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汶怡
湖海散人罗贯中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他就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根据陈寿的《三国志》和民间的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罗贯中还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小说传世。
章回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一种,是分章回讲述故事的白话小说,由宋元时期“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由于“讲史”很难在一两次“说话”中把一段历史故事讲完,“说话人”就分次连续讲述,每次用题目向听众提示本次要讲的主要内容,这就成了章回小说回目的起源。
罗贯中出生在元朝末年,14岁时辍学跟着父亲到苏杭一带经商,但他对经商并不感兴趣,而是对著书写作、研究文学抱有极大热情。在元朝中期,随着经济文化重心南移,北方的文化人和知识分子都纷纷南迁,许多“说话”艺人在苏杭一带进行说书活动,罗贯中与这些人志同道合,相处甚欢。他的号“湖海散人”就寄托着自己漫游天下、浪迹天涯的愿望。公元1356年,罗贯中投身起义军首领张士诚的门下,打算大显身手,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是张士诚因弟弟被俘虏,接受了招安,后又再次称王,且不接受幕僚们的建议。罗贯中于是离开张士诚专心创作,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三国演义》这部旷世名作。
罗贯中被称为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他的章回小说的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也就是说故事都是一章一章分开的。每一回都是相对比较独立的故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且目录文字也很讲究。除分回立目之外,罗贯中的章回小说还保留了宋元话本中开头引开场诗、结尾用散场诗的体制,开头常以“话说”两字起首,往往在情节即使展开的紧要关头紧急结尾,用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套语结束这一章,令人千思百想,无法停止地一章章往下读。
历史中的小故事
贯中立志
罗贯中小时候非常聪明,也很顽皮。他能很快学会老师传授的学问,所以很是骄傲。他在学堂时,要么走神发呆梦游天外,要么偷偷溜出去逮鸡撵狗。有一天,老师将他带到后院,指着被雨水滴蚀出许多小坑的大石头说:“滴水穿石靠的是持之以恒的坚持,一瓢水是不能在大石上留下痕迹的。”老师说完就舀了一瓢水泼到石头上,然后离开了。罗贯中一个人呆呆地看着石头上的坑若有所思,原来学问也是和滴水穿石一样,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才能做到杰出不凡啊!从此以后,罗贯中潜心学习,励志图强,终于成为一代文豪。
拜施耐庵为师
罗贯中仰慕施耐庵的才学,特地和父亲从家乡赶来投师求教。可是,施耐庵接收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对每个要求入学的人总要考查一番,以定取舍。 施耐庵口吟一首词作为考题, 罗贯中以两句诗完美应答。 两个人就这么诗来词往,聊得十分投机。 施耐庵于是决定收聪颖非凡的罗贯中为徒。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罗贯中成了文坛大家,像他的老师写出《水浒传》一样,写出了名垂千古的《三國演义》。
巧计助人
有人用假玉镯到当铺骗了五十两银子。罗贯中对当铺老板说:“我有办法帮你拿回五十两银子。”第二天,罗贯中召集了镇上的人,向大家炫耀当铺收了一件价值连城的玉手镯。大家都赶来观赏这件宝贝,可是,罗贯中不小心当场将玉镯摔坏了。这件事很快就在镇上传了开来。第二天,典当假玉镯的那个骗子来到当铺要求赎回玉镯,若是当铺拿不出被当的物件,就要赔双倍的价钱。正当骗子做着天降横财的美梦时,老板却原封不动地将玉镯拿了出来。骗子此时才知道自己中计了,他只能用五十两银子把假玉镯赎回去。五十两银子成功被讨回,这都是罗贯中的功劳啊!
有志图王
元朝末年,群雄并起,罗贯中参加张士诚反元起义政权,做过一段时间幕僚。明朝建立后,由于曾与朱元璋为敌,罗贯中不得不放弃步入官场的机会。明洪武年间,罗贯中写出了《三遂平妖传》《残唐五代史演义》《隋唐两朝志传》等著作。明朝历史学家王圻称罗贯中是“有志图王者”,看到天下将落到朱元璋手里,才不得已淡出江湖。罗贯中远走江南,以小说抒写其“图王”霸业之胸襟。
痴迷写作
相传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因全神贯注闹出不少笑话。一天,罗贯中一个人在家专心致志地构思写作。一个乞丐进入院子来讨吃的,说道:“秀才公,行行好吧,小人已经断粮几天了。”这时罗贯中正在写“群英会蒋干中计”中周瑜领蒋干察看后营粮草这段,一听说到“断粮”两字,他头也没抬,口中喃喃念道:“营中粮草堆积如山,即可取之!”说完,仍只顾埋头写书。乞丐听他这么说,便毫无顾忌地扛着一袋大米走了。一盗贼也趁火打劫,肆无忌惮地把米粮全部盗走。妻子回家发现后,着急地说:“家里没吃的了,你到底管不管啊?”恰巧此时他刚写完“出陇上诸葛装神”,听妻子说“没吃的了”,不禁搁笔哈哈大笑起来:“陇上麦熟,何不食之?”其时麦子还未吐穗,妻子只好借些粮米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