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本科院校国际贸易的应用型人才内涵进行讨论,可以有效的了解目前在培养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且使教学的计划以及内容都得以优化,促使人才培养的质量获得全面提升。基于此,本文首先讨论了本科院校与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其次分析了本科院校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然后介绍了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策略。以供相关工作人员参考。
一、引言
随着目前全球化经济的变革,以及金融危机的发酵,我国的外贸出口也遇到了极大的困难,而外贸出口的规模也在不断的下降,以此为背景人才培养将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尤其是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地位是比较特殊的,因此,在进行国际贸易的人才培养方面,本科院校具有极其特殊的竞争力,应用型的人才模式也因此而诞生。本文主要将地方性的本科院校作为切入点,并且对国际贸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一系列的讨论,提出了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建议。
二、本科院校与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内涵
本科院校主要指的是,定位某一项培养目标,在学生毕业之后,可以在某一个领域当中,将理论知识应到实践当中去,从而促使理论能够指导实践,使客观世界得到改造的活动。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特点,主要是理论基础相对较强,同时也兼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科院校对学生基础专业知识的理论掌握要求是相对较为固定的,培养目标也有其标准的一系列制度,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实践能力,以及在岗位上的操作技巧之外,理论要求也比职业院校的学生更高。本科院校的学生动手能力要更强,而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要更加厚重,本科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目标,是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有直接关系的,同时和当地的外贸企业以及政府部门的要求也有所联系,给地方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的定位极其明确,并且特色也非常明显。应用型人才主要指的就是,可以把专业知识以及技能使用在某一项社会实践当中的人才类型,这一类型的人才需要熟练的掌握社会生产或者是活动的一些基础的技能,主要是在一线生产的专业型的人才,其中的内涵随着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而不断的发展,而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多都是将能力作为核心,将培养技术型的人才作为目标。而国际贸易的应用型人才在培养的过程当中,对其能力要求就是复合型的人才,本科院校的国际贸易型的人才培养的最重要的内容,主要包括了专业理论知识,同时也包括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国际贸易应用型的人才,必须要拥有和国内外的各个部门交流沟通的能力。
三、本科院校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相对滞后
目前,在进行国际贸易教学的过程当中,一些课程计划和内容,对比较早期的国际贸易理论的介绍是很多的。而面对一些新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相对比较少。比如对于全球的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目前全球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的民众和政府,其环保意识都是比较强的,国际贸易对于生态环境有可能会造成的影响,也收获了社會各界比较广泛的关注。不仅如此,国内和国外的国际贸易有关专家及学者,比较深入的了解以及分析了环境和国际贸易,并且取得了一些比较显著的成果,这些相对较新的成果在教材以及课堂教学当中都是很难见到的。不仅如此,一些非关税的措施问题,在一般情况下,教材都会罗列出一些较为重要的类别,但是却无法正确的根据国际经济规范对其功能和局限性进行阐述。比如在海关的估价,或者是政府的歧视性采购等相关方面,国际贸易协会都也已经出台了有关的协议,但是这些国际规则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在教材中并没有全面的体现出来。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足
目前,本科院校在进行国际贸易类的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大多是将课堂传授知识作为主要的教学模式,创新性有明显的不足,对其原因进行分析不难发现,主要包括了培养计划所要求的学分总数的限制,以及师资条件不足等相关因素,而这些因素对于培养模式整体的创新性造成了限制。而这样的培养模式,有可能会造成的后果主要包括教学的目标和人才的供需相互之间的脱节,以及学校和社会相互之间的脱节,还有知识和技能相互之间的脱节等。国际贸易的毕业生,大多实践动手能力有待提升,也难以真正的胜任相关岗位的工作,因此企业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完成岗前培训的任务,这对学生的就业率有可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三)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在本科院校当中,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最为重要的问题体现为课时以及学分的分配方面。一般情况下理论课时以及学分相对较高,而实践课时以及学分相对较少,另外有很多高校虽然在教学计划当中,对实践课时以及学分都比较充足,但是在实际执行的时候,因为学校内部的实训条件并不十分充足,或者是学校外部的实训基地,在配合度方面有待提升等相关原因,一般情况下很有可能会出现实践课时的减少,或是理论课时的增加等。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具体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是校内实践设施的投入相对较少,条件也不够优厚,人均实践的设施的投入显然不足。其次,就是实践项目整体系统性比较差,较为缺少专业的指导型人才,实验的效果有待提升。不仅如此,教师比较缺乏外贸实践的经验,也是极其重要的一项因素。第三,就是校外的实践基地相对比较小,或者是应用不足,有很多时间基地过于形式化,或者是应付检查,没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和锻炼的机会。
四、提升本科院校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
(一)优化教学计划,突出实践教学
本科院校的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大多遵循的原则都是注重实训并且夯实基础,这样的复合性人才,在毕业之后工作能力较高,同时,在就业之后的继续教育和自学能力也相对较为稳定。国际贸易的应用型人才在培养的过程当中,首先,要学习西方经济学等相关的基础课程,同时也要进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学习,对其专业口径课程的强化管理也是极其重要的。要拓宽技术课程,同时也要注重技能课程,让学生的工作技能以及实验能力获得全面提升。也需要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比如要通过学科竞赛等,使学生的自学意识以及能力有所突出,训练学生提高其自我学习的能力。
(二)优化教学内容,重视新理论
在编写国际贸易专业教材的过程当中,除了要比较完整的论述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之外,同时也要和目前国际贸易最新的变化相互结合起来,引入一些新式的国际贸易讨论结果,比如环境问题有可能会对国际贸易造成的影响等。不仅如此,还有很多新型的贸易壁垒以及相关影响讨论的内容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些问题的学习和理解,对于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起到非常显著的积极作用。
(三)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按照本科院校的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不难发现,教师需要不断创新,并且尽量改善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的理论式教学方法,将教学和实践相互融为一体,使教学效果有所提升,同时,也要让教学更加具有开放性以及实践性,使学生的应用型能力得到培养。首先,需要使用启发式或是讨论式的教学方式,让师生之间能够完成双向的互动交流,使学生学习起来更具有积极性。其次,就是需要重視现场教学以及案例教学,寻找更多的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起来的结合点。教学内容以及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相互之间必须有所衔接,把学生的考证和课堂教学相互之间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在教学手段这一方面,要先改善比较僵化的模式,使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比如多媒体教学方式等,使教学的信息量提升,让学生学习起来更加积极。
(四)重视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地方性的本科院校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实践教学是极其重要的环节。首先,需要对实验室建设重视起来,尽量投入更多的资源,建立实训的硬件和软件设备。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需要让模拟实践教学的比例有所增加,使学生可以尽快熟悉流程,掌握实务内容以及相关技巧。其次,需要让实训基地的建设有所加强,学校必须要利用各种不同的社会关系,和外贸企业之间的联系有所增加,要和企业之间建立起一个更加长时间的,比较稳定的合作机制,通过较为有效的校企合作方式,可以让学校以及企业都能够从中获取利益。最后,需要让实践教学的效果提升,使用校内实践以及校外实践相互之间结合起来的方式,校内实践主要是将模拟操作为主,而校外实践主要是实际锻炼为主,二者之间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国际贸易的实践能力有所提升。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要能够始终坚持从其基本内涵出发,了解目前在培养过程当中有可能会存在的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也变得更加重要,目前社会上非常缺少这一类的人才,因此,教师需要尽量优化教学的计划,并且突出实验教学,使教学内容能够有所提升,并且要注意理论知识的培养,尽量创新教学方式,同时也要重视实践教学,要让师资队伍力量质量获得提升,比如给学生开展短期的讲座等,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武坦,男,1984.5,安徽宿州,汉,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南京大学出版社,中级职称,研究方向: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