知、管控自我情绪、管控他人情绪以及情绪运用[8]。上述心理量表的效度与信度均较好。
2.1 心理韧性在不同特征大学生中的差异 男生在情感容忍因子得分较女生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控制力、精神影响因子得分男生较女生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独生子女的总分、情感容忍、接受改变、精神影响因子得分均较非独生子女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生干部的总分、情感容忍、接受改变、控制力因子得分均较非学生干部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理科生情感容忍因子得分较文科生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心理韧性在不同特征大学生中的差异
2.2 情绪智力在不同特征大学生中的差异 女生的总分较男生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情感感知、管控他人情绪及情绪运用因子得分女生均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独生子女情感感知因子得分较非独生子女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生干部管控他人情绪因子得分较非学生干部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文科生管控他人情绪、情绪运用因子得分较理科生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情绪智力在不同特征大学生中的差异
2.3 情绪智力与心理韧性的相关性分析 情绪智力的总分、各因子得分与心理韧性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情绪智力与心理韧性的相关性分析
2.4 情绪智力与大学生特征、心理韧性的回归分析 以情绪智力为因变量,分析情绪智力的影响因素,经回归分析发现,女性、个人坚韧能力、情感容忍、控制力和精神影响因子对情绪智力有正向预测作用(R2=0.323)。见表4。
表4 情绪智力与大学生特征及心理韧性各因子的回归分析
3.1 心理韧性、情绪智力在不同特征大学生中的差异 心理韧性水平中情感容忍因子得分男生较女生高,控制力、精神影响得分男生较女生低。这可能与男生的个体素质及文化因素下要求男生具备更强的抗压能力,而女生在生活中更易获得关怀和帮助有关。情绪智力水平中总分、情感感知、管控他人情绪及情绪运用因子得分女生均较男生高,这可能因为男生更倾向于理性、女生更倾向于感性,且女生具有更高的感受性,故女生对情绪的感受力与识别力更强、在对他人情绪的管控与调节和情绪利用上会更多运用。
心理韧性水平中总分、情感容忍、接受改变、精神影响因子得分独生子女均较非独生子女高,情绪智力水平中情感感知因子得分独生子女也较高,这可能与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多关爱,更易建立安全稳定的亲子关系和人际关系,面对改变更具信心有关。独生子女在家庭环境中也更易于关注自身的感受,能更多地识别自身的情绪变化。这一结果提示,家庭结构对学生心理表现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及较为稳定的亲子关系可能促进孩子具备更健康的心理水平。
心理韧性水平中总分、情感容忍、接受改变、控制力因子得分学生干部均较非学生干部高,情绪智力水平中管控他人情绪因子得分学生干部较非学生干部高,这可能因为学生干部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生活事件更多,更容易接触到更多地挑战,而在此过程中他们的心理韧性获得发展与提升。学生干部参与到更多的班级管理和活动组织工作中,这促使他们会更多地去关注他人的情绪并有效地管理他人情绪。
心理韧性水平中情感容忍因子得分理科生较文科生高,情绪智力水平中管控他人情绪、情绪运用因子得分文科生均较理科生高,这可能由于学科培养的不同,理科生更倾向于受到理性教育或拥有理性思维,而文科生更倾向于受到人文教育或更加感性,理科生在生活事件的处理上更偏于理性和逻辑性,更容易忍受消极因素的影响,挫折的耐受力更强。在生活中文科生更能关注到他人的情绪变化,并在问题的处理上能更多地利用情绪,包括对他人情绪的管理。
3.2 情绪智力与心理韧性的关系 情绪智力的总分、各因子得分与心理韧性的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呈正相关,情绪韧性的个人坚韧能力、情感容忍、控制力和精神影响因子对情绪智力有正向解释作用。这说明,情绪智力和心理韧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韧性的培养有助于情绪智力的提升,特别是在个人坚韧能力、情感容忍、控制力和精神影响因子方面。因此,在心理健康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的同时,可以促进其他心理品质的提升,这比传统的“问题解决”模式更有优势。
综上所述,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已有了较为肯定的成效,但仍有可以完善的地方。一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点需进一步由“问题解决”转向“发掘资源”上,培养学生善于发现自己的特点与优势、获得积极的自我体验与评价、积极调动外在资源,提升学生心理的积极品质;另一方面,应结合学生的个人特点、专业特性等开展不同形式有针对性的工作,着重培养尚需提升的能力。比如,可以考虑到男女生的性别特点,设计出不同性别的团体工作方案;依据学生不同的专业特点,设计出专业特色的团体培养方案,并能将心理教育充分融入并渗透到专业教学中;重视家庭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提高“家校合作”的力度、将家庭主题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心理健康工作在让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应对技巧的掌握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可以提升心理品质的活动,让学生在经验中锻炼和成长。然而,本研究结果与现有的研究[9-14]结果存在一些差异,且现有的研究结果亦尚未能达成一致,笔者考虑这可能由于地域的差异及抽样范围的不同而造成。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尽可能扩大抽样范围、减少地域误差来进一步探究。另外,本研究对心理韧性与情绪智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两者之间更深层次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