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吉阳 刘盈曦 云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过度自信概是指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成功的概率,而低估失败概率的心理偏差(张敏等,2009)。已有心理学文献将过度自信分为两个不同方面:(1)过高估计。Miller等(1975)等研究认为人们往往高估自身的实际能力、行为、控制水平和成功可能性。(2)过高定位。Larrick (2007)等研究发现大多数人认为自身能力与其他人相比是高于平均水平的。
Galasso(2011)等研究表明,过度自信的高管所在企业创新产出会更多,他们更容易带领企业向新技术的方向发展,会促进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易靖韬和张修平,2015)。但同时,过度自信也是会产生消极效应的。例如,管理者过度自信可能会导致公司投资决策的失衡,还可能导致公司对于债权融资的倾向性(崔巍和李学林,2014)。胡国柳和曹丰(2013)提到,高管过度自信程度越高,公司过度投资现象越严重。
过度自信会受到教育、权力名声和金钱收入等的影响。Landier和Thesmar(2009)指出教育程度越高的企业家越乐观。Fast等(2012)认为权力产生了过于自信的决策;Hayward等(2004)从CEO名声的角度进行研究,他们发现不合理的名声的产生助长了CEO的傲慢心理。
Feingold(1994)指出男性表现得更为自信,比女性具有更强的自尊心。Bengtsson et al.(2005)研究发现考试过程中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追求更高的分数,表现得比女生更加自信。陈俐君和阮秀云(2009)也发现在诸如金融投资等领域,女性的自信程度低于男性。
本文使用行为经济学中的实地实验的方法,使用行为表现来衡量实际行动中的过度自信程度,在此基础上尝试分析过度自信是否具有性别差异。
本次实验的时间是2020年10月,实验地点是云南省宣威市龙山村,实验对象是该村197名村民。实验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把实验对象分为10人1组。每一组成员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数01问卷的题目。实验完成后,实验参与者还需要完成一份关于个体相关信息的实验事后问卷。
参与实验的197个实验样本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其中收入等级为1—10;教育程度分为5个等级(无,小学、中学、高中和本科)。从表1中可以看出样本群中男性和女性只有在宗教信仰上有微弱的差别,其他都无显著性差别。同时,使用个体在小组内成绩的实际排名与预估排名的差值,作为个体的过度自信指标。从表1中可以发现,过度自信并没有体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
为了进一步检验过度自信是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本文实证模型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先使用整体回归模型,从整体上分析过度自信是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第二部分考虑到个体特征存在差异,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模型消除个体差异,来观察影响过度自信的影响因素的稳定性。
表1 实验样本的统计性描述
首先不考虑内生性影响,检验过度自信是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同时控制教育程度、年龄、收入等级、工作类型等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本文采用OLS模型对其加以检验。检验过度自信是否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的实证模型为:
在该模型中,yi是过度自信程度。该模型重点研究的是解释变量性别gender是个二元变量,gender值为0时表示为女性,gender值为1时表示为男性。控制变量包括年龄、教育程度、民族、宗教、职业、收入、是否党员、是否上网等。回归结果见表2,可以发现在控制了其他影响过度自信程度的潜在因素后,过度自信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表2 过度自信整体回归
为控制自我选择效应(self-selection),本文进一步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将男性样本和女性样本进行匹配,消除个体差异后再来观察男性和女性之间的过度自信程度差别。结果可见表3。同时使用一对一匹配、核匹配和半径匹配作为稳健性检验。
据表3可以发现匹配之后,男性和女性之间的过度自信仍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此外,使用一对一匹配、核匹配和半径匹配的结果和k近邻匹配的结果基本一致。由此,我们可以断定,男性和女性之间的过度自信程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个结果是稳定且一致的。
表3 基于各匹配方法的 ATT:男性和女性之间的过度自信程度差异
本文运用一次在云南省宣威市的实地田野实验,采用0LS和倾向得分匹配模型等方法进行分析,发现过度自信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因此竞争意愿中出现的性别差异无法由过度自信的性别差异来解释,要进一步考虑其他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