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 宇同
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印度一向被认为最封闭的邦达部落也不再是世外桃源,出现了确诊病例。邦达部落居住在印度东部奥里萨邦的深山中,这里与恰蒂斯加尔邦、安得拉邦交界,是东高止山脉的北端,当地不仅自然风貌保持着原始的状态,邦达人的社会生活也保留着一部分母系社会的原始风情。
男孩不到12岁就“入赘”
邦达部落仅有2万多人,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农耕渔猎生活。有印度学者研究认为邦达人很可能是最早从非洲大陆来到南亚次大陆并在丛林中定居的族群。即便在以多样性著称的印度,邦达人依然是很独特的一个族群。最独特的要算是当地的婚俗,女人要“娶”一个小丈夫并把他养大成人。邦达人的媳养童按照咱们中国人的概念类似于男孩从小“入赘”到妻子家中。
女人生了女儿,女儿再“娶”小丈夫,逐渐组成一个以女性为主干的大家族。大家庭的核心一般是老祖母,待老祖母过世之后家业由女儿们继承。家中的男孩按照惯例在成年之前就要“嫁”出去。
邦达女性结婚一般是在生理上成年以后,男性结婚时却往往不足12岁,且普遍比妻子小5到10岁。也就是说,作为邦达男人,他们的青春期是在妻子家度过的。在此期间,妻子担任着亦母、亦姐、亦妻的角色,是丈夫成长期的抚养者和教导者。丈夫在“养成”期间是妻子家中的免费劳动力,在妻子指导下做家务、干农活。
珠链当衣服
邦达部落沿袭着母系氏族的社会结构,部落的女人不仅当家做主,而且形象也比较“剽悍”,她们剃光头,近乎半裸体。当然,随着与山下世界的接触越来越多,一些爱美的邦达年轻女性也会留起长发。典型的邦达女性服饰主要就是首饰。头上是细密的一层层彩色珠链组成的一个类似毡帽的珠链帽;双耳各戴一个半张脸那么大的金属耳环;一些女性还戴金属鼻环。邦达人的耳环戴法还与其他地方的女性不同,不是挂在耳垂,而是在耳朵上部外侧钻洞戴耳环。有些人还喜欢在大耳环上加些小饰物,结果耳朵不堪重负都耷拉下来了。脖子上是银色的拇指粗细的金属环,一般都戴六七个,整个脖子从上到下都包裹起来,据说这种“项圈”最大的作用是在遭遇野兽袭击时能保护脖子不被咬到,因为野兽袭击人咬颈动脉是最致命的。邦达女人上半身不着寸缕,只在脖颈上挂着密密麻麻的几十条细密的珠链,珠链一般垂至腰间,把前胸尤其是乳房都完全遮盖住。胳膊和手腕上也戴着几十个金属手链和臂环。腰间至臀部挂长方形的布条,这可以算全身上下仅有的衣服了,其下就是光腿赤足。如今随着时代发展,邦达女人外出或见外人的时候也会罩一件披风遮羞。
关于邦达女人不穿衣服当地还有个神话传说。据说古时候悉达——也就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罗摩大神的妻子——曾经在邦达部落生活的地方洗澡,不小心被当地的女人们发现了,而且这些女人还嘲笑女神。结果悉达恼羞成怒,惩罚这里的女人们从此不能穿衣服。当然,传说毕竟只是传说,有学者认为当地人的服饰更多是源自古老的传承以及当地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也许是因为年深日久的封闭环境,也许是因为女人们半裸的服饰,当地人很避讳拍照。即便在山下的集市中,如果有好奇的游客举起相机给邦达妇女拍照也会让对方大喊大叫以示不满。集市上荷枪实弹的士兵往往也会提醒游客不要对着邦达女性拍照。这些士兵的存在主要是为了防范纳萨尔武装分子,当地是印度有名的红色走廊地带,不时有反政府的“游击队”出没。
至今以物易物
邦达部落另一个颇具原始特色的习俗是以物易物。在邦达部落的山脚下每周一次都会有个大型的集市,周边许多部落和村庄的人们——包括邦达人都会到集市进行交易。集市上,邦达人与其他来赶集的村民最主要的不同有两点,一是赶集进行交易的邦达人基本都是女性,二是邦达人进行交易的时候更倾向于以物易物,不太喜欢用现金进行交易。交易中,邦达人换出的都是番茄、玉米等农作物,换入的多是锅碗瓢盆等日用品。交易过程一般不涉及现金,而且邦达人的家庭财产也很少包括现金,许多人没有储蓄的概念。
不过,以物易物也有让邦达人受益的时候。2016年,莫迪总理宣布了“废钞令”,即为打击腐败、断绝恐怖团体资金链和假币流通渠道,废除老的500卢比和1000卢比两种最大面额纸币,同时发行新的500卢比和2000卢比面值的钞票。消息一出,举世瞩目,印度国内更是乱成一锅粥,大家都跑到银行去存旧币并换新币,一时间所有银行门口都排起长队。排队的人群里没有邦达人,因为人家不用纸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