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桂新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人性化护理干预;心理状态;效果
[中图分类号]R74;R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27-0231-0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为神经科多发性疾病,属可逆性且短暂的神经功能障碍病症,具发病急骤、迁移速度快及重复发作等特征[1]。该病多因机体颈动脉亦或是椎基底动脉出现一过性血流降低,使脑组织形成局部出血,进而损伤神经功能,威胁性较高,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有研究表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时无显著的神经功能受损表现,易使患者忽略,致总体效果欠佳[2]。研究指出,在疾病对症诊疗中融入科学的护理可降低疾病复发频率,实现预后提升目的。人性化护理属现代化新型医学理念,切实贯彻以人为本护理观,立足于患者真实需求出发,为其提供优质、科学的服务[3]。本所对2018年6月至2020年4月期间收诊患者实施研究,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取2018年6月至2020年4月期间本所接治的68例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开展研究。纳入标准:满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相关判定标准;患者知情研究并同意;临床资料完整,且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执行。排除标准:遵医行为较差;重症器官功能障碍;既往有精神病史;认知、言语表达功能异常;凝血机制异常。以双盲法进行组别的划分,将其划分为常规组(n=34)和观察组(n=34),常规组男女比例为21:13;年龄39~75岁,均龄(55.62±5.26)岁;观察组男女比例为18:16;年龄40~72岁,均龄(54.79±5.41)岁。两组相关性资料行SPSS19.0软件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性存在。
1.2方法 常规组进行普通护理,即严密监测机体各指征变化,且营造舒适、静谧的疗养环境,提高舒适度。
观察组进行人性化护理,具体护理方法如下:①心理护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一般见于中老年人,因发病急骤,机体耐受性低,易萌生焦虑、惧怕等情绪,若未及时干预,可加剧病情,甚至出现抵触情况。为此,护理人员需立足于人性化服务理念下,站在患者角度进行问题的思考,能够切实体验其痛苦,主动和患者、家属沟通,对其合理需求尽可能满足。护理前,详细告知患者流程及其配合要点,使其感受被尊重、被理解,提高临床治护信心。②疾病观察:在对症诊疗过程中,对患者生命指征予以严密监测,维持血压在可允许范围内,观察意识和神志,并对脑血栓栓塞实施预见性护理。值得注意的是,于抗凝及扩血管等诊疗中,必须严格按医嘱实施,并对出血点、瘀斑等状况密切关注。③用药指导:药物疗法为控制性治疗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促使临床疗效提高,鉴于此,护理人员应依据患者状况,按医嘱进行药物的提供,阐明药物剂量及使用頻率,告知可能出现的药物应激反应。④饮食护理:宣讲饮食护理于颈动脉粥样化斑块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以改变饮食习惯为切入点,协助患者形成规律、良好的饮食习惯,摄入低盐、低脂食物,且配以新鲜蔬菜,补充维生素,同时指导其开展体育训练,戒烟酒。⑤安全护理:发病后,因患者伴眩晕感,稍不注意就会引起跌倒损伤,所以,需为患者营造安全、舒适的养疗环境,嘱其多休息,在做仰头亦或是旋转头部等动作时速度要慢,以免幅度过大,引发急性损伤,必要时可安装床栏,降低护理风险。⑥健康宣教:借助健康手册、PPT播放及讲座会等形式就疾病相关知识做详细介绍,纠正不良认知,构建康复信心。同时鼓励家属陪伴、理解与关心患者,予患者情感支持,进一步提高其治护依从性。⑦出院指导:出院时,嘱患者遵医嘱用药,明确复查时间,同步阐明良好的生活及饮食习惯对疾病的促进作用,指导家属督促患者不断养成;依据自身恢复状况开展身体锻炼,如慢跑、八段锦等,家属需陪同在患者身边,坚持渐进式原则,提高免疫力。
1.3观察指标 ①护理效果:干预1d后患者无脑缺血发作迹象为显效;干预1周,脑缺血发作频率大幅度下降,且于10d停止发作为有效;未能满足上述指标为无效[2]。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心理状态:借助SAS、SDS量表评分制对两组焦虑和抑郁程度实施评价,分值越低越好。③生活质量:依据SF-36生活量表评分制对两组躯体疼痛、社会功能、生理能力、总健康活力等因子展开评价,分值100分,分数越高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版本为SPSS19.0的统计软件开展数据分析,其中护理效果用例(%)表示,检验用χ2,心理状态用x±s表示,行t检验,P<0.05统计意义重大。
2结果
2.1两组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显效18例、有效1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7.06%;常规组显效15例、有效1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达76.47%,相比之下,观察组有效率更高,具统计学差异(χ2=6.275,P=0.012<0.05)。
2.2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比较 结果表明,干预前,观察组SAS(58.51±4.36)分、SDS(60.56±4.11)分与常规组(59.31±4.60)分、(60.64±4.13)分比无较大差异(t=0.736、0.080,P=0.464、0.936,P均>0.05);干预后,观察组SAS(36.69±4.21)分、SDS(38.41±3.78)分相较于常规组(43.52±4.26)分、(46.98±3.24)分具显著下降优势,有统计学意义(t=6.649、10.037,P<0.01)。
2.3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统计数据发现,观察组躯体疼痛(80.23±4.21)分、社会功能(79.65±6.33)分、生理能力(80.54±3.54)分、总健康活力(81.54±6.22)分相比于常规组(68.89±5.17)分、(66.69±5.78)分、(71.69±3.78)分、(72.56±4.08)分,优势显著,差异存在统计学有意义
3讨论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小卒中)以中老年人居多,具起病急、短暂及可逆性等特征,通常持续时间较短,可在1h内恢复,也正因如此,极易使患者将其危害性忽略,若未及时干预,可进展至脑血管损伤,甚至累及心脑等多个器官[4]。该病致病机制为颈动脉亦或是椎基底动脉系形成短暂性血液供应不良,进而引致局灶性脑缺血,主要病因有微栓塞、脑动脉粥样化等。研究认为,提高临床疗效及康复速率关键不仅仅局限于治疗方式,还需借助有效的护理干预,以改善症状,提高预后[5]。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有效率相比于常规组具显著提升优势(P<0.05);观察组SAS及SDS相较于常规组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如躯体疼痛、社会功能、生理能力等相比于常规组明显升高(P<0.05),提示人性化护理干预效果可观[6]。人性化护理遵从“以人为本”理念,能够使患者生理、心理及精神等方面得到满足和舒适,降低不适感,同时该护理模式将人文关怀融入护理各环节,在护理的同时为患者提供安心、舒适的护理服务。本次研究中,人性化护理包含病情观察、心理疏导、用药指导及饮食干预等多个方面,从疾病特征出发,且结合患者具体表现开展心理护理,理解患者内心痛苦,主动与其沟通,明确其负性情绪源头,并行个性化干预,最大化减轻恐惧、不安等情绪,以免情绪过激加重病况,与医护人员高度配合;强化病情观察,重视对生命指征的严密监测,以预见性思维防治脑栓塞等并发症,降低死亡风险;掌握患者饮食喜好,结合疾病康复程度为其制定科学且营养价值高的饮食食谱,阐明合理饮食于疾病转归中起到的促进作用,以加强免疫力,促进疾病康复;由于患者发病后存在眩晕表现,为进一步保证治疗安全,需营造舒适、安静的养疗环境,床旁边安置防护栏,将患者生活用品摆放至易拿取位置,最大化减少安全事故;加强出院指导,指导家属督促患者形成良好、健康的饮食及生活习惯,按时用药,尽早实施户外运动,遵从渐进式原则,进而恢复日常功能,提高生存质量[7]。需要注意的是,人性化护理重在凸显出患者个人意愿,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必须预先告知患者护理内容,尊重其知情权,保护好个人隐私,切实体现人性化护理的运用价值[8]。
综上所述,短暂性脑缺血以人性化护理展开干预可获理想效果,能够降低焦虑及抑郁等情绪程度,提高护理成效,亦可改善存活质量,应用可行性强,值得临床推广。E261DDC8-36E2-4CF2-AA0A-208244DD1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