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英
【摘要】“3E活动”是基于儿童生活经验的活动,在探究、表现、交流活动中帮助儿童建构知识,发现意义,是打开儿童英语知识到关键能力的通道。
【关键词】3E活动;儿童英语
活动是落实学科关键能力、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途径和保障。“3E活动”是基于儿童生活经验的活动,在探究、表现、交流活动中帮助儿童建构知识,发现意义,是打开儿童英语知识到关键能力的通道。
一、“3E活动”概述
(一)“3E活动”的内涵解读
“3E”是由三个英语单词Explore(探究)、Express(表现)、Exchange(交流)的首字母构成。“3E活动”出自钟启泉教授的著作《核心素养十讲》。这里的“3E活动”是在单元设计的课程开发背景下,着力组织探究、表现、交流的活动。“3E活动”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以情境创设为载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和提升学生的学科关键能力。
(二)“3E活动”的基本内容与活动观
“3E活动”以学科知识为载体,通过精心设计活动来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通过丰富的活动体验,掌握知识、技能与态度。“3E活动”的基本内容是:学生的探究、表现和交流,即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加强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迁移创新能力。学科理解能力、应用实践能力和迁移创新能力是构成学科关键能力的三个核心要素,也是“3E活动”的活动观。
二、“3E活动”对儿童英语知识建构及关键能力提升的重要价值
“3E活动”凸显儿童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对知识进行加工与处理、消化与吸收,进而达到内化、升华的过程,是儿童基于体验的知识建构。通过活动创造平台,实现学科知识到关键能力的进阶。儿童在活动中经历、体验和感悟之后,形成自己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其基本价值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活动聚焦探究,有效提升学习理解力
“3E活动”以儿童已有经验为前提,以理解为基础,使知识意义化。在活动过程中聚焦探究,建立儿童认识角度,使知识经验结构化。知道不等于理解,在自主探究活动中习得语言,将自身知识经验带进学习过程,运用必要的学习资源,积极努力地建构知识,重组原有的知识结构。在活动过程中收集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证据,实现从“知道”到“理解”的转变,能有效提升儿童的学习理解力。
(二)活动关注表现,切实加强应用实践力
“3E活动”以主题为切入点以情境为载体,以“做事”为根基,使知识功能化。在活动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表现,形成儿童的认识思路,使知识经验程序化。知识与能力存在于个体与群体的合作、互动、反思中,当个体积极参与协商时,能促进学习。在活动过程中收集儿童在解决问题中的积极表现,实现“做题”到“做事”的转变,能切实加强儿童的语言应用与实践能力。
(三)活动指向交流,精准培育迁移创新力
“3E活动”以生活为主题,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使知识素养化。在活动中指向交流、回归生活,使知识经验系统化。为儿童提供交流现场,调动儿童的生活经验,还原生活经历,把英语学习迁移到生活中去,实现“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转变,能精准培育儿童的迁移创新能力。
三、以“3E活动”提升儿童英语关键能力的教学策略
“基于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的学科关键能力既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共同要求,也是贯通不同学科领域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要求。”(王蔷等,2018)知识不是能力,也不能直接转化为能力,但知识是形成关键能力的载体。“3E活动”以探究、表现、交流为核心要素,在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中促进儿童学科关键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一)Explore活动:在“探究”中歷练知识建构的“理解力”
Explore活动,即“探究”活动,通过质疑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表达交流等活动,掌握知识与方法,能有效提升儿童的学习理解能力。学习理解能力包括观察与注意、记忆与检索、提取信息、概括等能力要素,是关键能力的重要基石。学习理解,需要打破学习的固有模式,帮助儿童克服思维的惰性。“知道”不等同于“理解”,真正的理解是通过观察、检索、提取、概括等行为建立起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是通过旧知建构新知的过程。Explore活动在知识转化为关键能力上,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创设生活情境,建构语言知识
学习是一个不断建构的动态过程,以问题为导向,联结已有知识和经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在遇到新的情境后能够激活旧知,解决新的问题,以此来促使学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同化新知识,建构新的语言知识体系。在传统的课堂活动中,活动过于封闭,儿童严重受限,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他们与真实生活情境之间的联系。Explore活动通过质疑、分析、交流等探究活动,使知识间相互联系且呈现螺旋上升趋势,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架构的知识链。
例如,在教学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4 Hobbies(story time)这一课时(以下简称《英语》),笔者创设了如下教学情境:课前拍摄学生参加学校社团活动的视频,接着引出故事中Mike及他的朋友参加社团活动的场景,进入故事的学习,接着引导学生用所学语言知识介绍自己的爱好。最后根据班级学生的爱好及特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推荐、建议学校开设的社团项目。此举,不局限于书本知识内容,将同类知识有机架构与整合,使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在探究、形成新社团的过程中,串联知识并将其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
2.激活已有认知,发展语言技能
学科知识是学科关键能力的载体,活动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路径。Explore活动通过探究发展语言知识与技能,激活已有的认知图式,促使儿童思考自己知道什么以及能做什么。在活动中顺利进行知识与经验的输入,在记忆、识辨、概括、提取等理解的过程中,发展语言技能,是儿童运用语言、理解意义的依托。传统的课堂活动过分重视对语言知识的讲解,忽略儿童现有的知识与经验,导致所学知识碎片化、模式化,对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等技能缺乏现实意义。
仍以在Hobbies这一单元的学习为例,学生在通过探究、讨论后形成即将开设的社团概况,接着,通过小组活动制作宣传海报,激活已有的语言与思维认知,在发表自己的观点、听取同伴的建议、合作制作海报、写明社团要求等系列活动中,使学生的各项技能得到发展。最后,让学生根据海报内容及要求,用所学、所知介绍自己的爱好及特长,推荐自己参加其中一个社团,其余学生根据介绍,分析该学生是否适合参加此社团,并说明理由。
3.发展儿童思维,提升学习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英语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还要进一步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教育部,2012)Explore活动引导儿童在质疑和探究中掌握知能,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出来的儿童,长大后才能具备面对生活中各种挑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7 Protect the Earth(Story time)时,文本是以说明文的形式呈现,从四个方面讲述了如何保护地球以及这么做的原因。文本介绍的四个方面是:节约用水、节约能源、保护树木、不要用太多的塑料制品。通过节约用水这一方面的学习,让学生提炼出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述,通过图片(如下图1)形式呈现。接着,再进行下面三个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根据图1及第一部分的学习发散思维,讨论为什么要节约能源以及节约能源的具体做法有哪些。最后通过与文本的比对,寻找信息差,掌握知识,提高学习的能力。
(二)Express活动:在“表现”中夯实知识应用的“实践力”
Express活动,即“表现”活动,设计开放型大任务,让儿童“做事”。从只关注结果到重视过程,在做事的过程中关注儿童的表现,能切实提高儿童的应用实践能力。“英语应用实践能力指(特定学段的)学习者实际应用英语语言的能力,是英语使用者依靠并综合运用英语的知识和技能展开交际的能力。”(王蔷等,2018)应用实践能力主要包括描述与阐述、分析与判断、整合与运用等能力要素,是关键能力的关键拐点。Express活动在知识转化为关键能力上,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从机械模仿走向动态生成
在现实小学英语教学中,依然存在简单的知识传授现象,对教学内容反复、机械地操练,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达到短时记忆的效果。在这样的模式下,儿童参与度不高,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为了能够使儿童在课堂上不出错,活动形式化,缺乏开放性。Express活动改变传统的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状态,让儿童在活动中经历描述、分析、判断、内化、运用的动态过程,让儿童进行深层次思考,从知识的现象走向本质的意义。
例如,在教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3 Holiday fun (story time)时,首先通过看图预测并描述Mike和Liu Tao假期中做了什么;接着通过思维逆推判断他们去了哪里,在那里做了什么事;进而内化,介绍自己的假期生活。在学习过程中,为了增强学生的体验,让学生思考Mike caught a big fish. What did he want to do with the fish? If you catch a fish,what do you want do? 始终让学生在经历中体会与感悟。最后让学生分析与判断,如何使我们的假期开心并具有意义(如图2)。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在动态过程中接收、处理学习信息。
2.从重视结果走向关注过程
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把注意力关注在学生的持久理解上,就不能重语言模仿,轻思维创造;重表达的准确性,轻内容的创造性,更不能只看结果而不关注过程。Express活动要引导儿童在开放性活动中经历完整的过程,在完成活动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表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是执行课前教学方案上的内容与程序,而是通过活动收集学生学习的信息,根据学生的反应与学习信息做出新决策的过程。
例如,在《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 7 On the farm(Checkout time)的教学中,笔者以“让学生设计一个理想的农场”为活动,评价这一个单元中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在这个表现活动的牵引下,激活已有储备,要完成这个活动,就要会提问并回答农场上有什么。在这里需要用到本单元的语言知识,如What' s this?/that? What are these/those? 以及一般疑问句Is this/that…? Are these/those…?,引导学生与同伴进行合作与交流,在活动过程中观察学生的表现。不管他们理想的农场长成什么样子,只要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表现自我,便是我们追求的过程。
3.从静态封闭走向多元开放
一个个小的知识点在封闭的活动中,很难与能力建立起关联。解决点状知识问题,需要将碎片化知识结构化、主题化,且要设计多元开放型活动。Express活动真正体现了从学科本位到以人为本的转变,鼓励、引导学生协同学习,进行主动探究,给儿童创造一个深度参与学习、思考的平台,引导他们建立起知识、情境与生活的关联,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形成稳定的思维习惯与行为方式。
例如,在《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 5 Seasons(Story time)的教学中,文本通过天气、活动及态度(对季节的喜欢)三个方面描述了一年的四个季节。文本内容与结构整齐划一,如果按照教材编排,仅落实文本中知识点的教授,会显得呆板、闭塞。试图改变这一现状,让内容及活动走向多元开放,笔者在教学中结合当地气候与风俗习惯,设计了一个“设计明信片”的活动。在活动中,要求学生有个性化的表现,可以与书本有不同的表达形式与内容。经过引导,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被充分激发,表现积极且真实。如“In spring,it is warm and rainy.”(结合当地天气,表述与文本略有差别)“In summer,it is too hot. I don' t like summer.” (發表内心真实想法,与文本内容不同)
(三)Exchange活动:在“交流”中催生知识迁移的“创新力”
Exchange活动,即“交流”活动,笔者认为兼有“交换、对话”之意,主要是指在个体知能、思维方式等作用下,在新的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能培育儿童的迁移创新能力。迁移创新能力包括推理与判断、预测与想象、批判与评价等能力要素,是关键能力的稳固增长点。Exchange活动在知识转化为关键能力上,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交流设计,提高想象能力
学习的本质是意义的建构,以活动为载体,已有认知在活动的作用下,在语言的交流和思维的交互过程中,经过想象与分析得出新的理解与认知。Exchange活动在对已有认知进行深度加工中,借助儿童独特的视角与个性化表达来提高儿童的想象能力。
例如,在《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6 My e-friend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根据题目发挥想象: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e e-friend? 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讨论交流,想了解一个人,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就这一问题进行意见互换,并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立体呈现。接着,根据设计的思维导图到文本中寻找答案(如图3)。学生设计的问题中,有一些是文本内容没有呈现的,这恰恰是可以利用起来提高学生想象力的有利条件。让学生通过想象来设计问题的答案,只要合理都可作为问题的答案,此举无疑可以催生学生的创新力。
2.参与评估,提升批判能力
对知识的超越与追问是提升批判能力的有效途径。儿童经过独立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质疑、批判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升华内心对现实世界的认识,让文本思想与个人认识相遇。Exchange活动给学生提供时间与空间发表自己的观点,批判性地了解知识与现象,并发表自己的观点阐述它们是否符合事实,并且要能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合乎逻辑的论证,不盲目跟从。
例如,在《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1 Cinderella的教学中,笔者在交流、对话活动中设计了让学生说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人物角色,并说明原因。大部分学生都表示喜欢灰姑娘,是因为她漂亮、善良;不喜欢故事中继母及其女儿,因为她们自私、凶恶。在分析故事中继母这一角色时,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去评估。对于Cinderella而言,是有她不善的一面;但作为妈妈,她爱护自己的女儿,想让女儿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不希望任何人去破坏,这也没有错。要试着让学生从多角度去分析与评估,以此来提升他们的批判能力。
3.协商意义,激活创造能力。
语言学习以语言应用为前提,实现从思维层面到思想层面的进阶。语言对学习交流起到直接的作用,思维对学习交流有着间接的推动作用,意义建构与协商能够不断丰富学习与交流的层次。Exchange活动让儿童在情境中交流、对话,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要进行意义协商,就要深度解读活动的实质内涵。从活动内容来看,不仅要读文字符合的表层意义,更要读文字背后的深层意义;从活动方式来看,关键在于深刻的体验与思考;从结果来看,生成与创造是活动的最终追求。
例如,在《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 4 Drawing in the park教学中,故事讲述的是Mike和Tim在公园画画,Tim 先画了树和花,从Mike对他画的评价“Well done!”中便可得知他画得很好。接着,Mike让Tim画河面上的船,这次他画得怎样呢?文本中没有直接回应,最后一句话是“Is this a boat?”(如图4)。我们的教学不能止步于此,要引导学生体验与感悟。虽然他没有画好,但是仍然值得学习。文本中 “It' s difficult,but I can try.”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与思考,也为激活学生的创造力另辟蹊径。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什么是品格和能力?这是因为品格(必备品格)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能力(关键能力)是一个人做事的根基。”
知识不是关键能力,更不能直接转化为关键能力。但知识是关键能力形成的载体,在Explore(探究)、Express(表现)、Exchange(交流)的活动中实现对语言知识的理解、运用与迁移,在“做事”中为“做人”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核心素养十讲[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
[2]王蔷,胡亚琳,陈则航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英语学科能力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3]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4]王磊.学科能力构成及其表现研究[J].教育研究,2016(09):57-63.
[5]馬天明.小学英语词汇意义自主建构的教学探究[J].教学与管理,2020(01):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