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海龙是海龙家族的成员之一,仅分布在澳大利亚南部及西部海域,一般生活在4~30米的礁沙混合区海域。它的身体由许多骨质板组成,并延伸出若干外形酷似海藻叶片的附肢。借着这些附肢的掩护,叶海龙把自己伪装成海藻,在低温少浪的水域过着安全的“隐居”生活。
藏匿冠军——叶海龙
史上最优雅的泳客
叶海龙的行动能力弱,也没什么自卫的本领,保护自己的方式也只有躲藏。它会用叶片状的附肢将自己伪装起来,假装自己是一株海藻,静静地待着,避免被猎物或天敌发现。除了外表像海藻,叶海龙的运动方式也极其符合它所扮演的“海藻”这一角色。这种前后摇摆的运动方式,使它看起来更像一束随波逐流的海藻了。
为了更好地把自己藏起来,叶海龙主要栖息在便于藏匿的隐密礁石或海藻密集的浅海水域。它虽然不能随意改变体色,但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体色会依据周围环境而呈现出从绿色到黄褐色的不同颜色。
叶海龙是叶形海龙属的唯一成员。它与海马是近亲,生活习性和饮食习惯都酷似海马,只是个头要比海马更大些,成年后体长约45厘米。它的身上长着许多像海藻叶的附肢,游动时摇曳生姿,非常有范儿。因此,叶海龙被称为“史上最优雅的泳客”。
想从海藻中找出叶海龙可不容易,因为它的伪装实在太成功了,只有当它摆动透明的小鳍或转动两只能够运动的眼珠时,才会暴露出些许行踪。
所以,想要从海藻中找出这些美丽而细致的大海精灵,除了要瞪大眼睛仔细搜寻之外,还得有耐心才行。
除了叶海龙的个头更大,并有叶状附肢之外,叶海龙与海马的外表区别还在于,叶海龙的尾巴没法儿像海马那样盘卷起来。
无法提高泳速的附肢
这些叶片状的附肢,既像海藻的叶子,又像许多桨片,常会给人一种“它们能帮助叶海龙游得更快”的错觉。其实不然,它身上的叶片状附肢虽多,外形看起来也很拉风,却只能起到伪装作用。对于提升泳速不但毫无意义,甚至还可能是一种累赘呢!
叶海龙脖子四周和尾巴末端背后都有一些细小的鳍。这些鳍不但细小,而且几乎完全透明。别看这些鳍的外表很“脆弱”,作用却很大,因为叶海龙能游动全靠它们来回荡动。
由于这些鳍实在太小了,能产生的推动力也不大,这所谓的游动,不过是让叶海龙看起来更像一束在水中飘动的“海藻”罢了。
叶海龙的名字来自它超炫的外形,一半来源于它附肢的造型,另一半则来自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种动物。
你猜到这是什么动物了吗?
叶海龙都是无“齿”之徒
由于海藻中食物丰富,叶海龙即使一直“宅”在家里,也能过起丰衣足食的小日子。它的嘴巴像长长的吸管,通过吮吸的摄食方式,可以把浮游生物、糠虾及海虱等食物吸进肚子里。就算没有牙齿也没有胃,叶海龙的小日子也过得挺红火的。
对了,看见那个像小喇叭似的突起物了吗?那就是叶海龙的嘴巴。
近几年来,野生叶海龙的生存受到了很大的威胁。一方面是因为澳大利亚南部浅海水域污染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因为美丽可爱的叶海龙很受水族馆欢迎,而它们又行动缓慢很容易被捉。为了保护野生叶海龙,澳大利亚政府已将野生叶海龙列为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
浮动的幽灵——蝠鲼
蝠鲼是身体扁平的巨型软骨鱼类,体长可达几米,体重可达几千千克。它的头下有一横裂的巨口,有一对类似翅膀的胸鳍,身体后部还有一条又圆又细的尾巴。
蝠鲼主要栖居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浅海区域,从表水层至120米深的海水中都能看见它们的身影。它们虽然体型庞大,却生性温驯平和,以海洋中的甲壳动物、浮游生物和小鱼为食。
蝠鲼并不是单指一种鱼,而是指蝠鲼科中最大的种类。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体长可达8米,体重达1吨以上。由于蝠鲼科的分类仍在研究中,目前已发现的仅三种,还非常相似,因此,大多时候蝠鲼科都会并入鲼科,合称“鲼科”。
黑白分明也是成功的伪装
生活在浅海中的鱼类,伪装起来会比底栖鱼类更难,尤其是像蝠鲼这样的庞然大物。不过蝠鲼也有它的应对之策:身体背面的颜色很深,近似蓝黑色或灰黑色,而腹面的颜色则较淡,为白色或淡黄白色。这种颜色被称为“消灭色”,这也是蝠鲼“隐形”的法宝。
有時,蝠鲼会被认为是来无影去无踪的“幽灵鱼”或“魔鬼鱼”,正是因为这种消灭色的掩护。当从海面往下看时,蝠鲼深色的背部在自然光下与海水的颜色基本一致,就算离鱼很近也不容易辨别;当从蝠鲼的下方向上看时,鱼体浅色的腹面与水面的颜色和天空的颜色很相似,难以区分。
别样的“空中飞鱼”
蝠鲼非常喜欢高高跃出水面,来一段“空中飞鱼”的表演。为了冲出水面的这一跃,蝠鲼先得以旋转式的游姿上升,越接近海面,转速和游速越快,直至完成最后的飞跃。
蝠鲼跃出水面的高度在1.5~2米。在空中滑翔一段之后,宽大的身体会“砰”的一声砸在水面上,水花四溅,场面煞是壮观。除了跃得高之外,蝠鲼有时还会表演一个漂亮的空翻,堪称是海洋动物中的“飞行员”。
关于蝠鲼为何要跃出海面,一直以来专家众说纷纭。有的说是在繁殖期间为了吸引异性的追逐游戏,也有的说是为了驱赶敌人和诱捕猎物。不过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蝠鲼自我清洁的方式,借此甩掉身上的寄生虫和死皮。
蝠鲼的头上有两只可以自由转动的肉足,这便是它的头鳍了。对于牙齿细小的蝠鲼来说,这对头鳍在捕食中所发挥的作用比牙齿更大。当它们巡游觅食时,就用头鳍来驱赶猎物,并将猎物拨入口内吞食;当它们游泳时,头鳍从下向外卷成角状,指向前方。
最名不副实的“魔鬼鱼”
蝠鲼过着四海为家的流浪生活,没有任何领地行为和攻击性。它从不攻击其他动物,遇到潜水者时,常会安静地离开。但也有些好奇心强的蝠鲼会主动迎上前来。
尽管蝠鲼有一张宽约50厘米的大嘴,但它生性温驯,对人类非常友好。据说曾有一名水下摄影师,骑着大蝠鲼做了一次奇妙的遨游。当然,这即便是真的也只是特例而已,因为蝠鲼虽然天性温和,但是它的体型庞大、胸鳍强而有力,很可能会在不经意中对潜水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蝠鲼有时也会“恶作剧”,做出一些令渔民困扰的行为。比如:潜入航行中的船底,用胸鳍敲打船底,发出“啪啪”的响动;游到在海中停泊的船旁,用头鳍挂住小船的锚链,拔起船员抛下的铁锚……由于蝠鲼的活动隐密,被“骚扰”的渔民很难发现谁是真正的“罪魁祸首”,就迷信地认为是魔鬼在作祟。因此,蝠鲼便成了最名不副实的“魔鬼鱼”。
海洋战神——虎鲸
虎鲸是一种大型齿鲸,广泛分布于全世界的海域。虎鲸体型粗壮,性情凶猛,是十足的海上霸王。
性情凶猛的海洋战神
虎鲸性情凶猛且残暴贪食,面对各种猎物从来都是来者不拒。无论是鱼类、海鸟、乌贼还是座头鲸、白鲸等大型鲸类,甚至连有“地球上现存的体型最大的动物”之称的蓝鲸和海洋杀手大白鲨,都在它的捕食之列。因此,虎鲸又有恶鲸、凶手鲸等别称。曾有人在一头虎鲸的胃里发现了13只海豚和14只海豹,可见虎鲸的胃口之大、战斗力之强,是当之无愧的海洋战神。
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虎鲸不仅凶猛而且残忍——它们喜欢吃鲸类的舌头。虎鲸常常趁一头巨鲸在张开大嘴吸食时发起攻击,残忍地咬下对方的舌头,使其当场疼痛而死。在北极圈内探险的科学家,经常能在海面上看到各种被咬掉舌头的鲸的尸体。
虎鲸的捕食武器便是它那两排坚硬如石的牙齿。虎鲸上下颚有10~14对长10~13厘米、呈圆锥形的大牙齿。这些牙齿朝内后方弯曲,且上下相互交错,形成一个坚固的“牙笼”,能有效困住猎物,使被擒猎物犹如囊中之物,难逃“虎口”。但是,虎鲸的牙齿虽然坚硬,却不锋利。因此,面对捕获的猎物,虎鲸通常都是整个吞下。虎鲸的嘴很大,能一口吞下一只海狮。
诡计多端的捕食者
虎鲸不仅凶猛残暴,而且诡计多端。它们常常在捕食时使用各种诈术,诱捕猎物自投罗网。虎鲸惯用的伎俩是“诈尸”——腹部朝天,一动不动地在海面上随波起伏,俨然一具死尸。然而,一旦有不明真相的猎物靠近时,虎鲸就会突然“诈尸”,猛地翻过身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猎物一口吞掉。遇到大型猎物时,虎鲸便趁翻身时用尾巴猛烈击昏猎物,再一口吞食。另外,虎鲸会在浅水水域佯装搁浅,或者露出高耸的背鳍来吸引海狗、海狮等猎物,待猎物靠近时,便起身捕杀。
海洋中的“语言大师”
凶残的虎鲸极具语言天赋,能发出62种代表不同含义的声音,堪称鲸类王国中的“语言大师”。虎鲸常常利用这些神奇的语言来帮助自己捕食。比如,虎鲸在食鱼类时,会发出像拉扯生锈铁门窗铰链似的“咋嚏”声,通常鱼类在听到这种声音后,就会因恐惧而使行动失常,以致乖乖落入虎鲸的“虎口”。由于海水下面非常黑暗,为了看清远处的捕食目标,虎鲸会通过发射超声波,来判断鱼群的方向。
更有趣的是,生活在不同海域的虎鲸,甚至同一海域的不同虎鲸群,其语言声调也各不相同,犹如人类的各种方言。研究人员曾发现,在某一海区出现大量鱼群时,離鱼群最近的虎鲸发出了一种类似召唤的叫声,随即,虎鲸群从四面八方赶来觅食。同时发出迥然相异的叫声,好像虎鲸内部的不同回答。虽然虎鲸内部方言各异,但这并不妨碍它们的交流、互通情报。它们常常在捕食时,通过发出各种声音来保持联系,协同作战。
虎鲸的声音很大,可以声传百里。所以,在虎鲸捕猎时,整片海区都充满了虎鲸协调作战的发号施令声。
虎鲸的神“舵”
虎鲸之所以能成为海洋战神,除了它无坚不摧的牙齿,也离不开它的神“舵”——背鳍。在虎鲸的背部中央耸立着大而尖的背鳍,其形状随虎鲸的生长和性别呈高度变异性。雌鲸和幼年虎鲸的背鳍呈镰刀形,成年雄鲸的背鳍则呈强大的三角形,如棘刺般直立背部。虎鲸的背鳍既是它的进攻武器,更是它的神“舵”,能在虎鲸追捕猎物时,保证身体平衡,准确地追捕到猎物。
海上霸王的软肋
虎鲸虽凶猛残忍,但这凶残的海上霸王却从不伤人,甚至在人类的饲养驯化后变得温驯听话,成为水族馆里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表演者。原来,这些海上霸王有个致命弱点——一旦离开同类单独生活,失去群体优势后的虎鲸就变得非常胆小,甚至随人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