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冲冲
摘要:牛放线菌病由放线菌感染而引起,呈世界流行,根据临床特征本病可分为木舌型和肿瘤型两种,木舌型主要表现舌头、下颌和腮部肿胀,肿瘤型以皮肤、骨组织等处出现肿瘤样病灶为特征,临床危害较大;预防本病需加强环境卫生消毒,强化牛场的管理,治疗时应根据临床具体发病类型进行用药。
关键词:牛;放线菌;防控
牛放线菌病是由牛放线菌感染而引起,世界各地都有报道,人畜共患,感染牛以特异性的肉芽肿和慢性化脓灶为主要表现特征,对养牛业危害较大[1]。为了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对本病进行防控,下面笔者就此为话题和大家进行一下交流。
1放线菌
放线菌是原核生物中一类能形成分枝菌丝和分生孢子的特殊类群,染色后镜下观察,其呈菌丝状生长,且以孢子形式进行繁殖,放线菌的菌落呈线型的放射状,故而得名。放线菌的菌丝纤细,宽度近似于杆状细菌,在0.2~1.2μm之间,大多数菌丝呈分枝状。自然界中放线菌种类较多,兽医临床常见的为伊氏放线菌、林氏放线菌和牛放线菌等,其中,伊氏放线菌和牛放线菌革兰氏染色呈阳性,不能运动,菌体呈细丝样分枝,在二氧化碳环境中可良好生长。林氏放线菌则是革兰氏染色呈阴性的短小杆菌。牛放线菌病主要由牛放线菌感染而引起,病原对自然界不良因素抵抗力强,耐干燥,自然环境中可独立长期存在,对青霉素类药物以及含碘类的消毒剂敏感。牛感染后常在口腔、咽喉、扁桃体以及皮肤表面寄生,如果寄生部位的皮肤或黏膜出现破损,则病原能乘机侵入更深层的组织[2]。
2临床表现
2.1木舌型
木舌型是大多数病牛发生的类型,疾病初期表现舌头肿胀,口腔流出黏液,采食困难,咀嚼速度变慢,有些严重的病例舌头肿大到充满整个口腔,形如木条。除了肿大的舌头外,病牛的下颌部位、腮部也出现硬肿,如果肿胀蔓延至咽喉部,则会出现咳嗽和张口喘气,呼吸困难,舌头一旦肿大,要想恢复到原来的功能和状态,治疗难度非常大[3]。
2.2肿瘤型
肿瘤型多发生于皮肤以及骨组织中,主要表现感染部位肿大,但无热感,病变发生的过程较为缓慢,病灶部和健康部交界处明显,肿胀的部分有疼痛感,随后疼痛感又消失,形似肿瘤。有的皮肤可出现破口,流出脓汁,形成瘘管,长时间无法自愈。上、下颌骨处是病灶最易出现的部位。
3预防
3.1加强环境消毒
放线菌被排入环境中,对不良因素的抵抗力很强,但对大多数消毒剂,尤其是碘制剂消毒剂敏感,依照此特征,可采用加强环境消毒的方案对本病进行防控。疫区牛场建议每天对圈舍进行消毒,非疫区牛场每周不低于3次的环境消毒,消毒剂优先选含碘制剂。无含碘消毒剂时可用2%火碱或0.5%的过硫酸氢钾溶液进行喷洒消毒,效果也一样可以保证。消毒之前应先对环境中的杂物、粪便等进行清理,防治有机物干扰消毒效果。曾发生过该病的牛场在牛出栏后,为了不影响下批次牛的健康,建议将空舍时间延长至1个月,期间地面撒生石灰,墙面涂火碱溶液,料槽喷洒稀碘溶液,以彻底对环境进行净化。
3.2强化牛场的管理
体表有伤口的牛很容易出现放线菌感染,日常生活中应强化牛场的管理,减少外界尖锐异物对体表的划伤。圈舍、运动场等尖锐异物要及时清理,牛栏露出的铁丝头要打弯,放牧时尽量让牛群远离带刺的灌木丛,若不慎出现伤口,可用碘伏或甲紫溶液涂抹消毒。伤口较大时还应在局部撒抗生素,或肌注抗生素,以防放线菌感染。牛场尽量建在背风向阳、空气干燥的高地,低洼潮湿的环境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对防控该病不利。水疱口炎、口蹄疫等疾病能使口腔黏膜破烂,容易继发该病,临床应注意防控。秋冬季节收获的饲草水分低,粗纤维高,质地坚硬,尽量粉碎后饲喂,防止刺伤口腔黏膜。在场地面积足够的前提下,尽量降低牛的饲养密度,保持牛舍通风和地面干燥,粪便每日都要清理。发现病牛第一时间隔离,治疗过程中污染的手套、创巾、衣物等要无害化处理。
4治疗
本病治疗应根据临床具体发病类型进行用药。
木舌型的治疗宜内外兼治,内治以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清痰软坚为治疗原则,药用卡黄芒硝散加减,使用芒硝90g,黄连、黄芩、郁金、大黄、栀子、生地黄、昆布、海藻各40g,甘草25g,用水煎煮后灌服。如果舌头肿胀非常严重,甚至蔓延至咽喉部位,可加射干和山豆根,以清利咽喉。外治时,先在舌头底部进行放血,排出淤血,之后用明矾水进行冲洗,涂以加味“冰硼黄散”,方剂为硼砂30g、冰片3g、元明粉60g、雄黄15g,共研末后,取少許涂抹在舌头上,3次/d。
肿瘤型治疗以外治为主,将白砒30g,黄丹、巴豆霜、清粉各15g,共同研为细末后,调成浆糊状,捏成枣核大小备用,视疮口大小塞入数粒,若肿瘤病灶未破,可刺破塞入即可。█
参考文献:
[1]陈秀梅,刘帮兰.牛放线菌病的预防与治疗[J].中国动物保健,2016(1): 50-51.
[2]李瑞玲.牛放线菌病的防治措施[J].甘肃畜牧兽医,2019(5):62-63.
[3]艾尼瓦尔·台外库力.牛放线菌病的诊断与治疗[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3(6):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