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视域下新媒体与地铁公共艺术设计的融合探究

2021-05-11 16:58陆凯
工业设计 2021年4期
关键词:跨界艺术设计空间

陆凯

摘要:本文以跨界为视角,探讨新媒体与地铁公共艺术的融合方法。新媒体以其交互性、多维性特征为艺术家提供了全新的表达形式。本文基于地铁公共艺术设计,对新媒体的艺术性、公共性进行诠释,并提出跨界设计将成为地铁公共艺术设计的转型方向,而新媒体则会为地铁公共艺术注入新的活力。通过本文的研究,以期为实现地铁公共空间多元化价值取向的跨界融合提供一定的思路。

关键词:跨界;新媒体;地铁公共艺术;设计;融合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21)04-0128-02

从艺术文化的无界到有界,再随着有界到跨界的探索,设计的本质不止于满足人的生存需要,更重要的是在解决人、物、环境之间的合理关系。原研哉提出:“设计师越是确信自己已经非常了解某些事物,那么,对它的理解就越不准确。”社会分工的细化,不可避免地产生程式化影响,进而影响人的视界与认知。以科技为特色的新媒体,凭借其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与交互手法能够突破传统公共艺术设计的局限,从而表现更为多元化的艺术审美价值。立足地铁公共艺术设计,以跨界为视角,将新媒体作为地铁公共艺术设计的转型动力,能够极大丰富和创新地铁公共艺术设计表现形式。

1相关概念解析

1.1跨界设计

跨界设计,从概念上包括了两个或两个以上领域的交叉与融合。对不同领域文化的融合,让传统的设计形式获得新生。跨界,为设计探索提供了新的手法,也为设计师追求完美的创作注入了活力。

1.2新媒体

依托计算机、互联网、信息技术等手段,整合图文、投影、音乐、灯光、视频等媒介形式,创作出来的虚拟的、非实体的数字化艺术,以及多媒体互动装置艺术。以科技、互动媒介为载体的新媒体艺术,利用其互动、开放、跨界协作的表达方式为设计注入了新鲜活力。

1.3地铁公共艺术设计

地铁公共艺术设计是公共艺术的一个分支,主要是基于地铁公共空间,从构成要素、表现方法、审美态度、艺术形式等方面创作出符合公众欣赏需求的艺术形式。地铁是城市空间领域的重要节点,地铁公共艺术设计是基于地铁空间,并可以拆解为修饰限定空间的“地铁”和表明属性的“公共艺术”设计。如1984年北京地铁2号线《燕山长城图》和《大江东去图》,成为中国地铁公共艺术的开端之作。

2地铁公共艺术设计现存问题

公共艺术反映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地铁建设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地铁成为大众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地铁公共艺术设计应运而生。然而,地铁公共艺术设计,却面临着诸多矛盾。

2.1与地铁空间环境缺乏内在联系

地铁公共艺术设计本身,融合了科技、文化、藝术、社会等诸多学科知识,在公共艺术形式上,其艺术审美性与空间的生产性存在矛盾。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空间层次上缺乏联系;二是公共艺术文化传播效力不足。传统的公共艺术设计实践,将标准化施工、“一线一景”作为主流设计手法,很多城市地铁空间,其公共艺术作品被安置在站厅区域。如南京卡子门站公共壁画艺术。在地铁的出入口、廊道、楼梯、地面、顶面及其他转乘站空间,公共艺术设计应用不足,导致视觉“真空”。地铁是城市交通网络的一部分,作为城市交通公共空间,其生产性是基本属性,即要满足地铁交通的功能性和安全性。之后,再作为公共空间,满足公共空间与公众生活、感受的审美需要。可见,对于城市地铁空间,不能单纯地看作公共的艺术设计容器,而是要构筑满足城市“生产性审美场所”的艺术创作要求。也就是说,地铁公共艺术设计,不是对审美艺术形式的简单叠加,而是艺术设计与空间属性的融合共生关系。因此,地铁公共艺术设计只有与地铁空间环境保持一致性,利用其自身的结构与功能才能发挥公共艺术作品的传播效果。

2.2与城市文化的衔接不到位

近年来,中国的地铁建设迎来快速增长期,城市地铁空间与城市艺术文化缺失矛盾却日益突出。如何化解两者矛盾,这就需要通过地铁公共艺术设计实践,更多地融入城市文化要素。但地铁公共艺术设计并非单纯地放置城市文化元素,而是要与城市文化相统一,共同打造具有城市文化审美价值的公共艺术。但事实上,在城市地铁空间中,公共艺术对城市文化的解读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作品少,形式单一,缺乏质感与立体感,对社会公众而言,缺乏愉悦感、审美性。因此,地铁公共艺术作品应该对城市文化进行生动诠释,应该塑造出城市的生命活力,应该传承城市文化的精神旨趣。艺术家和设计师要研读城市文化,融入想象与创造力,通过恰当、多样、艺术化的手法将地铁公共空间作为城市文化精神的塑造场域。

2.3与社会公众审美需求契合不足

地铁公共空间不是个体的,而是社会公众的。公共艺术设计要融入艺术家、设计师、社会公众多方的互动参与。也就是说,假如社会公众对公共艺术作品无法有效解读与感知,那么公共艺术作品将沦为纯粹的空间装饰艺术。在地铁公共艺术设计中,不仅需体现设计师、艺术家的想法、智慧、理念,还要将其作品与社会大众的审美诉求相对接,要满足社会公众的艺术审美与欣赏需要。现代艺术倡导艺术的自律性,专注于对艺术形式和审美风格的积极探索与实践。公共艺术设计要走出“象牙塔式”的孤傲窠臼,要站在社会公众立场,让社会公众从公共艺术作品中获得亲切感。因此,设计师、艺术家要关注社会公众的审美需要,以平等、互动的方式,为社会公众提供可以识别、理解、判断、领悟的公共艺术作品,而非单一地沦为一种纯粹的空间装饰品。

3跨界视域下新媒体与地铁公共艺术融合的思路

3.1构建与地铁空间环境和谐的视觉语言

地铁公共艺术设计其目标在于营造和谐的地铁公共环境。但从地铁公共艺术设计风格与文化形式来看,传统地铁公共艺术设计以平面为主,公众无法从中读取更多有效信息,无法感受空间和艺术魅力,从而导致地铁公共艺术设计沦为纯粹性的空间美化和装饰艺术。从跨界视角来探讨当代地铁公共艺术设计,要借助于新媒体动态化、多元化的视觉语言,构建满足公众审美所需要的视觉环境。新媒体的虚拟性、互动性、可视性优势能够顺应跨界设计理念,将艺术家、设计师、公众作为公共艺术设计互动交流的重要参与者,将公共艺术的文化内涵、主题思想与新媒体进行融合,为社会公众提供全新的视觉空间。

3.2体现城市特色文化

新媒体融合了现代计算机、网络、投影等技术手段,以数字化艺术表现形式可以满足当代艺术与受众之间的交互需求。地铁是城市建设的新门户,也是打造城市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跨界视域下,新媒体打破了二维空间的局限,为公众呈现了多维化、全新的体验空间。如3D Mapping、交互艺术、影像艺术、装置艺术、虚拟现实艺术等,其艺术表现手法、传播方式不仅满足了社会公众的审美与精神诉求,还能邀请公众进行共同创作。利用地铁公共艺术作品与城市地域文化相融合,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创造极富想象力的地铁艺术空间。可以说,新媒体的融入,打破了单一的创意模式,借助多语义、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为地铁公共艺术设计提供了新的设计范式。

3.3构筑大众艺术审美共享体验

要想化解地铁空间结构与公共艺术设计之间的矛盾,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走出以“体量、质感、节奏、形态”等形式美学法则的局限,将公共艺术设计的重点转移到城市文化的“叙事”或情感表达的“共鸣”上。例如,日本札幌车站南广场“成双的月亮”,由法国艺术家简·弗兰索瓦·布伦设计,该作品的最大特色是在平面里表现落日时天空五彩颜色的渐变过程,将落日的光辉与时间进行动态化凝固,为大众带来了良好的审美体验。又如,斯德哥尔摩地铁站的“音乐楼梯”,其设计采用地板压力传感器,将大众上下楼梯作为信号。在台阶上行走,就好比触碰一架钢琴,发出动人的音乐。再如,我国西安地铁3号线大雁塔站,在音乐楼梯中,增加了更多互动装置,除了能够发出音乐外,还能通过踩踏台阶发出炫彩的光芒。新媒体在地铁公共艺术设计中的跨界运用,丰富了地铁空间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加强调了多种艺术手法的并行。因此,跨界视域下,新媒体与地铁公共艺术设计的融合,在于以崭新的感官体验、沉浸式空间氛围,为大众提供多元的审美体验。

4结语

跨界视域下新媒体与地铁公共艺术的融合,使得地铁公共艺术设计不再是由单个艺术家来完成创作,而是融合了艺术家、设计师、科学家、工程师等多学科人才共同协作完成的艺术设计,其审美形态兼具艺术性与功能性的统一,能够满足作品本身的开放性以及作品与公众之间的互动性要求。此外,要想激活地铁空间的艺术文化氛围,还需要充分挖掘新媒体的价值优势,进而才能为城市文化注入新的艺术体验。

猜你喜欢
跨界艺术设计空间
跨界
跨界
空间是什么?
《星.云.海》
《花月夜》
创享空间
B&O继续跨界 B&O BeoVision Eclipse TV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跨界之道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