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程
中正式步骑枪
口径7.90毫米,枪长1.11米,抢重4千克
配属的刺刀全长575.5毫米,刀身上484.5毫米,刺刀全重0.75千克
使用7.92×57毫米尖头弹,初速810米╱秒,有效射程1000米以上
淞沪会战末期,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与租界一河之隔,四百人号称八百人,孤军奋战。这里说的第88师就是战前国军最精锐的四个德械师之一。
德械师正式名称应该是“调整师”,原指国军在德国顾问的指导下,采用德式编制、使用德式武器以及进行德式训练的整编师。然而,由于财力有限,当时包括第88师在内的大部分德械师,都只能使用根据德国毛瑟1924式步枪图纸仿制出的中正式步骑枪。
中正式步骑枪一般被称为“中正式”,于1935年在巩县兵工厂开始试生产,原定名称为“二四式”。因时任国民政府主席的蒋介石,名中正,字介石,国民政府就将新枪定名为“中正式步骑枪”。
中正式步骑枪是中国近代第一种制式步枪,生产数量十分庞大,现在已经难以统计具体数据。不过,在后来的解放战争期间, 人民解放军部队也大量装备该枪。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人民志愿军有不少战士仍然在使用缴获的中正式步骑枪在朝鲜战场作战。
去年,以抗日战争时期淞沪会战中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为原型的《八佰》上映了。这无疑是2020年最火爆的影片之一。居中大量手持跟拍长镜头带来的震动、摇摆的画面,以及老形式摄影机的黑白色调立即就把小影迷带到了那个充满烽火硝烟的抗日战场上。现在,我们就来说说电影里中国军队使用的各种武器。
驳壳枪
枪长288毫米,口径7.63毫米,重1.24千克
子弹初速425米╱秒,设计速度900发╱分,有效射程50~150米
《八佰》中的原型部队国军第88师,虽然号称德械师,但其实真正意义上的德械武器就只有配备给军官的驳壳枪了。影片中,七班长朱胜忠使用的就是驳壳枪;但在当时,至少要排长以上的军官才可能配备驳壳枪。
驳壳枪的正式名称是毛瑟军用手枪,因为其枪套是一个木头盒子,所以在我国也俗称为“盒子炮”“镜面匣子”,具有全自动功能的也称“快慢机”。
驳壳枪由德国毛瑟兵工厂制造,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自动手枪之一。在原产地,驳壳枪因为价格高、尺寸大、枪口上跳严重等问题,一直不被欧洲各国看好。但是到了我国,驳壳枪却大受欢迎。原因是大家想出了一个非常简便的方法,不仅解决了枪口上跳的难题,而且将它转化为全自动速射的扫射优势。一这一方法就是将枪横着打——当使用者扣动扳机,枪口的上跳作用就能使驳壳枪呈横向扫射状态。
由于大受欢迎,驳壳枪在我国被大量仿制, 从国民政府的兵工厂,到各种随军修械队,甚至是流动的造枪商贩。驳壳枪的使用范围十分广泛,打响南昌起义第一枪的朱德总司令,当时使用的就是一支驳壳枪。而影片中,国军第88师人员使用的驳壳枪,应该是国民政府从德国毛瑟兵工厂购进的原装驳壳枪。在手枪枪击的击锤位置,原装驳壳枪有个毛瑟厂“MAUSER”的厂标,枪身上刻有“德国制”三个中国字。
苏罗通ST-5式20毫米高射炮
炮管长2.15米,炮身重80千克,口径20毫米
最大射高3400米,最远射程5600米
从《八佰》中我们可以看到, 驻守四行仓库的中国军队还有一门高射炮。在完整的德械师编制中,直属炮兵营和四个步兵团都计划下辖一个20毫米高射炮连,各装备门20毫米小口径高射炮。这便是大名鼎鼎的罗通ST-5式20毫米高射炮。
苏罗通ST-5式20毫米高射炮既可以高射又可以平射,所以也被称为“机关炮”。这种高射炮可以使用多种炮弹,用于对空射击时,一般采用高爆、曳光、自毁弹,同时,还可以使用穿甲曳光弹、高速穿甲弹等。
当时,日军所使用的中型、轻型、超轻型坦克的正面装甲最厚处不过25毫米,而苏罗通ST-5式20毫米高射炮平射时使用的高速穿甲弹在100米距离可以穿透50毫米均质钢板;400米距离可穿透30毫米钢板;在800米距离上,也有对大约20毫米钢板的穿透力。因此,它对于缺少反坦克武器的中国军队来说,意义尤其重大。
不过,由于苏罗通ST-5式20毫米高射炮是德国技术、瑞士生产,所以不可避免地存在结构比较复杂、零件加工精细的情况。仅炮身就包括炮管、内筒、炮身接筒、闭锁机构、机底等零件。而这些零配件在中国兵工厂根本无法仿制,一旦损坏,必须到原厂购买。
值得一提的是,八路军在取得了平型关、阳明堡、七亘村等战斗的胜利后,国民政府破例调拨了六门苏罗通ST-5式20毫米口径高射炮,第115、120、129师各分得两门。但是,由于炮弹数量有限,若要使用,必须要师长亲自批准。
三五型火焰喷射器
全重38千克,储罐内混合装有11.8升十九号燃剂和压缩氮气
喷射距离为25~30米
在《八佰》中,老兵“洛阳铲”用火焰喷射器将从窗户上进来的日军烧成火人的一幕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过,也有人质疑:在抗日战争前期,战场上是否存在火焰喷射器这种“高大上”的武器呢?
火焰喷射器是一种喷射燃烧液柱的近距离火攻武器。第一支现代喷火器由德国人R.菲德勒于1900年发明,主要由油瓶、压缩装置、输油管、点火装置和喷火枪组成。1915年,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对阵英军时,首次使用了火焰喷射器。
实事求是地说,抗战时期,中国是没有能力制造和装备火焰喷射器这种武器的。如果在淞沪会战中,国军第88师确实使用了火焰喷射器,那要么是缴获日军的,要么是从德国购买的。当时最有名的德制Flammenwerfer 35型火焰噴射器是一种单兵火焰喷射器,简称三五型火焰喷射器,它于1934年开始装备德国军队。
有意思的是,在几乎所有反映二战的影片中,火焰喷射器都是一打就会爆炸。不过,这显然是编剧、导演“脑洞大开”的结果。由于火焰喷射器的罐体要承受住内部的压力,其厚度至少在5毫米以上。同时,由于它是个圆柱体并带有夹层,二战中的步枪想打穿它是不可能的。即便是被其他武器打穿,也不过是发生燃料泄漏而已。再退一步说,即便是泄漏的燃料被点燃,只要罐体内的压力大于外部的压力,也是不可能发生爆炸的。
如此说来,包括《八佰》在内的很多战争片所展示的武器,都与当时实际使用的武器有些出入。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欣赏影片,从而更加理解和平的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