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具有里程碑意义。2004年5月19日,杨利伟在联合国总部,向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移交了神舟五号飞船所搭载的联合国旗。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杨利伟亲身经历着、见证着载人航天发展的每一个历史性时刻。
飞机在轰鸣中起飞,又呼啸着降落跑道。身穿飞行服,手拎飞行帽,脚蹬飞行靴,飞行员们从飞机里下来,排着队走在平整开阔的机场。
这个场景仍反复出现在杨利伟的脑海里。他说:“那时,我对他们可是老崇拜老羡慕啦。”
杨利伟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成长于70年代。那是一个崇拜英雄的年代,那是一个崇尚理想的年代。
一次,学校组织到部队慰问演出。杨利伟穿着小飞行员服装,和同学们一起表演了名叫《小小飞行员》的舞蹈。演出后,他们被邀请去机场看飞机。在那里,他近距离地看见飞机起飞和降落,还看见飞行员们神气地排着队走过来。
从那以后,飞行员成为杨利伟脑海里挥之不去的英雄形象,空中掠过的飞机轰鸣声则有了别样的味道,机场也成了他最常去的地方。
“应该就是在那时候,飞行梦想的种子在心里种下了。”多年以后,杨利伟这样对记者说,冥冥之中,飞行和蓝天也从那个时候开始,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83年初春,杨利伟参加了招飞初选面试。
事实上,自从梦想成为飞行员后,杨利伟就一直在做准备——机场上飞行员们使用的所有训练器械,他早已应付自如。比如玩旋梯滚轮,别的同学上去几分钟不到就呕吐不停,他则没有一点不适。甚至,他还给自己制订了一个健身计划。
机遇虽说来得毫无预兆,但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杨利伟说,飞行梦想不是空想,要想实现就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需要用大量切实可行的计划和行动来支撑。
1983年6月,18岁的杨利伟一路通过了层层选拔成为绥中县被录取的5名飞行员之一。
20年后,杨利伟首飞太空成功,成为国人敬仰的航天英雄。“小时候接受的红色教育、英雄人物的言行举止,给了我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杨利伟说,种什么籽开什么花结什么果,我们现在的社会仍然需要营造这样的氛围,让孩子们从小在红色教育的熏陶中成长。
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返回陆地,杨利伟出舱时嘴唇带血。来源|科学改革进行时
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启动。4年后,航天员的选拔工作也秘密展开,空军现役战斗机飞行员成为首选对象。
不可否认,在所有职业中,只有战斗机飞行员的工作环境和自身素质最接近航天的要求。
当时,杨利伟正是一名空军飞行员。身高、体重、职业、年龄、飞行时间……接到参加航天员选拔的通知后,各方面都符合参选条件的杨利伟,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航天员的选拔,比招飞时的难度大了很多。全空军符合条件的约有1500名战斗机飞行员,随后经过档案审查、初选和盲审,完全合格的只有60个人。而经过临床体检,又有20人被淘汰。
最终,杨利伟顺利地过了一关又一关,临床医学、航天生理功能指标、心理素质测试等都是优秀。
“成为航天员是我无上的光荣,为了负起神圣的使命,我将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甘愿为载人航天事业奋斗终生……”
1998年1月5日,杨利伟面对五星红旗庄严宣誓,正式成为中国航天员大队中的一员。与他一起宣誓的,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另外13名战友。
从这一天起,他们成为中国最为神秘的一群人。时至今日,他们当中的少部分人仍然没有被外界所熟知。
杨利伟说,我国的航天员训练没有经验可循,理论学习、课目训练等都是从零摸索起步,所以在標准设置上都是从难从严,就高不就低,这让他们吃尽了苦头。
第一阶段是理论学习,涵盖了载人航天方面知识的30多门课程。随后进行的航天技能训练,多是直接挑战人体极限。比如,增强航天员前庭功能的转椅训练,普通人1分钟都难以承受,航天员却要坚持10至15分钟。
经历多大的艰难,就会收获多大的幸福;吃过多少苦头,就能体味多少快乐。2003年,在航天员的全部学习训练课目的结业总评中,杨利伟的综合成绩排名第一。
此时,包括杨利伟在内的所有航天员,都完全具备了代表祖国和人民去实现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的能力。
就在杨利伟和战友们没日没夜地训练时,我国相继发射了4艘无人神舟飞船。
2002年秋,中央决定于次年实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实现一名航天员太空飞行一天。
经专家组无记名投票,杨利伟以其优秀的训练成绩和综合素质,与翟志刚、聂海胜一起,被选入“首飞梯队”。
此时,距离神舟五号发射只剩下一个月。杨利伟全身心地投入到强化训练之中。
大部分的时间,他都待在飞船模拟器中。飞船模拟器是在地面等比例真实模拟飞船内环境、对航天员进行航天飞行程序及操作训练的专业技术训练场所。飞船从发射升空到进入轨道,再调姿返回地球,持续时间几十个小时甚至上百个小时,飞行程序指令上千条,操作动作有100多个。要熟悉和掌握,并能进行各种操作和故障排除,只有靠反复演练。
在此之前,杨利伟把能找到的舱内设备图和电门图都找来,随时默记,还买了一个摄像机,把座舱内部设备和结构拍录下来,有空就放来看。
在最后阶段的专业技术考核中,教员为杨利伟设置了许多的故障陷阱,他都能很快发现并进行排除。在5次正常飞行程序考试中,他获得了2个99分、3个100分的好成绩,专业技术综合考评排名第一。
发射前夕,杨利伟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参加“人、船、箭、地”联合测试演练。此时,他对飞船的飞行程序和操作程序已是倒背如流。他说:“我一闭上眼睛,座舱里所有仪表、电门的位置都能想得清清楚楚。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我不看手册,也完全能处理好。”
2003年10月14日晚,杨利伟被告知,代表祖国和人民执行中国人的首次太空飞行任务。
2003年10月15日5时28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杨利伟出现在欢送人群的面前。
6时01分,杨利伟进入飞船座舱。简单适应后,他开始有条不紊地做起飞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3、2、1,点火!”9时整,神舟五号飞船在长征二号F火箭的托举下腾空而起。
在火箭加速上升过程中,杨利伟刚开始感觉良好。但很快,他就遇到了麻烦——火箭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
此前,他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种训练。
“难以承受的痛苦,感觉五脏六腑都要碎了。”杨利伟说,“有一刹那,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那一刻,杨利伟的脑子非常清醒。他并不害怕牺牲。在出征之前,他早已做好了牺牲生命的心理准备。他担心的是,如果牺牲了,他就无法完成接下来的任务,中国人的飞天梦想又将推迟实现。
幸运的是,这种共振状态持续了二三十秒钟后开始慢慢减轻,杨利伟终于从难受的状态中解脱出来。
3分20秒,整流罩打开,阳光透过舷窗照射进来,他不由自主地眨巴了一下眼睛。画面实时传回了地面,原本寂静无声的指控大厅突然有人大喊:“快看,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
杨利伟说,第一次进入太空,很多东西是未知的,是不确定的,这个过程对航天员和科研人员来讲,都是一种挑战。
但这些不适,很快就被震撼所代替。“火箭和飞船分离的那一刹那,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失重的感觉出现了,无以言表,非常震撼。”杨利伟说。
这时,被牢牢束缚在座椅上的杨利伟,突然感觉自己身体飘起来了。“舱里所有用来系设备的带子都飘起来了,就像潜水时看见晃动的水草一样。”他现在回想起来还很激动,他还注意到,飞船里面的灰尘也“噗”的一下全起来了。
束缚带解开,杨利伟想都没想,迫不及待地一下就飘到舷窗那儿,“贪婪”地看着出现在眼前的太空和地球。
那一刻,杨利伟的脑子非常清醒,他并不害怕牺牲,在出征之前,他早已做好了牺牲生命的心理准备。他担心的是,如果牺牲了,他就无法完成接下来的任务,中国人的飞天梦想又将推迟实现。
按照计划,神舟五号飞船太空飞行将近一天,共绕地球14圈,但每一圈经过地球的地方都是不同的。杨利伟说,由于当时没有中继卫星等,每一圈只能与地面联系约20分钟。“所以,在与地面无法联系的时间里,除了工作,我就抓紧一切时机反复看太空拍地球。”
10月16日凌晨,杨利伟接到了返航的指令。
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神舟五号飞船返回舱降落在内蒙古阿木古郎草原腹地,距离理论着陆点不到5公里。
经历21小时23分钟的飞行后,杨利伟从天上归来。
飞船落地的时候倾倒了,杨利伟的嘴唇磕破了,但他顾不上止血,打开信号发射器向指挥部报告:“我是神舟五号,我已安全着陆!”
“我一出舱,整个人傻了,为啥傻了呢?没想到有那么多人。”杨利伟对出舱时的热闹场景记忆犹新,“我没事儿,甭扶我。”楊利伟谢绝医监医保人员的搀扶自主出舱,随即被人海包围起来。
看着这个欢迎的热闹场面,杨利伟内心里也是非常高兴。虽然离开地球只有短短的一天,他却兴奋得像久历漂泊终返故乡的游子一样,向身边欢呼的人们不停地挥手示意。
这时,人群中不知是谁大喊了一声:“杨利伟,你说句话啊。”
杨利伟脱口而出:“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在那个场合,那个时候,只有这句话能代表我的真实想法。”杨利伟说,“这是我生命中最伟大一天,更是祖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
2003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会上,杨利伟被授予“航天英雄”荣誉称号。
时至今日,杨利伟仍说,“航天英雄”不是一个人,而是代表着一个群体。
他说,载人航天是万人一杆枪的事业,他首飞的背后浸透了几十年来几代航天人的心血。
“这个第一次决不仅仅属于我,它属于我们共同奋斗的航天人,属于每一位炎黄子孙,它属于我们深爱的祖国,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甚至属于全人类。”杨利伟说。
杨利伟
中国第一个飞天航天员
语录:
“如果说梦想是一片麦田,付出汗水才能收获饱满的麦粒。”
“我感觉良好。”
“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 来源|中国载人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