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 李叶
程建新
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原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特邀副会长
程建新,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原院长,现任华东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国家二级教授,上海市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上海市设计学IV类高峰学科产品与品牌创新设计方向首席科学家。主要兼职有: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特邀副会长、中国高校科学与艺术创意联盟副理事长、上海首饰设计协会副会长、世界华人设计学术协会副会长等。先后完成和主持各类设计项目100余项,出版专著和编著8部,发表论文100余篇,《设计创新与城市发展》和《人机工程学》分获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和上海市精品课程,首批入选“影响上海设计的100位(个)设计师及机构”,获“中国工业设计十佳教育工作者”称号、中国工业设计发展十年优秀学术论文理论贡献奖、上海市育才奖、宝钢优秀教师奖、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上海科技博览会金奖等荣誉或奖项。
面对后疫情时代,程建新教授表示,设计的本质属性就是“一种将策略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应用于产品、系统、服务及体验的创造性活动”。既然社会出现了如此重大的问题,中央也确定了正确的对策和部署,设计界责无旁贷应作出我们的回应和担当,这不仅是设计的责任和使命,也正是我们反思设计本质和社会作用的新触点,在识变、应变、求变的过程中,发挥设计的功能,彰显设计的价值,作出设计的贡献。
《设计》:疫情对设计行业产生了哪些影响?带来怎样的反思?
程建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剧变化,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我们应该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转危为机。设计学科应深刻理解所肩负的使命和担当。疫情作为一次突发性负面事件的冲击迟早总会结束,但在很多方面的影响将会是长远的、持续的、深刻的,甚至是永久的。巨大的经济代价、综合的社会成本以及对全人类、全社会的心理冲击,必将对人们的社会认知、生存方式产生不可逆的影响,引发人类深刻的反思,甚至成为经济结构和社会治理创新变革的催化剂。就目前的外部环境来看,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方面,境外疫情快速蔓延,2020年全球经济迎来二战以来最严重衰退,尽管2021年一季度欧元区经济活动逐步恢复、有逐步适应疫情而有所好转的迹象时,印度疫情的急剧恶化又让这一希望蒙上浓浓的阴霾。另一方面,美国借助疫情利用单边主义打击中国,一意孤行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破坏经济全球化,严重恶化了全球的经济环境。再看看我们内部环境:在我国经济前景向好但也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时,受到疫情冲击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双重影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由于防控得力,疫情得到很好控制;在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而这种外部环境短期内很难改变的情况下,中央提出了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格局就是要激活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内生动力,通过打通生产、业态、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把握机遇、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既然设计的本质属性就是“一种将策略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应用于产品、系统、服务及体验的创造性活动”。既然社会出现了如此重大的问题,中央也确定了正确的对策和部署,设计界责无旁贷应作出我们的回应和担当,这不仅是设计的责任和使命,也正是我们反思设计本质和社会作用的新触点,在识变、应变、求变的过程中,发挥设计的功能,彰显设计的价值,作出设计的贡献。
《设计》:在“后疫情时代”,设计行业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给设计师带来哪些思考?
程建新:新冠疫情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和深远的影响,用基辛格的话说就是:“即便疫情过去,世界也不会是之前的样子了。”所以,后疫情时代将是一个漫长的时间概念。突发的疫情在给人类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的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反思的契机,大到全世界对工业化、城市化现代文明的检讨,小到每个人对举止言行、消费习惯的质疑,人们试图对美好生活寻求新的理解和探索,设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需解决的社会问题从未像今天這样复杂、这样的不确定;同时设计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因为设计的属性决定她有可能成为时代良性转变的引领者。那么,设计师在后疫情时代又该如何思考自己的定位呢?你不需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直接对付新冠病毒上,因为有人比你更内行,你需要的是根据现时代特点、社会需求和国策方针,去认真分析相关问题、研究综合要素、明确突破领域、寻求破解之术,不断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引导人们走向健康而愉悦的富足。”
首先,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甚至价值取向。人们对美好生活有了新的理解和新的期待,安全、健康、精神、文化、环保所形成的新消费需求日益旺盛,同时疫情的反复和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又带来很多不确定性。人们在物质生活、文化理解、行为方式、流行时尚、价值观念、社交礼仪、空间环境等方面也会产生明显的变化和不同的态度。比如:居家生活方式的常态变化,卫生习惯的改变,医疗健康产品消费持续增加,“云”课堂、网课、居家“云”办公,餐饮习俗的改变,购物方式更依赖网络和快递,公共交通的防护,自驾的增加,运动健身的新形式,灵活工作的新就业形态等,急需设计师根据新时代、新人群、新问题、新观念、新方式、新风尚、新环境,提供创造性的智慧成果,设计需要更进一步从“物理逻辑”转向“行为逻辑”。“汉匠坊”是一帮在电商海洋里摸爬滚打的弄潮儿与洋河当地资源对接而创立的酒业新品牌,他们利用文创的新思路和中国酒城的地域知名度,加之非常具有文化属性和当代流行元素的优秀设计,一炮而红取得骄人的市场效果,其设计颜值之高令人咂舌,所有三款酒的瓶装设计由于很出色地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和科技含量,三个月期间一举夺得获得六项国际知名大奖,还获得了2020年酒博会的设计金奖,其中为后疫情时代年轻人度身定制的“小说”低度酒包装更是心裁别出,设计利用阻尼抽拉盒装的趣味二两小瓶,盒子一拉开,小伙伴们立刻哄抢自己喜爱的颜色,各喝各的,绝不会弄错,既有趣味又利于防疫,更是成了获奖专业户。
其次,对体验经济的把握:需求升级与互动体验。体验经济被称为是继工业经济、商业经济和服务经济阶段之后的第四个人类的经济生活发展阶段。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提升而又受到疫情的制约,人们更加注重生活品质,更加注重生命体验,更加注重健康价值,把消费行为作为品味、个性、审美、价值、勇气、尊严和财富的综合生存体验。把地域和民族的特有物产、历史文化、自然景观、故事、传说凝练成体验元素,为产品和服务注入更多的故事性、生动性、独特性,让“体验经济”进一步提升产品和服务品质,这也必将成为“后疫情时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形式之一,这也可以使设计的成果被更多的人感知,设计的价值更多地被社会认可。
福建松溪县是一个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丰富的物产,孕育了早期的铸剑文化、九龙青瓷文化,山林资源与文化,自然景观与渡口历史文化以及近年来崛起的版画特色艺术等等。这都为我们进行系统整合与设计,打造地域特色产业,营造“健康体验”环境,形成地域品牌,提升产品和服务能级,提供了无与伦比的良好基础和资源条件。我们一方面与当地政府一起策划了“千年松溪百年蔗”的系列文化推广活动,另一方面和上海药物所蒋华良院士团队合作:由蒋院士团队负责对具有298年历史的稀缺资源“百年蔗”进行深度药用价值开发,我们团队配合利用设计进行市场策划、品牌包装、产品拓展。通过“神奇的物产、丰富的人文”地域资源的利用和顶级的科研力量的注入,营造科学、绿色、健康、养生、自然、人文的地域文化和产业特色,抓住社会热点和需求,用“健康”一条主线贯穿发展理念。通过协同创新促进产业融合,取得初步成果,前景可期。我本人还被当地政府授予“荣誉市民”的光荣称号。
第三,科技创新的催生:人工智能与网络经济;设计一方面接受科技的进步,将科技放进人们生活之中,切实地加以应用,赋予意义,创造新的价值。另一方面用合理的创想刺激科技的发展,推动科技的进步,并及時地把科技成果更好、更快、更准、更合理、更人文、更有魅力地融入人们的生活、创造更好的商业模式和推广策略。在后疫情时代,就要把涉及人类安全和生存品质的问题,交由科技来攻关,设计就要融入科技创新,把最新的科技成果,人性化地转换成可以使用的商品,并可持续加快现代商业模式的探索,以适应人民群众消费升级和社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传统市场将在与互联网的现代传播方式碰撞中,产生全新的商业模式和业态。
在疫情防控期间,商业模式的创新和物联网技术的作用尽显无遗,在后疫情时代商业模式的创新和物联网技术的运用必将取得更大的进展与推广。在今年的博鳌论坛上,“人工智能”成为了最热议话题,与会专家认为: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人工智能技术的作用已初步显现,而在后疫情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中人工智能技术将起到更为关键的作用。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新一代科技革命的兴起,我们已经感受到人工智能科技之“善”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完善智能社会治理以及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的巨大潜力。设计师的思考点就是把这些先进技术做人性化地应用和符合价值链的市场转化。在今年上海市文创扶持资金评审中,就遇到很多这方面的项目参评。
第四,内需市场的提升:文旅融合与城乡互动。疫情使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全球市场萎缩、保护主义上升的背景下,从被动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转向主动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我国发展的大战略,是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重大战略调整。畅通国内大循环,内循环“为主”,内外循环“互促”。提升内需市场进入新阶段,高质量发展是主线。绿色:绿色发展是一条底线,注重生态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现在要再加上一条,生存的安全;创新:新形势需要用设计创新去合理运用开发模式、产品、业态、运营、管理等要素;结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战略方向,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品质:通过协同创新使得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厚度、服务温度和体验深度需得到大幅提升;效益: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产业链综合水平,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这些都是设计师需要密切关注,努力践行的。其中,文化产业和现代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导产业,将起到“一业兴百业”的重要作用,对于设计师来说,意义非常重大。“来自洛宁大山深处的艺术乐园一爱和小镇”就是一个有趣的案例: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郭爱和以设计师和艺术家的智慧和责任心,通过多方位的协同,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把藏在大山深处的一个普通的不为人知的小山村,打造成现在越来越多人关注的旅游景点,但是却看起来是截然不同,精致至极,透露着艺术家的风味,浓厚的艺术文化气息,这个曾经的国家级贫困村,成了今天具独特风味的特色小镇。
最后,内外双循环的促进:国际潮流与民族品牌。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信息的快速流通已造成全球性文化的快速形成,合作、交流、沟通、共赢仍是世界的主旋律。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持续上升,同世界经济的联系会更加紧密,这种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极大的考验我们消费产品在创新、设计、智慧、文脉诸多方面的综合品质,通常都说:“越是传统的,才是世界的”。但传统继承不等于“文化考古”。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文化继承问题可以与民族美德和经济利益相融合、相促进。创意设计,可以让优良传统彰显现代文化价值,同样也可以让地域资源和非遗文化更具商业价值和体验价值。现在问题的核心是:如何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文脉进行创新的发展和应用。有个案例:中国羊绒的顶尖品牌思安。德瑞(SANDRIVER)被国际时尚界关注度最高的产品就是把金山农民画嫁接在羊绒产品上,这样民间艺术就会让产业升级,同时又把民间艺术通过时尚的形式带入了世界各地。
《设计》:疫情防控的需要给智能产品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您认为是否为设计专业的发展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设计学科教学、设计思维是否需要做出相应调整?
程建新:习近平总书记在给首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的贺信中指出:“我们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的时期,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加快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打造新产业新业态,是各国面临的共同任务”。前面已经谈到后疫情时代,智能制造和智能产品将担负起人们更多地迫切期望和美好憧憬,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设计学科与之联系极为紧密,甚至相伴而行,技术促进设计进化,设计促进技术更新。物联网与人工智能和3D数字技术结合进行的生产制造和创意设计的产品,已经涵盖了工业产品、时尚产品、手工艺产品、展览展示产品、旅游纪念品、礼品、珠宝首饰以及3D的平面媒体与动态影像的设计制作等几乎所有设计领域,工业物联网+人工智能+创意+设计+数字技术早就形成了一个综合集成概念。在设计工作方面,人工智能已经可以做到,在具有明确流程和目标的项目中,将不再需要人工的设计,可独立完成。而且,已经能够模仿设计师的经验思维,即替代人的惯性创新也只是时间问题,例如,利用自主型开放式智能设计系统,阿里“鹿班”2017双+一-设计4亿张不同的广告,平均每秒8000张,相当于人工设计每张用时20分钟,需要100个人工作300年。在这样的技术背景下,设计专业只有与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结缘,走学科融合的“华山一条路”。
《设计》:疫情给您带来哪些感悟?
程建新:前面的观点都透露出我的感悟,就不再赘述了。值得补充的一点是:多年前,为汉传佛学天台宗祖庭国清寺所在地,打造、策劃“智慧天台”项目时,有幸接触到池田大作、星云法师等佛学大师的观点,其中对环保就有这样的认知:环保不只是环境问题,而是个综合的命题,大致分为四个方面一心灵环保、生活环保、社会环保和自然环保。首先是心灵环保,你要有善念,有社会责任感,要学会爱人,要存感恩之心;其次是生活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身心健康,包括家庭装潢,以适合居住为本,不盲目追求豪华,而是有利于你的身体、起居、活动,吃也是尽可能吃得卫生、健康、适度;然后是社会环保,你在社会中的言行、举止,而公共环境要有利于人们的健康交流,有利于各种人的活动,包括老人、有疾患的人等弱势群体,甚至包括人交往的礼节,人际交往中尺度、距离、方式等,疫情防控期间曾有人倡导东方过去的拱手礼也是很环保的,有学者认为现在西方的礼节过于亲近,会造成很多疾病流传;最后就是我们比较容易理解的自然环保。这些理念在后疫情时代的今天看,难道不是很先进吗?这样的环保概念,也许可以为设计师的现代设计伦理和设计思路,提供思考点。
《设计》:请您谈谈“后疫情时代”的协同创新体系和协同创新生态。
程建新:从认知层面来理解“后疫情时代”的协同创新体系,我非常赞同中国工程院提出的集成创新设计体系,科技创新是基础、人机创新是环境、文化创新是灵魂、艺术创新是魅力、业态创新是市场,五大模块有机融合集成将赢得机遇、赢得发展、赢得未来。从操作层面就得百花齐放、因势利导、不拘一格、问题导向了,如用同一个模式去对待不同事物那还能叫“创新”?!至于协同创新的生态环境,我个人认为是一个社会综合性最强的命题,需要社会舆论、政府职能、生产实体、研究机构、业态市场、舆论载体、产业协调、创新孵化、产城融合等众多社会要素的广泛共识和通力合作,好的创新思路就像种子,好的社会环境就像土壤,贫瘠的土地再好的种子也难成材,反之再好的土壤没有良种也难有收获。
《设计》:如果将“后疫情时代”看作设计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您认为专业设计人才的哪些素质和能力凸显其重要性?请给设计学子提一些建议。
程建新:面对疫情的严峻考验,除了上面讨论过的社会问题和对策,东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也明显的显露出来,正如被誉为“近代最伟大的历史学家”的汤因比指出的那样,“每一种文明都是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整体,不同的文明是等价的、同时代的,西方文明并不是世界的中心,文明之间有差异也有共性,各种文明存在着交流与对话”。事实让我们看清了社会的差异、制度的优劣和共通的问题,设计也直面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我们有理由彻底克服“欧洲中心论”、正确处理西方与东方的关系,为人类共同体提供有价值的贡献,使各种文化都能在全球化中得到理解与尊重。我们的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理论自信理应导致设计自信。新时期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也从20世纪的培养大师型、技能型人才为主的设计教育,转型为以培养团队型、融合型人才为主的设计教育。设计师素质的要求更加注重:社会发展的判断能力、学科前沿的把握能力、合作攻关的沟通能力、知识结构的融合能力、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作为设计战线的老兵,对莘莘设计学子提的建议、要求有点高哦:一、审时度势,高明远识,坚定信念;二、见贤思齐,博雅达观,勇于担当;三、智慧圆融,善于沟通,团队合作;四、创新思维,奋斗精神,科学态度;五、知行合一,动心忍性,务实求新;六、热爱祖国,关爱社会,钟爱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