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可持续脱贫推进路径探析

2021-05-11 06:22田雯
商洛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陕南贫困人口农户

田雯

(西安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陕西西安 610061)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陕南片区因其要素禀赋恶劣、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相对贫困人口返贫的高发区。未来陕南片区贫困治理的战略转型需要聚焦在如何缓解相对贫困问题上,而相对贫困人口的反贫困治理又有赖于对当前脱贫效果的科学评估和准确把握。通过对前一阶段脱贫效果的准确把握,探寻现阶段陕南片区反贫困治理,探寻推进可持续脱贫的实施路径,从而巩固陕南片区的脱贫攻坚成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重要的基础。

讷克斯认为贫困等同于低收入,低收入意味着低储蓄,低储蓄会造成资本累积不足,从而导致生产率低,产生贫穷[1]。对于这种不良循环,必须通过政府、社会以及民间团体等组织的努力,才能得以改善[2]。Myrdal认为欠发达国家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技术等一系列存在着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因素的影响,其中收入分配不平等是致贫的关键因素[3]。阿马蒂亚森认为收入低只是贫困的一种表现形式,造成贫穷的真正原因是缺乏获取收入的机会、权利和能力,只要个人能力提高就会使社会福利水平相应提高[4]。从扶贫脱贫成效的应用研究来看,扶贫前期的脱贫效果评估难点主要集中于扶贫工作效率损失、政策和措施弹性的如何衡量问题上[5],参与扶贫社会组织在扶贫与反贫、满足农民现实需求和监督政府中的作用明显[6],精准扶贫政策虽有成效,但与可持续脱贫目标存在一定差距[7],提出应尽快转换评估指标、增加扶贫经费与项目监管的建议,并且应从贫困户和脱贫户返贫识别、贫困户获得感、扶贫资源供需匹配、脱贫可持续等方面加强后续扶持力度[8-11]。通过国内外研究现状梳理发现,目前脱贫效果的相关研究学界侧重于扶贫项目、脱贫对象、扶贫资金投入成效方面的阶段性研究,以可持续脱贫视角分析脱贫效果的研究尚不多见,对脱贫后群体的脱贫可持续研究仍需加强。如何科学有效地防止返贫、实现稳定脱贫给探讨现阶段贫困治理提出了新的课题。

1 研究区脱贫现状

1.1 研究区贫困人口脱贫概况

陕西省土地总面积为20.56万平方千米,南部地区地形以山地深沟为主,人口居住不密集,基础建设落后,生产技术不先进,属于环境恶劣、限制式开发、环境退化、发展落后地区。陕南地区包含汉中、安康、商洛3个市,顺西向东依次排列。汉中市2015年底贫困人口50.23万,2018年底贫困人口15.03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7.2%减少到5.15%。2019年,汉中市4.94万户共12.1万贫困人口达到脱贫,超出年度脱贫计划的2.62%,共518个贫困村摘帽,剩余贫困人口2.63万人,贫困发生率减少到0.9%①。安康市2015年末贫困人口58.17万,2018年末贫困人口26.96万,贫困发生率减少了13%,到2019年末,剩余贫困人口1.74万户共3.34万人①。商洛市2018年末共计脱贫人数达到45.07万,442个贫困村摘帽,2019年末剩余贫困人数为1.53万,贫困发生率减少到大约1.3%①。脱贫任务大部分完成,主要是因为有效地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各项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产业项目的发展。

1.2 研究区贫困人口脱贫政策

1.2.1 建档立卡政策

在现有扶贫工作基础上,县级部门遵循精准化识别,动态化、按规模管理贫困户,分配层级式责任人,将每个贫困户建档立卡录入全国扶贫信息系统网络客户端。更精准的识别贫困人口和贫困村,了解贫困状况并查明致贫的原因,根据需求落实帮扶政策,开展绩效考评,实现动态更新,明确管理责任人,检查实施情况和脱贫效果。

1.2.2 驻村干部帮扶政策

为有效促进精准扶贫实施,发展村级经济,帮助村民摆脱贫困,一些地区县、镇领导和机关干部选派人员经过严格培训下乡帮扶,责任到人,在贫困村设点,对贫困人口入户调查,进行分析,并对备受关注的贫难补助、高龄津贴、最低生活保障等国家政策进行村内广泛宣传,搜集群众遇到的难题,提交上级部门,积极给出建议,促进村级经济发展。

1.2.3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

易地扶贫搬迁是针对生活环境恶劣,生活条件差的贫困地区的扶贫政策。通过搬迁贫困人口开设集中安置项目的方式将移民集中安置,结合了避灾搬迁和城镇化建设,让贫困人口通过搬迁使房屋升值,孩子能上好学校,也能解决就业困难问题。

1.2.4 产业扶贫政策

产业是脱贫之基、致富之源,产业的发展支撑着地区的经济重心。产业扶贫以产业发展为基准的,利用当地特有的优势,直接引导贫困农户大力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增强地区循环造血功能,开发产业脱贫技术,增强致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2 陕南深度贫困县脱贫效果评价

2.1 脱贫效果评价思路

根据已有研究,目前脱贫成效评估主要分为三个方面:投入要素分析、输出效果分析、效率分析。基于投入产出思想,分析投入、输出和效率,可以合理地反映脱贫绩效优劣。现有的评价思路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结合地区贫困原因及特点,通过对财政投入、产出和效率的分析,选取有效指标评价,全面地反映脱贫工作开展优势及存在问题。但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原来的评价思路必须做出创新,结合精准的思想,在旧的指标体系中融入新的指标,例如医疗、就业、精神文化等,以符合脱贫的可持续发展。

2.2 脱贫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2.1 脱贫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依据

遵循全面性和相关性原则,从多方面反映出脱贫效果。除了最基本的收入水平以外,还应当突出体现医疗卫生、生活条件等日常指标,而且要与精准脱贫政策相关。指标要具有代表性和独立性,选取的指标要能够体现某一方面的特点,而且每个指标之间都不相同。具有可行性和可获得性,具有研究意义但是数据获取难度高的指标应放弃选择。

2.2.2 脱贫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于贫困测量度已经不能局限于个人经济收入方面,合作医疗、生活环境以及就业等都应该考虑在内。本文参考已有指标体系,再结合陕南地区脱贫现状加入新的指标,构成了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陕南贫困县脱贫指标体系

2.3 脱贫效果评价方法选择

2.3.1 因子分析法的理论基础

因子分析法根据原始变量变化成的相关矩阵,分析其相关性,理清这些变量之间交汇错杂的关系线,再将变量根据相关性分组,提取几个具有共性的因子。这种方法利用了主成分分析法,它的基本思想是:将可观测的变量根据相关性分组,相关性高的分为一组,否则为另一组。每一组变量也就是一个基本结构,即公共因子。因子分析的基本目的是以最少个数的公共因子来描述多个观测的变量或因素的关系,也就是将相关变量归结到一组,每组变量就是一个因子,以较少的几个因子表示原数据的大多数信息。

2.3.2 因子分析的模型

设扶贫地区共有n个研究样本,而每个地区都有p个指标,即随机向量X=(x1,x2,…,xp),不可观测向量 F=(F1,F2,…,Fm),且 m<p。

则有因子分析的模型:

因子分析将原始变量分为公共因子和特殊因子。其中 F=(F1,F2,…,Fm)即为标准化的公共因子,ε为特殊因子,原始向量通过公共因子的载荷矩阵表达出来。

用矩阵形式表示为:

X=A·F+ε。

其中矩阵为:

2.4 秦巴山区陕南深度贫困县脱贫效果的实证分析

2.4.1 研究目标的选取

本文研究的是陕南贫困县脱贫绩效,陕南是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区的典型代表,本次选取其中11个深度贫困县作为样本,分别为略阳县、镇巴县、汉滨区、紫阳县、岚皋县、白河县、丹凤县、商南县、山阳县、镇安县、柞水县。

2.4.2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陕西省2019统计年鉴》,各相关县2019年度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各县扶贫办公布的统计。详细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陕南贫困县脱贫绩效的统计

2.4.3 陕南脱贫效果的因子分析

1)陕南脱贫效果的因子分析适用性检验

在做因子分析之前,需要对变量进行适用性检验。通常采用KMO和Bartlett's的方法来检验变量。当KMO的值>0.5近似于1时,表示该变量可以做因子分析,否则是不能进行因子分析的。当Bartlett's球形检验的统计量值<0.05时,表示变量之间相关,适合因子分析,否则应放弃。本研究的KMO和Bartlett's球形检验结果见表3。

表3 陕南脱贫效果的KMO与Bartlett检验

由表3检验结果可见,KMO值为0.568>0.5,且Bartlett's球形度检验的卡方统计显著性为0.005,说明相关原始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

2)陕南脱贫效果的因子分析的旋转过程

本研究所用的统计软件是SPSS22.0,以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提取共性因子。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共同因素,对因子载荷矩阵使用正交旋转法旋转得到公共因子方差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见表4。

表4 陕南脱贫效果的因子方差贡献率

如表4所示,适合提取公因子的个数应为3个,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6.070%,达到了解释标准70%,数值偏低但对研究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这3个主成分可以代表原始变量基本信息,旋转后成分见表5。

表5 陕南脱贫效果的旋转成分矩阵

表5显示,因子分析共包含3个公因子:第一类因子包括农村贫困人口合作医疗占比、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从业人口同比增长、新建安全达标饮水处4个指标反映了地区基本生活水平,为初步脱贫成效指标。第二类因子包括减贫摘帽村、减少农村贫困人口2个指标,反映了该地区减贫的实际情况,为脱贫要求目标成效指标。第三类因子包括新增3G、4G基站个数、新建通村水泥路2个指标,反映了该地区益贫硬件设施资源的投入,归属为脱贫益贫资源投入指标。

3)陕南脱贫效果的因子得分和绩效排序

表6为成分得分系数矩阵表,根据表6计算得到3个公共因子的得分,再以各公共因子方差贡献率建立综合评价模型。

表6 陕南脱贫效果的成分得分系数矩阵

由表6可以得到3个公共因子的线性组合,利用SPSS代入线性关系,依次代入各标准化数值计算得出因子得分表,结果见表7。

表7 陕南脱贫效果的因子得分

据表7,用各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除以3个因子总方差贡献率所占比例作为权重,最后加权汇总计算综合因子得分:

综合因子得分=(36.064×因子1+23.294×因子2+16.712×因子3)/76.07,

以此作为对11个县脱贫绩效的评价指标并排序,得到的结果见表8。

表8 陕南脱贫效果的综合因子得分排序

表8反映的是陕南11个贫困县脱贫效果综合因子得分排名。通过综合因子得分可以看出,山阳县、镇安县、汉滨区的脱贫效果比较显著,而商南县、白河县、岚皋县脱贫效果相对弱一些。从因子1的得分排名来看,汉滨区、山阳县、镇安县排在前3名。因子1反映了基本生活水平,说明这3个县的基础脱贫工作到位,贫困村的基本生活有足够的保障。从因子2的得分排名来看,商南县、山阳县、镇安县排在前3名。因子2反映的是脱贫硬性指标要求,说明了这3个县脱贫速度较快,发展较快,而岚皋县和紫阳县排名靠后。从因子3的得分排名来看,丹凤县、山阳县、镇巴县排在前3名。因子3主要反映了网络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对提高贫困地区贫困人群的生活质量有重要影响,在此方面白河县、商南县、略阳县排名靠后,效果一般。其中,山阳县和镇安县的综合效率评分很高,达到了1,说明了这两个县域的脱贫成效显著,地方政府对益贫资源的投入、利用效率较高,白河县、岚皋县综合得分很低,可能与益贫资源投入不高有很大关系,其他脱贫成效低的县域也存在着益贫资源的投入、管理、配置等方面的问题。

3 陕南可持续脱贫实施路径

3.1 加大乡村益贫基础设施投入力度

加强益贫资源的投入和配置效率,改善当地公共基础设施服务的落后面貌,为农户可持续脱贫创造有利条件。正如有学者提出的“地理区位偏远、山大沟深、交通不便捷是贫困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12]陕南道路交通、现代通讯网络覆盖率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是影响益贫政策及益贫产业后续扶持的重要因素。资源约束机制下,提高陕南贫困山区脱贫农户的可持续生计水平是保障其可持续脱贫的根本,聚力实施道路交通、电网、互联网和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从整体上改变和提升陕南深度贫困县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和能力,这是提高脱贫农户可持续生计水平的益贫基础性要素。地方政府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后续扶持工作的全局出发,做好顶层设计、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将陕南深度贫困县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优先任务纳入当地政府可持续脱贫后续扶持的总体规划中;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将陕南深度贫困县的脱贫村作为“十四五”时期乡村建设的重点扶持村落,将乡村振兴相关支持政策向陕南深度贫困县的脱贫村予以倾斜,以加快推动该贫困地区基础条件改善,为可持续脱贫提供坚实的益贫基础性资源。

3.2 调整益贫产业扶持政策,推动陕南贫困山区乡村特色益贫产业发展

陕南的自然生态环境对脱贫农户的可持续脱贫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在推动陕南地区的可持续脱贫实施政策上,应着力将消极的影响转变为积极的影响。高效利用当地独特的气候条件、多样性的动植物种群以及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当地多种特色益贫产业,将陕南的区域性资源优势转化为益贫产业的经济优势。一是创新益贫工作模式,因地制宜推广“镇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大户+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模式,积极探索“电商+贫困户+公司”益贫新途径,帮助脱贫农户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脱贫农户对新事物的接纳和运用能力。通过电商渠道为本地原生态特色农产品,诸如木耳、香菇、核桃、板栗、富硒茶、黑米等,打开销售市场,这是提高陕南山区脱贫农户家庭收入水平和促进其内生发展动力的重要举措[13-15]。二是大力发展陕南深度贫困县域特色生态旅游益贫产业。积极发掘当地丰富的自然生态和历史人文旅游资源,通过构建陕南地区生态益贫产业链的共享机制,以发挥生态旅游产业对交通运输业、餐饮业和商业等相关行业益贫惠及效应,促进脱贫农户家庭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脱贫农户的家庭收入。同时,地方政府应持续提高生态旅游益贫产业资金的扶持力度,以保障生态旅游益贫产业开发的资金需求。三是着力培育和构建益贫产业的人才引进与培训体系,政府扶贫部门应加大相对贫困人口、易返贫人口的技能培训,使其能够满足益贫产业企业岗位的新要求,通过此政策体系定期进行网络交流与沟通,全面提升陕南脱贫人口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为陕南山区的益贫产业项目积累人力资本,提高当地益贫产业的人才业务水平,提升益贫产业项目管理运营效率与水平,改变益贫产业项目因空心化导致的劳动力不足和不可持续发展问题,以提升益贫产业的可持续脱贫成效。

3.3 创新益贫发展理念,引导陕南贫困山区脱贫农户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陕南地区作为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基于当地水源区水土保持治理的现实,陕南深度贫困县域的脱贫农户家庭可持续生计发展问题是长期以来未能妥善解决的突出问题。破解这一难题,需要创新益贫发展理念,在保障水源区水质安全与当地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之间找到平衡点。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遵循适宜性、高效益、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从生态、经济、政策和农户家庭等因素的相互协调中进行选择和具体设计,走出一条“经济与生态”双赢的“绿色发展”的可持续脱贫之路。经过实地调研,本研究认为适合陕南贫困山区脱贫农户发展绿色生态经济的益贫经济模式主要有四个。一是农户庭院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指以种植业为主的种植型庭院经济发展模式,即利用房前屋后空地种植经济价值高、可连年收益的树种,如核桃、柑橘等。二是果木农作物+经济林间作模式,主要指以种植业为主的林农经济发展模式,即在林地间种植一些农作物,如在核桃树下种植一些大豆、玉米等,既可获得一定收益,亦可起到以耕代抚的作用。三是林木+中药材套作模式,主要指以种植业为主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林木与中药材间作的目的在于充分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和地力,将两种不同类型、但均享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林木与中药材套作在一起种植可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四是绿色生态养殖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指以养殖及与养殖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模式,即在陕南山区乡村建设以沼气池为核心的“养殖(猪、羊和家禽)→沼气→种植(果、蔬菜、中药)”的绿色循环自净农业生态系统,可达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的目的[16-22]。

注释:

① 所引数据,主要来源于《陕西省级2019年统计年鉴》、相关县的《政府工作报告》及扶贫统计资料。

猜你喜欢
陕南贫困人口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隐形贫困人口
党建地图·陕南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陕南民歌生态文化特征与创新研究
陕南柑橘老果园改造关键技术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