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婷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212)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1]。在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职数学课程,不能只是形而上学地在课程教学上融入“立德树人”的理念,而是应当在相应的课程学习效果评价中将“育人”贯彻到位。让学生通过课程教学认识事物的规律、掌握思考问题的逻辑方法,并体现在学习效果评价中,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科学精神,实现与思政课同向而行。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是对课程教学思路的体现,也是督促高职学生积极踏实地学习、有效地巩固学习成果的重要策略和方法。学习效果评价方式应在重视学生基本知识、逻辑思维能力学习的基础上,体现育人功能,实现指导课程教学的意义与作用,从而从本质上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2]。合理的教学评价对课堂教学具有调控和导向功能[3]。教学评价包括很多环节,其中的核心环节有两个:
一是对于教师教学工作(如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实施等)的评价,即教师教学评估,由于现在很多高职院校都是信息化教学模式,教学评估也由原来的侧重于课堂拓展到课前与课后。
二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即考核评价。评价的方法主要有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采用的学习效果评价注重以量化评价为主,众多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师结合教学改革提出了相应的课程考试模式,如课程按照项目化教学进行评价的CIPP模式[4],“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评价模式[5],以及基于信息化教学的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6]等。
“课程思政”其实质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7]。随着高职数学课程人才培养目标的修订和不同专业对高职数学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模式信息化的革新,对于学生学习效果虽然转变为更注重过程评价,但仍然偏重于知识点和卷面计算的考查。学习数学的意义在高职学生的认知中是模糊的,他们在高中、职高或者中职都是接受填鸭式的教学,普遍都存在谈“数”色变的现象,对于数学学习特别是数学考核存在一种恐惧心理。为了消除学生的恐“数”心理,让他们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首先,我们要通过高职数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以及考核目标重构,将课程思政的必要元素融入其中,让教师与学生都能意识到,高职数学课程考核中有效融入“课程思政”能为学生们带来什么不同的全新体验,实现所有层次的学生能够全面以及全程体会到数学课程的育人功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这个教育的根本任务完成好。
高职数学课程是高职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自然学科,更是传承博大精深数学文化和科学精神的一门学科。数学与哲学同宗同源,很多数学的思想方法中都蕴含着哲学原理。在思政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这门课程中就讲到了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诞生在哲学史上就是一次伟大变革。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体现在数学的函数、极限、平面解析几何与立体几何等问题的研究之中;其矛盾观体现在数学的反证法、互逆运算的思维方法之中;其发展观体现在数学活动探索过程中训练学生反思性的思维方法之中;其转化观更是在数学的三大重要思想之一的化归思想、类比等思维方法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数学文化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承担了文化精神传承的不可或缺的责任。在思政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中,相关内容元素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思想,所以将课程思政融入高职数学课程设计,最终在高职课程学习效果评价中体现是自然而然的一个过程。
结合“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高职数学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即考核评价的目标仍然应由三个方面构成:知识目标考核、能力目标考核、素质目标考核。在课程思政的视域下“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注重知识联系实际”、“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自律、自强不息精神”、“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竞争促进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合作又增强竞争的实力”这些元素融入到高职数学课程的效果评价中,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体会数学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唯物辩证法中有“三大规律”、“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其中三大规律是指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五大范畴包括内容与形式、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可能性与现实、偶然性与必然性;“三个基本观点”中的联系、发展、一分为二的观点。唯物辩证法中这些元素在高职数学课程体系中的一元函数微积分学、线性代数、概率与统计等课程的学习效果评价中也都有可以更深维度挖掘的空间。
随着“课程思政”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入,就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数学课程对于学习效果评价的三个目标的设置,现将学习效果评价体系中课程思政元素进行归纳,分布图如图1所示。
图1 学习效果评价体系中课程思政元素分布图
在目前全国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化大背景下,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学习效果评价也应采取线上线下的模式,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实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三个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素质目标)的有效考核。具体途径见图2所示。
图2 核心素养培养的评价途径导图
2020年疫情期间,武汉市千万人新冠病毒核酸筛查“十天大会战”让全国的民众热搜“混样检测”这个名词。我们教师如何能在特殊的时期让我们的学生也能感受到国家关怀、党的英明领导,全国人民一致抗疫、团结友爱?
在线上教学《概率与统计》课程时,对于数学期望知识点的学习效果评价时,笔者就尝试设计出相关的实际应用题如下:
我们将核酸检测对象按照10人一组进行检测,对比两种方案:方案1:逐一检测法。方案2:混样检测法。
试问:哪种方案更高效?
从而引导学生们结合时事,感受特殊时期的温暖与国家情怀,我们坚定信念一定能共克时艰——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通过教师对实际问题的假设:
A、假定检测人群中化验为阳性的概率P为 0.1‰。
B、每人化验为阳性与否是相互独立的。
C、设化验次数为随机变量X。
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学以致用,发扬科学精神。
再将上面问题分解为(1)请求出方案1中随机变量X的期望;(2)请写出方案2中随机变量X的分布列,并求出方案2中随机变量X的期望。从而引导学生们发现:判断哪种方案更高效的关键就是求解出两种方案的(每组检测的平均次数)检测次数的期望。
最后启发学生进行思维拓展:
(3)若化验为阳性的概率不变,要使方案2(混样检测)优于方案1(逐一检测),方案2分组后每组人数是越多越好吗?
(4)若分组后每组人数仍为10人,方案1(逐一检测)有没有可能优于方案2(混样检测),此时对化验为阳性的概率P有要求吗?
在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期望的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将课程思政的理念导入。
第一,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数学期望就是运用“大数据”和“概率”思维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核酸检测时应当因地制宜地考虑化验为阳性的概率和分组人数。贯彻数学的科学求实精神,运用数学理论指导实践。数学和学生自己的切身利益有关系——数学有用,拓展了学生看问题的着眼点,强化了对学生思维的考核,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的魅力,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们更容易深刻领会和掌握所讲内容。
第二, 让学生们爱国爱党,健康生活。全国疫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得到了全面的控制,我们所有同学仍然可以停课不停学地在家进行线上的安心学习,离不开我们党的英明领导,我们全国的医护工作者无私辛勤的付出,离不开全国那么多绿色卫士们的坚守职责。
除了将时事热点设计成考核内容之外,我们还可以从政治、经济、生活、工作中挖掘各种相关的数学知识,设计出不同的考核方式比如进阶游戏模式、辩论模式、实际问题建模分组考核模式等等。进一步结合高职各专业的不同特点,设计与专业背景息息相关的问题,实现对高职数学课程学习效果更多维度、更深层次的评价。
课程思政理念的贯彻才能使得数学这门历史悠久而又年轻的学科充实且鲜活起来。通过“数学文化”、“数学思维”、“数学方法”、“数学精神”这四者有机地充实,高职数学学习效果评价不仅增加了评价的维度与知识应用的高度,而且突出了数学的人文底蕴、理性思辨、严谨逻辑与科学精神。
在知识快速更新、时代发展迅速的大数据时代,学习效果评价不再只是局限于考核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情况,而是要着眼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知识应用和实践创新能力。在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数学课程理念的更新、教学评价体系的优化更全面地完善了学生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