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花鼓戏剧种形态的当代理论研究述评

2021-05-08 02:16:44
城市学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润腔花鼓戏剧种

周 勇

(湖南城市学院 艺术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湖南花鼓戏剧种形态的理论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这是湖南花鼓戏剧种形态成熟发展期,确立了湖南花鼓戏作为地方小戏在全国300多个剧种的突出地位;第二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改革开放带来戏曲繁荣,湖南花鼓戏剧种的理论研究步入了发展的第二春;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市场经济、戏曲剧团改制、城镇化进程、乡村振兴等一系列改革浪潮冲击着花鼓戏的演艺市场,这一时期剧种形态的理论研究无论对于湖南花鼓戏文化自信的确立、社会地位的巩固还是发展阶段的自省以及深化改革的推动,都是湖南花鼓戏历史回顾及向前发展的基石。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重新梳理湖南花鼓戏剧种形态的当代理论研究,不仅是建构剧种形态理论研究框架体系的必然,更是全面了解湖南花鼓戏目前发展状况及未来理论研究走向的直接途径。

众所周知,源于乡村田野的湖南花鼓戏自清嘉靖年间产生伊始便一直自由生长,其剧种形态的理论研究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才有零星公开发表的文献记录;20世纪五六十年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思想给湖南花鼓戏的理论研究注入了强劲的生机和活力,剧种研究的理论体系初步形成;改革开放特别是2000年后至今,湖南花鼓戏剧种的理论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声腔、剧目、表演、语言、舞美、班社、演员等剧种形态要素研究不断向深度与广度拓展,理论研究步入了具有浓郁学术氛围的新阶段。截止2019年,综合“中国知网”“国家图书馆”“中国音乐学院图书馆”等检索方式,以“湖南花鼓戏”为关键词可以检索到相关记录800余条,其中硕博学位论文50余篇,专著50余部。相关研究文献分布如图1,相关理论研究涉及以下诸多方面:历史渊源、剧目、剧本、现状与传承、艺术表现、艺术特征、艺术评论、相关学科比较以及新技术与创新研究等。

一、湖南花鼓戏剧种历史源流研究

湖南花鼓戏剧种历史源流研究是花鼓戏文化研究与传承研究的基础,涵括了花鼓戏的社会历史背景、民俗文化、活动地域轨迹、历史分期、变革路径等等,颇具代表性的研究有:《论湖南花鼓戏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论湖湘民俗文化对湖南花鼓戏的影响》《湖南花鼓戏与傩俗渊缘考》《论傩腔与湖南花鼓戏声腔之渊源》《论湖南花鼓戏班社发展的历史轨迹》[1-5]等文章。一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维度对湖南花鼓戏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进行了剖析,以清代中叶的宫廷与民间戏曲的“花雅”之争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对花部兴盛与雅部衰微原因的探赜,客观审视了湖南花鼓戏兴起的历史必然性;二是将湖南花鼓戏置于湖湘民俗文化语境中审视,提出了湖南花鼓戏是湖湘传统民族民间艺术活化石的观点,并从生产劳动民俗、婚丧嫁娶民俗、巫术民俗以及节日民俗等四个维度着手,阐释了湖湘传统民俗文化之于花鼓戏起源发展的影响;三是认为湖南花鼓戏巫傩习俗存在内在的文化联系与历史渊源,二者在表演形式、审美取向以及情感内涵等方面共性特征显著,属于同源异流的两种民族民间艺术形式,通过探索二者渊源,对湖南花鼓戏起源问题进行理性审视,为客观把握湖南花鼓戏审美文化内核、明确其历史嬗变历程有重要意义;四是在对湖南花鼓戏早期大本戏与傩戏经典大本戏比较的基础上,对花鼓戏声腔与傩戏渊源进行了考证,在提出了锣腔即傩腔、洞腔即傩腔观点的同时,还对傩腔充当外来川调与民歌小调之间桥梁的作用进行了探索,得出了巫傩音乐之于湖南花鼓戏的重要意义之结论;五是以湖南花鼓戏班社的历史嬗变为研究对象,将湖南花鼓戏班社的发展划分为草台班时期、半台班时期以及专业剧团时期三个历史时期,分别对各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划分、时代背景、花鼓戏班社演出情况与影响力等进行了探索。

图 1991-2019年花鼓戏相关研究文献分布

此外,还有杨畅《湖南花鼓戏音乐历史沿革及其发展的思考》、胡滢颖、郝威《浅谈湖南花鼓戏的形成发展》、钟伟《湖南花鼓戏的早期特征及后期发展》、郭丹《论湖南花鼓戏的形成和发展》、凌翼云《从50年代湖南花鼓戏剧团看人才成长》、杨天福《浅谈湖南花鼓戏及音乐的发展趋向》、曾湘玲《湖南花鼓戏的时代履痕——从〈刘海砍樵〉的改革引起的点滴思考》等一大批关于花鼓戏历史源流及其发展的相关论述,从剧目、人物、区域等方面多层级、多视角地对湖南花鼓戏进行了历史渊源层面的研究。

这些研究对湖南花鼓戏的发展及其历史流变作出了颇有历史价值的探讨。但是,毋庸讳言,这方面研究的局限性也显而易见。譬如,基于传统区域和乡土文化的湖南花鼓戏作为剧种形态的发生学研究尚较为匮乏;也尚缺乏在社会历史进程尤其是在农村与城镇社会的变迁之中,对其发展作宏观的描述;此外,在探讨其发展和历史流变过程中,尚缺乏文化学、人类学、美学等较为深入的理论视角。

二、湖南花鼓戏剧种剧目剧本研究

剧目、剧本研究是一个剧种得以赓续发展的基石,更是湖南花鼓戏理论研究的重头戏。代表性的研究有:《后现代的传统戏——湖南花鼓戏〈讨学钱〉的黑色幽默》《湖南花鼓戏传统剧本研究》《湖南花鼓戏〈洗菜心〉探源及版本比较》《峰回路转 柳暗花明——看湖南花鼓戏〈乡里警察〉》《湖南花鼓戏传统音乐布局手法的借鉴作用——〈商林升天〉音乐剖析》[6-10]等,这些理论探索,既有对湖南花鼓戏传统剧本和现代剧目的综合考量,也有以传统与现代经典剧目为典型剖析人物、分析剧情,起到以点代面、全面把握湖南花鼓戏的剧目剧本特色之作用。一是以湖南花鼓戏传统剧本为研究对象,从历史维度阐述剧本嬗变的三个历史阶段,从剧本的题材来源、文学特点分析传统剧本,概括出湖南花鼓戏题材来源于现实生活、民间歌舞、民间传说、大本戏移植这四方面,文学特点以戏剧冲突重情趣、人物形象重个性、舞台语言重生活为突出。二是以传统剧《洗菜心》《讨学钱》《商林升天》等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田野的实地采访调查与历史源流的对比考证,把传统花鼓戏与湖湘民歌在歌词、曲调上的异同进行比对,提出花鼓戏剧目源于民间歌舞的观点。同时,在充分分析剧目剧情基础上,对唱腔唱词、行当角色、情感内涵等进行了综合分析,重点考究了传统剧作品的“黑色幽默”意蕴,提出了传统剧“是让人会心一笑的同时,内心会生发出一丝莫名的心酸作品”的观点,彰显了花鼓戏传统剧的思想价值引领。此外,还从传统剧音乐布局的角度入手,以长沙花鼓戏、益路花鼓戏等音乐布局的板式套路为基础,对剧目的情绪层次进行了类比分析,总结概括了音乐与剧情剧目的关系。三是以现代剧《乡里警察》等为研究对象,在充分分析该剧剧情的基础上,从作品创作时代背景、普法意蕴出发对思想内涵进行了多维度把握,提出了花鼓戏现代戏“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创作特点。

此外,还有郑荣健的《生活的温度 喜剧的谐趣——评湖南花鼓戏〈桃花烟雨〉》、谢柏梁《精准扶贫的诗意演绎——湖南花鼓戏〈桃花烟雨〉观后》《草根阶层的仁义之情——湖南花鼓戏〈我叫马翠花〉观后》、李小菊《仁义村走出的仁义人——评湖南花鼓戏〈我叫马翠花〉》、张善亮《湖南的“刘海哥”——何冬保与湖南花鼓戏第一剧〈刘海砍樵〉》、欧阳驹里《湖南花鼓戏传统剧目资料库建设探析》、陈泗海《凡人小事 俗而近雅——湖南花鼓戏早期剧目文本一窥》、任铭月《浅析中国民间戏曲音乐花鼓戏——细品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肖吉顺《廉洁从政做公仆 一心为民办实事——观看湖南花鼓戏〈老表轶事〉有感》、黄学军《湖南花鼓戏中的喜剧作品初探》、江正楚《祝天下夫妻恩爱一路同行——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赏析》、曲润海《两个“务必”戏两台——看湖南花鼓戏〈老表轶事〉〈为民书记〉》、曹其敬《坚而又韧的红藤草——观湖南花鼓戏〈红藤草〉》、梁冰《新时期农村党员的动人形象——评湖南花鼓戏〈桃花汛〉》、王督《湖南花鼓戏〈两个党员〉评介》、陈刚《谈谈湖南花鼓戏的〈三里湾〉》等一大批传统与现代剧目的观后感与述评,对花鼓戏剧目、剧本的特色与亮点进行了归纳与探讨。

毫无疑问,以上研究在宏观层面对花鼓戏的剧目剧本作了较为详尽的梳理,在微观层面对花鼓戏的剧目剧本进行了具体的艺术探讨。但是,就花鼓戏剧目的产生、分类以及剧本所呈现的生活意义,尚有值得进一步探讨之处。

三、湖南花鼓戏剧种现状与传承研究

湖南花鼓戏剧种濒临发展瓶颈已是不争的现实,针对湖南花鼓戏现状与传承相关研究成为热门话题。代表性研究有《简论湖南花鼓戏的传承价值与保护原则》《当下湖南花鼓戏传承的主要问题与发展思路》《基于田野调查的湖南花鼓戏传承发展研究》[11-13]等系列论文,《城市空间拓展与湖南花鼓戏文化内涵传承》《湖南花鼓戏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研究》《生存的求索——湖南花鼓戏的艺术创新及其意义》[14-16]等对湖南花鼓戏剧种现状做了全面的调查与分析,并对剧种的传承与发展多方位进行了探讨。一是在考证湖南花鼓戏历史渊源与现实状况的基础上,剖析了湖南花鼓戏在审美层面、历史层面与文化层面的价值取向,阐明了人本、整体、活态的湖南花鼓戏剧种保护三原则;二是以湖南花鼓戏各剧种在创作表演人才流失断层、管理传承模式落后、剧目剧本陈旧乏味等现实问题为研究的逻辑起点,依托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对湖南花鼓戏传承发展现实困境进行了多维度把握,并从宣传、保护传承人、人才培养、改善管理、加大投入、鼓励研究等方面着手针对性地提出了湖南花鼓戏的传承发展对策;三是立足于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空间拓展现实语境下审视湖南花鼓戏剧种,剖析湖南花鼓戏历史发展规律与城市空间特质的关联性,对湖南花鼓戏的地域文化呈现、传承问题进行多维度观照;四是站在高等教育对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分析提出了湖南花鼓戏进校园、进师生、进教材、进课堂的现实与必要性,提出了培养专业师资、编写校本教材、开办各类实践实训活动等传承策略;五是从历史的维度对花鼓戏艺术创新进行全方位观照,在着重探讨近20年花鼓戏作曲、编剧以及唱腔身段演进历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在作曲方面坚持花鼓戏传统化作曲理念的同时,应有机地与西方作曲技法进行结合,在唱腔身段方面应日渐趋向于生活化,程式化的表演应结合现代戏曲的发展规律,编剧题材内容应城市与农村有机结合。

另外,还有徐玉兰《湖南花鼓戏在民歌中的融合与传承》、郭银华《论湖南花鼓戏艺术的传承与保护——以华容花鼓戏为例》、曾媛媛《浅析湖南花鼓戏的生存现状》、刘海霞《浅谈湖南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任艳平《浅议青少年对湖南花鼓戏的传承》、李曼霞《我国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发展初探——以湖南花鼓戏为例》、陈慧《新时期湖南花鼓戏发展中的症结与对策》、洪晨《湖南花鼓戏的传承与保护刍议》、程丹《浅谈地方戏曲的继承发展——以湖南花鼓戏为例》、黄菲蒂《境遇·保护·利用——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湖南花鼓戏》、张彩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开发与运作对策——以湖南花鼓戏为例》、范正明《湖南花鼓戏的发展历程、当今现状及未来展望》、邹世毅《漫议湖南花鼓戏的传承与振兴》、贺鲁湘《论湖南花鼓戏的发展与推广》、董宁《论湖南花鼓戏的传承与发展》、钱潜《试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南花鼓戏》、孔庆夫《探究湖南地方戏曲——湖南花鼓戏》、何冬保《湖南花鼓戏的前途》等等,从多层级、多视角对湖南花鼓戏剧种传承发展进行了相关研究。

上述研究全面探究了湖南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对花鼓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具有一定的参考。但在理论上尚可深入,湖南花鼓戏作为传统地方艺术,在新时代语境下,其艺术和审美本质应该如何存留?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湖南花鼓戏的现代发展,并不是艺术和审美本质的替换,而是其艺术形式的创新。因此,两者如何结合是值得研究者们关注的问题。

四、湖南花鼓戏剧种表演及其艺术特征

湖南花鼓戏剧种表演及其艺术特征研究是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涵盖内容广泛,代表性的研究有《湖南花鼓戏润腔技巧——与湘籍女歌唱家独特声腔体系的不解之缘》《湖南花鼓戏润腔二十一法初探》《湖南花鼓戏润腔特点探究》《湖南花鼓戏花旦唱腔特点探究》《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特点》《浅析湖南“花鼓戏”的创作特点》《湖南花鼓戏音律考察及后记》[17-23]等,从唱腔、曲调、表演、创作、音律等方面对湖南花鼓戏剧种表演及其艺术特征进行了较全面的梳理与概括。一是以湖南花鼓戏的润腔技巧为研究对象,将湖南花鼓戏润腔技巧总结为“触电腔”“花舌腔”“水漱音”以及“上下滑腔”四种,并分别对“触电腔、锯齿腔、牙刷腔、线疙瘩腔、木棒腔、刀把腔、上坡腔、下坡腔、垫腔、后闪腔、鹿角腔、抛腔、下滑腔、上滑腔、花舌腔、咳嗽腔、哈哈腔、纺车腔、月口腔、阳搭子腔、疙瘩腔”等的适用行当、行腔特征进行了剖析;二是在考证湖南花鼓戏历史渊源的基础上,从正调与小调两个层面着手,对湖南花鼓戏曲调进行了梳理,根据不同类别花鼓戏曲调特征,将这些曲调的润腔方法分为颤音润腔、滑音润腔、顿音润腔、打舌音润腔、转音润腔五大类,并对这些润腔类别的具体表现方式进行了探索;三是以湖南花鼓戏花旦表演为研究对象,在明确旦行类别与花旦行当特点的前提下,从湖南花鼓戏旦角语言特征、发声用嗓特点、润腔技法等着手,对湖南花鼓戏旦角的唱腔与表演特点进行探索,提出了其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运用场合以及对于民族声乐艺术的参考借鉴意义;四是建立在明确湖南花鼓戏以长沙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州花鼓戏、零陵花鼓戏为代表六大剧种的基础上,从人物造型、艺术表现、题材选择、戏剧语言、服装舞美、唱腔身段等着手对湖南花鼓戏戏剧性、乡土性以及俗气性的创作特征进行阐释;五是以湖南花鼓戏的音律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采风考察,结合运用科学的仪器测定定弦方法,对多位湖南花鼓戏演奏演唱者的民族调式演奏、演唱音高进行了测量计算,提出了有必要强调通过传承传统演奏演唱方法,继承民族艺术风格的观点。

另外,还有赵维纳《湖南花鼓戏演唱艺术研究》、陆小燕《湖南民歌与湖南花鼓戏的演唱特色对比》、唐文滔《论湖南花鼓戏〈洗菜心〉的艺术及演唱特征》、李姗珊《湖南花鼓戏唱腔综述》、吴静《论湖南花鼓戏唱法对民族唱法的影响》、罗静《浅析湖南花鼓戏〈洗菜心〉的表演把握》、黄雪晴《浅谈湖南花鼓戏的润腔》、高鸣《湖南花鼓戏演唱中的润腔特征研究》、余凯亮《歌舞共娱 雅俗同乐——湖南花鼓戏舞蹈初探》、周娣《湖南民歌与湖南花鼓戏的演唱比较研究》、安永明《论花鼓戏润腔与民族唱法的借鉴——以湖南花鼓戏为例》、向章元《湖南花鼓戏唱腔技法训练探析》、熊碧云《生动丰富的民间诙谐文化——试论湖南花鼓戏〈张先生讨学钱〉中诙谐艺术技巧的运用》、向章元《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特点与创新发展研究》、蒋啸虎《对湖南花鼓戏艺术的心语》、杜青兰《浅析湖南花鼓戏的艺术魅力——以新旧版〈刘海砍樵〉对比为例》、易弋雯《湖南花鼓戏艺术特色探析》、汪琦《湖南花鼓戏与民族声乐探析》、赵霞《从〈张先生讨学钱〉看湖南花鼓戏的艺术魅力》、何宁波《赏心悦目 俗而近雅——品鉴湖南花鼓戏的乡土韵味》、龙华《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种类和流派》等大量以湖南花鼓戏表演及其艺术特征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不断地丰富湖南花鼓戏的艺术表现成果。

五、湖南花鼓戏剧种与民族声乐的关系

湖南花鼓戏与民族声乐关系深厚,其二元呈现为湖南花鼓戏剧种研究拓展了理论与实践前沿。代表性成果有《湖南花鼓戏与民族声乐演唱的互动研究》《民族声乐演唱对湖南花鼓戏润腔特点的借鉴和吸收》《融戏曲唱法于民族唱法》[24-26]等。一是在充分分析中国民歌内涵特征与花鼓戏发展现状基础上,以花鼓戏经典剧目的研究为切入点,对剧目演唱要素的把握,探赜花鼓戏演唱的基本元素,在民族声乐作品中寻找花鼓戏演唱元素的存在方式,对湖南花鼓戏与民族声乐演唱关系开展研究;二是对比分析民族声乐演唱在发声、行腔、咬字以及舞台表演等与湖南花鼓戏存在的内在客观联系,并以特定的湖南民歌为演唱分析对象,归纳总结了民歌演唱中对于花鼓戏演唱方法的借鉴路径;三是以演唱家论及前辈、自身演唱技法渊源为代表,以民族唱法与地方戏曲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主体、客体对象观照的切换,对于湖南花鼓戏润腔在民族唱法中的呈现方式问题进行阐释,从民歌演唱角度阐述引入传统地方戏曲唱法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另外还有范夏菲《浅谈湖南花鼓戏对民族声乐的促进和影响》、罗莎《湖南花鼓戏演唱基础对提高湘籍女歌唱家演唱能力的作用》、梁小成《民族声乐教学与演唱中湖南花鼓戏润腔技法的借鉴与运用》、赵田《论湖南花鼓戏与“民歌湘军”的不解之缘》、姜会敏《论湖南花鼓戏对新时代“新民歌”演唱的影响》、危文波《湖南花鼓戏演唱与民族声乐唱法比较》、颜碧波《论湖南花鼓戏对民族声乐的影响》、安永明《湖南花鼓戏与民族声乐》、胡世秀《民族声乐教学在湖南花鼓戏中的运用》等,都从湖南花鼓戏与民族声乐的二元角度阐述了二者之间的互动与关联。

概言之,湖南花鼓戏剧种形态的当代理论研究远非前文所概括,值得一提的是一部分研究集近年来湖南花鼓戏研究之大成,汇聚时代热点,向学术领域和花鼓戏爱好者们介绍了当今花鼓戏发展研究的前沿新方向。如颜春英《浅谈湖湘民俗文化对湖南花鼓戏的影响——评〈非遗保护与湖南花鼓戏研究〉》、许妙《〈非遗保护与湖南花鼓戏研究〉中戏曲术语的英译》、石晨燕《〈非遗保护与湖南花鼓戏研究〉(节选)英译实践报告》、张曦元《湖南花鼓戏与现代音响设计的碰撞与磨合》、孔培培《“省花路子”与戏曲喜剧创作——写在湖南花鼓戏〈打铜锣〉〈补锅〉晋京演出后》、陈志音《空间有限 意韵绵长》、沈巧娜《大众文化视角下的湖南花鼓戏与动漫融合创新研究》、朱智琴《湖南花鼓戏音乐在二胡乐曲中的应用与分析》、周勇《时间态:地方戏曲的一种现代样态——以湖南花鼓戏“半台班”为例》、刘科、周勇《日常生活审美视域中的湖南花鼓戏》、董砚《湖南花鼓戏暨中国戏曲喜剧的美学精神研讨会》、谢柏梁《草根阶层的仁义之情》、张景云《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品牌的运作模式:湖南花鼓戏文化科技下乡扶贫大型公益活动案例研究》、郭坚《试论湖南花鼓戏人物与动画角色的融合》、龙逸《谭盾钢琴曲〈看戏〉中的湖南花鼓戏元素分析》、熊源伟《传统道德的时尚绽放——湖南花鼓戏〈我叫马翠花〉导演阐述》、罗永辉《浅析湖南花鼓戏中文化缺省的翻译策略》、汪析《庙堂与民间的博弈》、景云《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特征与传承保护》、曹琬铭《扬琴在湖南花鼓戏伴奏音乐中的艺术》、冯凌燕《湖南花鼓戏音乐与李谷一演唱艺术风格的形成》、刘婷《湖南花鼓戏旅游开发价值及模式分析》、邹宜宁《民族戏曲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渗透与补充——以湖南花鼓戏为例》、宋玲《从湖南花鼓戏看湖湘民俗文化》、沈畅《漫谈湖南花鼓戏中的民间文化》、梁瑛《湖南花鼓戏演唱技法训练之探究》、梁贝《湖南花鼓戏的平民性》、谭真明《湖南花鼓戏研究》、王长红《湖南花鼓戏人才与声乐人才培养模式比较》、放之《湖南花鼓戏》、胡健国《用生命构建音乐圣殿——记湖南花鼓戏作曲家左希宾》、龙华《湖南花鼓戏研究(选载)湖南花鼓戏》、贾古《湖南花鼓戏》、徐叔华等《野鸭洲(湖南花鼓戏)》、赵风凯等《两张图纸(湖南花鼓戏)》、任畏《〈修泵会〉(湖南花鼓戏)》、左希宾《湖南花鼓戏音乐》、潘信之《湖南花鼓戏演員徐瑞萍的成长》等,使湖南花鼓戏剧种研究的话语呈多元传播的态势,研究体系逐步完善,极大地促进了湖南花鼓戏剧种的传承和发展。

湖南花鼓戏剧种形态研究的理论成果既有宏观层面对湖南花鼓戏剧种形态各要素清晰的鉴定和梳理,更有微观层面对湖南花鼓戏班社、语言、剧目、表演、唱腔等艺术性的分析研究,这些成果已具有与湖南花鼓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匹配的理论效益和价值取向,更为湖南花鼓戏剧种形态的赓续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研究的局限性也显而易见。从文化学、人类学、美学观之,基于传统区域和乡土文化的湖南花鼓戏作为剧种形态的发生学研究、社会历史进程中农村与城镇变迁中的宏观描述以及深入的理论视角的探讨等,尚较为匮乏;从湖南花鼓戏剧种形态的现实语境观之,城镇化的洪流给湖南花鼓戏戏曲带来的积极或负面影响、剧种要素传承和创新、传播途径与受众群体培育、湖南花鼓戏剧种各要素的审美意蕴和社会认知功能实现等,还未有机结合,这些都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润腔花鼓戏剧种
“润腔”释义
中国音乐学(2021年2期)2021-10-14 08:08:00
资兴:花鼓戏进校园
科教新报(2021年22期)2021-07-21 15:08:25
浅析江西兴国山歌《打只山歌过横排》的润腔特色
心声歌刊(2021年2期)2021-07-16 07:05:56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戏曲研究(2021年4期)2021-06-05 07:10:00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润腔文献综述
湖南花鼓戏
浅谈锣鼓在花鼓戏中的作用与发展
从“润腔”看霍俊萍五音戏演唱特色
戏曲研究(2017年4期)2017-05-31 07:39:59
《中国小剧种的抢救与研究》序
中华戏曲(2017年2期)2017-02-16 06:5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