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于那一刻

2021-05-12 07:20
中学时代 2021年4期
关键词:曾祖母爷爷母亲

作文题目及要求

生活中让我们为之动容的那一刻可以是一声问候,也可以是一个瞬间,还可以是一次相遇……总有让我们感动的那一刻,见证着我们的成长,陪伴着我们的心灵……让你感动的那一刻又有哪些?让我们用真情领悟,在笔端记录,来一场感动之旅吧!

请以“感动于那一刻”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和人名;不少于600字。

思路解析

这是一个典型的命题作文,可以选取的素材是比较宽泛的,可以是人或事,情或景;可以是伟人壮举,也可以是平凡小事;可以是你看到的、听到的,也可以是你亲身经历的。只要是令自己深受感动的、触动过自己心灵的事情,都可以成为习作的题材。这些带来感动的时刻要么在做人、处事上给你诸多有益的启示,要么发人深省、催人自新,使你受到深刻的教育。

你首先要做的是对“感动于那一刻”的理解:“感动于那一刻”是一个细节,是一个特写镜头,是一幅画,是一个动人的场面,可以是“真善美”的凝聚,也可以是“假恶丑”带给人的震撼。“感动时刻”虽然时间短,但意义重大。

“感动于那一刻”要实写,要具体、有厚度地描写出“感动于那一刻”的人、事或物发展变化的情境和过程,它是传神点睛的突破口。“感动”这个词则是文眼所在,它决定了这篇文章的主题倾向,因此,需要写出自己的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独特体验和感受,为“那一刻”的发展变化过程提供理性的飞跃,两者互为映衬,相得益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写出画面质感,扣住“感动于那一刻”。“那一刻”,规定了时间范围,有追忆的意味。一定要控制好所写事情发生的时间点,一般情况下,“那一刻”是指一个瞬间,而不是一个长时段,在时间上只是一个“点”。此种情况下,要擅长描绘特写镜头,要对“那一刻”这一特定瞬间加以具体细致的描绘,描绘出特定时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变化,写出画面质感,来引发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2.拓宽选材视野,立足“感动于那一刻”。必须学会从自然、社会、人生、书本中发现“那一刻”的存在意义,在选材上不必拘泥于“小我”,从写作技法上来看,可以采取以小见大的写法,拓宽选材视野。比如,生活中看见父亲不再挺直的腰板、妈妈的双鬓悄然冒出的白发时仿佛是时光停滞的时刻,大自然中旭日东升的时刻,雏鸟展翅欲飞的时刻;历史上唐雎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时刻,陈胜、吴广决意揭竿起义的时刻,等等。所有的“那一刻”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3.真情书写内心,情牵“那一刻”。一定要写出情感世界的变化,写出自己的真情,抒发自己的实感,展现自己的才情。写小事件,应写出“那一刻”对自己的触动和改变,细致地描摹出内心的真实感受。写大事件,在熟练掌握材料的基础上,注意以大见小,应突出对自己的影响,强调“那一刻”对自己心灵带来的持久的震撼力。

素材积累与运用

一、名言警句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 归有光

生命对于每个人,都是只有一次的馈赠。

——毕淑敏

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

——列夫·托尔斯泰

我笑,便面如春花,定是能感动人的,任他是谁。

—— 三毛

这个熟睡的小王子最叫我感动的地方是,他对一朵玫瑰的感情——甚至他睡着了,那朵玫瑰花的影子,仍像灯光一样照亮他的生命……

—— 圣埃克苏佩里

我无法预见自己的生活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但我会继续珍惜每一份小小的惊喜与感动,努力活出真我。

—— 高木直子

倘使要使别人感动,首先要自己感动。

——米勒

一个人,只要他还能感动,就不至于彻底丧失良知与天性;只要能感动,即使将你放在生活的最边缘,你也绝不会轻易放弃做人的资格以及与生俱来的发言权。

——佚名

学会感动,是生活所需要的。一个容易被感动又能使别人感动的人是幸福的。我们没有理由不做这样的人。

——陈谨

二、人物事例

1.巴木玉布木:肩上扛的是生活,怀里搂的是希望

2010年1月30日,是全国进入春运的第一天。新华社记者周科在南昌火车站广场拍下了这样一张照片:一位年轻的母亲,背上巨大的行囊压弯了她的身躯,手里的背包眼看拖地,但揽在右臂中的婴孩整洁而温暖。抬头前行的年轻母亲面色红润,一双大眼睛坚定有力。就是在那一天,这张名为《孩子,妈妈带你回家》的照片被新华社摄影部的编辑含泪编发,在当晚海量春运照片中直击人心,被数百家网站和报纸选用。2011年,该照片获得年度中国新闻摄影金奖和第21届中国新闻奖。这位母亲就是巴木玉布木。

2.朱海秀:“我哭的话护目镜就花了,就干不了事情了”

22岁的护士朱海秀,瞒着父母到武汉支援抗疫。记者采访她所在的病房,请她通过镜头给家人报个平安,她拒绝了。她的眼泪在眼睛里打圈,却说:“我不想哭,我哭的话护目镜就花了,就干不了事情了。”

3.樊锦诗:我心归处是敦煌

樊锦诗把大半辈子的光阴都奉献给了大漠上的敦煌石窟,人们亲切地称她为“敦煌的女儿”。

为了敦煌,樊锦诗和丈夫两地分居长达19年,两个儿子出生后都没有得到她很好的照料。她视敦煌石窟的安危如生命,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和创新管理,完成了敦煌莫高窟的分期断代、构建“数字敦煌”等重要文物研究和保护工程。她还推动立法和制定莫高窟总体保护规划,按百年大计千年大计来规范敦煌保护。

2019年,她被授予“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和“最美奋斗者”称号。如今,81岁的樊锦诗还在为敦煌忙碌着……

4.陈陆:挺身而出,为生命

在安徽巢湖,150年未遇历史高水位的危急已经远去,20余万名紧急转移的群众陆续返回家园。然而曾连续奋战96小时、救出2600多人的安徽庐江消防救援大队教导员陈陆,却牺牲在2020年7月22日决堤的洪水之中,年仅36岁。

这不是陈陆第一次为救援生命挺身而出。雪灾中,他带队奋战救援48小时,脚趾严重冻伤,险些截肢;火灾中,他长时间暴露在沼气里战斗,胶靴被烧穿,双腿被高温烫伤;汶川地震,他咬牙拖着伤腿,背着30多公斤的破拆器材,连续10天在震区救援……

“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是陈陆选择成为的英雄模样。

佳作展示及评析

感动于那一刻

□滨州市某考生

九十岁的曾祖母病了,她躺在床上,睁眼的力气都没有,看上去那么瘦小、虚弱。

六十岁的爷爷心急如焚,见母亲躺在病床上,头发凌乱,面色苍白……爷爷抿了抿唇,缓缓坐下,低下头轻轻靠在病床冰冷的铁围栏上,我看不见他的脸,可我知道他的眼里有泪,晶亮的眼泪。

我稳重如山的爷爷啊,我坚毅刚强的爷爷啊,在他年迈病重的老母亲面前,温顺得像一个孩子,柔软得像一汪泉水……

只见他轻轻拂过曾祖母的碎发,轻轻地为她盖好了被子,轻轻地隔着被子拍打着她,就像对待襁褓中的婴儿那般温柔。病房中的我们谁都没有说话,悄悄掩门离开了。

第二天再见,曾祖母已经醒了,但还是无精打采,瘦弱得让人不忍直视。爷爷的眼袋处有浓厚的乌青色,但双眼已经不再那般哀戚,只是微微发红。他接过我父亲手中的饭盒,柔声问曾祖母:“喝点小米粥吧?”曾祖母微微点了一下头。爷爷在曾祖母身后垫了一个枕头,拒绝了父亲伸过来要帮忙的手。爷爷舀起一勺粥,看着热气徐徐变少,才用嘴唇靠近勺边略微试了试温度,再缓缓地送至曾祖母口中。曾祖母喝得极慢,一勺粥要喝四五次,爷爷也不着急,慢慢地送,那留在嘴角的米粒也被爷爷轻轻地擦拭去。

喝完了粥,爷爷又端来一盆热水,给曾祖母洗脚,他脱下曾祖母的袜子,看见了因裹脚而变得畸形的双足,稍稍顿了一下,又继续小心翼翼地撩起水给曾祖母洗脚……

我在一旁看着,快要落泪了。

爷爷的动作有一种神圣的仪式感,或许是极度压抑的痛楚,也或许是一种终于释然后想要向自己的母亲倾诉的孩子心性,是心疼亦是担心。这一切都与我记忆中的那个风风火火、脾气暴躁的爷爷判若两人。那一刻我突然发现:不管年岁几何,成就几何,在自己的母亲面前,爷爷又成了那个温顺可亲的孩子。

母子,向来情深。

从病房出来,不觉间泪沾满襟。我曾在街头巷陌寻得孤芳一朵,我曾见过暮霭中柳笛吹起的晚岚,但这一切感动都没有今日的恒久绵长,如山般厚重,如溪般清澈。

原来这世上,唯有人之常情,令人永久感动。

■点评:

感动需要用心感受。全文叙事集中、不枝不蔓,语言朴实流畅,感情真挚感人。作者借爷爷悉心照顾曾祖母的一举一动,表达对母子情深的理解。文章撷取生活中的事例,注重对细节的描写:从爷爷为病重的曾祖母担心,到耐心地端粥喂食和脱鞋洗脚;从爷爷昔日脾气暴躁到在自己的母亲面前柔软得像一汪清泉。可见作者从细微处观察,用真情感悟。这篇文章没有时时提及感动,但是字里行间却能使读者处处感到感动的存在。这是一个初中生用善良的心对亲情最真实的衡量,语言不华美,却让读者心生暖意。最后的点题含蓄,意味深远。

感动于那一刻

□滨州市某考生

寂寞的深秋,静谧的夜晚,如钩的弯月拴在苍茫的天穹中,坐在窗下吹着已经有些冷的风,我多想马上躺在床上,一觉睡到天亮。

但我却不能,爸妈回老家还没有回来,我一定要等他们回来。凌晨一点了,卧室里面的灯也没有开,屋子里面钟表转动的滴答滴答声在此刻愈发清晰。我害怕极了,多希望他们快点回来……

终于,在时针向二迈进的时候,楼道里传来了熟悉的声音,我赶紧进卧室躺下躲藏在被子里,一动不动地听着外面的声音。

“咔嚓”,一声微弱的声音传入我的耳朵,依稀可以听出那是钥匙进入了防盗门的锁孔。又是一阵微弱的声音,锁开了,但母亲并没有着急进来,我只捕捉到门把手轻轻转动的声音,犹如一位年迈的老人浅浅的呼吸声。门开了,接着一阵“吱吱”的声音传来,我心生疑惑,却又不敢出去看。

“你把门关上,轻点关门,别吵着孩子!”母亲极力压抑着自己的声音对父亲说。父亲没有作声,但是我能感觉到他极其轻微地关上了门。

我的喉咙有些哽住了,一丝苦涩进入心中……

母亲又用低微的声音说:“你先去歇着吧,我去看看。”父亲没有说话,我猜他已经走了,只是没有听到平时他那沉稳的脚步声。

母亲来到我的房间,仍是微弱的开门声,我闭着眼,无法看到她是如何做到的。黑暗中我感觉到一双温暖的手给我掩了掩被子,盖住了我裸露在外的双脚。当我感到那双温暖的手离开我的床铺时,我悄悄把眼睁开一道缝。借着朦胧的月光,我看到了——

母亲正脚尖着地,略微瘦弱的身躯有点颤巍巍的,像一株漂泊的浮萍,她正在极力地保持着身体的平衡,直到她的背影掩于门外……

我的心像被刺了一下,好痛。

好多年了,多少个这样的夜晚,父母竟以这样踮起脚尖的方式行走,为的是让我不被打扰……

我的母亲,踮起脚尖的时刻给了我最温暖的幸福和感动。

■点评:

作者以环境烘托人物的心情,做到了情景交融。文章将等待父母回家的心情写得细致入微,以深夜的寂静与内心的期盼互相映衬,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出父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关爱孩子,情感表达真切自然,无矫揉造作之嫌,以平淡心现真实情感。事件过程描述详细具体,有条不紊,井然有序,体现了作者清晰的思路与谋篇布局的能力。

猜你喜欢
曾祖母爷爷母亲
外曾祖母
曾祖母的雨伞
冬爷爷
站着吃
天上的“星星”
爷爷说
怀念曾祖母
给母亲的信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