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2021-05-12 16:48黎荔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2021年4期
关键词:绝境沈从文文物

黎荔

“孤独一点,在你缺少一切的时节,你就会发现,原来还有个你自己。”

“我有我自己的生活与理想,可以说是皆从孤独得来的。我的教育,也是从孤独中来的。”

这是沈从文曾经说过的话,我总是一读再读,感慨良深。

为了不被时代淹没,他自觉自愿地孤独着,这是他身上特别有战斗性的地方。他独自一人行进,无论是在枪林弹雨的时代,还是在红旗翻涌的时代。他的生命就像一条大河,时而宁静,时而疯狂,但终究是自由而不羁的。

人们形容沈从文的性格时不免会加上“倔强”二字。这个湘西人,看起来温文尔雅的,骨子里却有着湖南人的倔强霸蛮。他认定要做的事,九条牛都拉不回来。在天翻地覆的大时代,他随时自设坚固边界,保持他的文学世界不受侵扰。

我喜欢这个自我世界完备的坚固的人,他的身上有那种不攀附任何人的独立,有那种知道任何人都不可攀附的孤独。

想起克尔凯郭尔的一段话:“衡量一个人的标准是:在多长的时间里,以及在怎样的层次上他能够甘于寂寞,无须得到他人的理解。能够毕生忍受孤独的人,能够在孤独中决定永恒之意义的人,距离孩提时代以及代表人类动物性的社会最远。”

对照这段文字,我觉得沈从文就是这样的人。他以惊人的坦率与倔强,承认并自我守护着孤独。即使被老友们孤立,他也不肯做丝毫违心之事,宁愿手中之文由文学转为文物。他还是那一匹顽固不化的无法驯服的斑马。

沈从文的孤独不同于因为境遇导致的落寞——落寞里还可以充满幻觉或者憧憬,而他的孤独,是一个认识到绝境之后又心甘情愿地停留在这个绝境当中的选择。

他应该经历过极大的思想危机,但是他克服了。1946年以后,沈从文和妻子张兆和之间的感情就发生了危机。他与妻子、儿子分居,只有到晚上,他才回家去吃饭,走之前,还要带着第二天的早饭和中饭。

1949年初,沈从文病了很久很久,之后基本中止了文学创作,转向文物研究。不知道他是怎么走过来的。黑暗如磐,一灯如豆,在思想的隧道中单兵挺进。那真的是让人无法想象的孤独旅程——在那幽深的黑暗之中,只朝着一个方向一直前进。怀着探寻世界之秘密的心,深信不疑地潜入那无尽的深渊。他不知道自己会遇到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见到所追求的东西,只是带着那一份追逐,望着前方一直走下去。

只有孤独的人,才能找到内心的纯粹、安宁。正是这份孤独的坚执,让他守住了内心的完整,自觉远离喧嚣的文坛与社会,以后半生的精力流连于民俗文化和历史文物的整理,在民间岗位上恪守了自己作為知识分子的职责。

孤独和寂寞不一样,寂寞不会发光,而孤独是饱满的。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他内在的孤独空间思维热烈交织碰撞,这力量繁复响亮犹如一场永不停息的喧嚣。真正的艺术家从不会考虑自己的作品是否会被写入艺术史,因为这根本没有意义。艺术只是一次对话,一种对生命本身虚无的对抗。它很纯粹。

当我翻阅着沈从文的文字,就像是进入了他的孤独,并使其成了我自己的孤独。一旦孤独被轻轻进入、被深深感知,就不再是孤独了,而是一种知己关系;阅读很静,房间里只有一个人,却挤着许多灵魂。一个人越沉入自身最深处的孤独存在之中,就越有可能接近所有的人。

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

我也甘愿做一个孤独者。

如果人人都同意你,那你得平庸成什么样?我宁愿如孤独的旅人,行走在荒无人烟的地带,直至到达已知世界里最偏远的地方才停歇。事实上我还在这儿,只不过没有消失在平庸之海,而是在心里面流浪了那么远,默默穿越了孤独的国境线。

编辑/梁宇清

猜你喜欢
绝境沈从文文物
狠狠代入了!300封假情书救回绝境“竹马”
老祖宗手一滑,造就了这些文物界的泥石流
沈从文接“火”传温暖
让文物讲述天路文化
绝境逢生的姑娘
成熟在逆境醒悟在绝境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
赵治勋渐近绝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