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迅伟
这是一个快时代,饮食有快餐,信息有快讯,交通有快车……在快节奏的影响下,衍生出了很多快概念、快产品。
而在供应链中,快也是体现其效率的重要标志之一。
每家公司都可能会遇到这些问题:客户抱怨产品交付太慢了,交货周期太长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如何让进度快起来?这是很多采购面临的问题。
对于供应链,我总结过一个观点:三个流,两条主线,一个突破口。
三个流就是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两条主线就是组之间高效协同,供需之间精准对接;一个突破口实际上就是速度,也就是交期。
如何缩短交期,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
本期《对话CPO》我有幸邀请到了快时尚企业MJstyle产品及供应链副总裁章洁霏(Echo),一起就“如何用‘快提升供应链效率”主题进行交流和探讨。
Echo在时尚、服装供应链领域和快消行业工作多年,对“快”深有体会,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快”的好处:降本、占领市场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快”容易带来高增长,带来规模的突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你能快速扩大规模,快速成长,快速推陈出新,以“快”的姿态应对市场变更。
在快时尚领域,Echo认为,ZARA是一个典型的代表。ZARA的库存周转率能够达到11点多,股本一年赚12次,平均库存周转率低于30天。
这意味着在这么快的时候,资金运转速度反而更快了,能够带动的体量变得更大。
如果库存周转快,资金流也会加快,占用的资金将减少,公司就能挣钱。不仅如此,也会减少浪费,降低库存和成本,提高供应链效率,帮助公司更好地盈利。
“快”的“坏处”:采购压力大,不断推进进程
虽然“快”能带来很多好处,但我认为,“快”也会带来一个“坏处”:一些采购就比较烦恼,小批量、多品种和“快”之间其实是有矛盾的。该怎么解决这个矛盾?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追求“快”?
“做任何事之前,其实都先要理解‘为什么。”Echo说,什么地方需要“快”?什么地方需要小批量、多品种?这背后的诉求又是什么?
快时尚领域基本都在追逐时尚圈,包括每一年的时尚颜色、流行色、大牌货型、面料等。当消费者拿到商品时,快时尚公司就会获得商业上的曝光、流量,或者是一定的现金流、收益。
我问Echo,为什么在快时尚领域就必须“快”?她表示,因为这个领域追逐的就是一个又一个流行浪花,鼓励这样的市场、波段和主题。
所以,在快时尚领域,采购要去推进进程,也要满足一些小批量、小流行需求。
产品、工艺、材料本身都可以设计出诚意感、品种感、波段感。当我们维持着小批次、小波段时,就可以在商品里做组合,也就是一年四季常青的产品。
消费者的需求是多变的,他们总追求和别人不同,当下又是乌卡时代(VUCA),这就促使我们必须要变。
我很认同Echo的观点,从需求角度,就是不断变化;从公司角度,要么追逐这种所谓的“快”,要么就引领“快”,尤其是快时尚行业。只有这样,公司才能快速发展。
如何考察供應商的“快”?在选择过程中,采购怎么在与供应商接触的第一时间内就判断其是否具备“快”的特点?对此,Echo从3个方面进行了分享。
组织架构
选择供应商的时候要适当地了解它们现在的组织架构。其实就是要观察,如果这个组织是一个层层架构的组织,负责业务的领军人将信息传递到底端的速度需要3个甚至5个以上的层级,那么它是不可能“快”的。
行为模式
很多“快”其实是看整个组织的行为。我们常说,组织是有行为模式的。如果要和一个组织打交道,Echo希望大家在开始做一些业务、商务洽谈的时候,就要对组织的行为模式有所判断。这种行为模式的判断,就是一个组织对所有行为会有的一个习惯。
她举了一个例子。
安踏在中国服饰品牌里属于表现非常好的一家公司。很多服饰公司在天猫都有店铺,天猫中有一个角色就是“小二”,他们是追客户追得最紧的一帮人,但“小二”也是最快接触到各个品牌行为模式的人。他们内部会有这么一个说法:联络一些公司时,一般1个星期内都不会有回复。
但是,当他们接触类似于安踏这样的公司时,一般1小时之内就会获得反馈,并且反馈的问题24小时之内会给出解决方案。当这件事情没有解决方案时,安踏会给一个交代,并重设回复时间点。
Echo还分享了一个小故事。有一家公司也有网店,很多客户反映这家店的投诉反馈速度比较慢。当老板知道这件事后就在公司内部出了一个文件,要求:网店接到的所有投诉,24小时内必须回复,商务人员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立刻撤职、换人。
组织能力
第三个是对整个供应链模块里的结构感。所谓结构感,就是能否知道如何管理你的供给端,能否分开你的供给端,这叫层级。
这个层级里包含原料的库存、半成品的库存,包含产能概念、外协概念,包含人、机、物、法、环里的每一个限制条件。
Echo认为,如果一家公司具有这样的结构性供应链管理模块思路,就有组织能力去实现“快”。
因此,判断供应商是否“快”,我们可以从这3个方面着手。当有组织能力时,“快”是可以被期待的,甚至可以被慢慢带领和走出来。有些东西也许今天不一定完美,但是当他有这种行为模式和组织能力的时候,就可以被培训,一起成长。
听完Echo的分析,我认为组织架构就是看供应商的指挥链条。组织应该扁平化,如果信息传达时间长、层级多,那这家供应商就“快”不了。
行为模式就要看供应商怎么做。人都是有行为模式的,按照我以前的观点:人的行为具有一致性,这次“快”,下次还会“快”。比如在公司里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某个人总是踏着铃声进门,你会发现今天是他,明天是他,后天还是他。这就是一种行为模式。
另外,光看这一个人不行,还要看整体的组织能力。当我们真正去做一件事情时,经过几次接触你就能感觉到他们的能力究竟如何。
系统代替人工做预测
第一个数字化手段,就是用系统来做预测,而不是人工。
如果公司体量非常大,还维持着靠人力做预测的话,这是基本不可能的。目前,大多数公司都已经通过系统化来做预测。
Echo之前服务过的一些公司会用SAP(企业管理解决方案)系统做预测,但是做预测肯定要以数据作为基础,而且一定要有基础的零售端数据,包括销售数据、客户模型数据、消费习惯数据、渠道端数据等。这些数据最好都要保留,因为它们反过来也会帮助预测。原则上不建议做单模块预测,而要做多模块预测,也可以通过云端系统来做预测。
“数据清洗”同样重要
在快时尚领域,大家都知道数据的重要性,但Echo更想分享“数据清洗”的重要性。
“我们行业的数据非常多,促销手段也非常多,我们也会通过不同渠道联合做一些促销活动,当中产生的数据对主数据的影响很大。”Echo说,行业中“数据清洗”的压力跟数据后端的分析压力其实一样大。
虽然Echo認为数据采集、数据挖掘是基本工作,但她认为“数据清洗”更重要,因为要把这些异常的数据“清洗”出来,才能对公司经营做出准确判断,才能真正有助于公司的供应链管理。
掌控数据+战略互补
如果可以的话,采购在上下游里要尽可能多地掌握数据。另外,一定要找到在战略上互补的数据拥有者。如果大家在整个策略上是互补的,这些数据就可以变成共享数据、共享资源。
因为本身战略方向是不一样的,你做好你的平台,我做好我的渠道,有的人做好产品,另外一些人做好供应链打造,这种模式可以互补。
但如果你做产品,另外一家也做产品,本身就会产生战略上的矛盾。所以,在Echo的经验里,如果战略上互补、有共识,对于数据共享比较容易达成一致。
其实在快时尚领域非常重视数据的保密性,因为会拿到客户的最终资料,这些信息越多,对数据保管、安全的要求就越高。因此,我们一定要正确使用数据,找到有共同商业道德的合作伙伴,这一点很重要。
除此之外,采购对数据也要有所判断和洞察,一般有两种模式:直营和代理、加盟。
以往,大家不是特别看重数据,资金或数据基本都是分开的。但现在,无论哪个行业、哪种模式其实都有结算数据的要求。
(整理:中采商学范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