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兰,许云华,范 娟
(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重庆 404000)
个人剂量监测是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客观评价放射工作场所防护效果、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本文对重庆某三级综合医院所有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了解其有效剂量整体水平及分布情况,以发现放射防护管理的薄弱环节,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放射防护的监管,保证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
选择该医院所有从事放射诊疗工作并进行个人剂量监测的放射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包括X射线影像诊断、核医学、放射治疗学、介入放射学及器械维修,排除监测期间退出的人员。
该医院个人剂量监测委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 128-2016)[1]采用热释光剂量测量方法进行测量,监测周期为1期/季度(4周期/年),年有效剂量为4个周期的累积剂量。个人剂量计佩戴方法:在放射工作期间,X射线影像诊断、放射治疗、器械维修人员佩戴于左胸前;核医学和介入放射学人员佩戴在铅衣内(胸部/腰部)及铅衣外(颈部/领口)。
利用Excel 2013建立数据库,录入截止2017年12月31日在该院从事放射诊疗工作人员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从事放射工作时间、工种、个人剂量监测、体检、培训等。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集中趋势用中位数(M)表示,离散趋势用四分位间距(P25和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Kruskal-Wallis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对本院共计249名在岗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了4周期的个人剂量监测,监测率为100%。其中,男性162人,占65.06%;平均年龄(37.65±8.76)岁,其中25~45岁者占79.12%;从事放射工作时间多≤5年,占40.1%,6~10年占24.5%,平均工龄(9.55±8.131)年;从事X射线影像诊断和介入放射学的人员分别为95人和82人,分别占38.15%和32.93%,见表1。
表1 该医院放射工作人员的基本情况
结果显示,249名放射工作人员的集体年有效剂量为210.49 mSv,年有效剂量最大值为2.42 mSv,年均有效剂量为0.85 mSv/a。其中,年龄≥55岁、工龄≥20年和从事核医学的工作人员年均有效剂量分别为1.05 mSv/a、1.02 mSv/a、1.07 mSv/a。从年有效剂量频数分布情况看,1 mSv/a以下占69.48%,1~2 mSv/a占29.72%,2 mSv/a及以上占0.80%。其中,≥55岁者年有效剂量在1~2 mSv/a的占52.94%;核医学人员年有效剂量在1~2mSv/a的占50%,器械维修人员均在1~2 mSv/a。年有效剂量的中位数为0.89 mSv/a,年龄≥55岁年有效剂量的中位数为1.03 mSv/a,从工作类别看,核医学年有效剂量的中位数最高,而放射治疗学最低。除性别外,不同年龄、工龄及工种间年均有效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两比较发现,年龄≥55岁组与35岁以下组、工龄≤5年与10年及以上、X射线影像诊断与放射治疗的年均有效剂量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该医院为一所规模较大的三级综合医院,医用射线装置近50余台,放射防护管理工作开展较好,未发生放射事故。近年来,X射线影像诊断及介入放射学发展很快,从事该工作人数最多,分别占38.15%、32.93%。近5年新增的100名放射工作人员中,分别占31.0%、39.0%。因此,随着人员的增多,放射防护管理工作量加大,其人员的培训、职业健康监护、个人剂量监测等更需加强监管,不容忽视。
表2 该医院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及分布情况
经统计分析发现,该院放射工作人员年均有效剂量为0.85 mSv/a,高于邓君等[2]2015年对我国医用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的研究结果(人均年剂量0.42mSv/a),高于李明芳、曾飞飞、刘婕等[3-5]分别对广东省、广州市、湖北省的研究结果。同时,年有效剂量的中位数0.89 mSv/a,高于寇庆河等[6]对沈阳军区某医院的研究结果。但低于管理目标值5 mSv/a,且远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剂量限值20 mSv/a[7-8]。从年有效剂量频数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1 mSv/a及以下,占69.48%。以上结果表明,该院放射工作人员的剂量处于较低水平,放射诊疗工作场所防护到位,足以满足国家相关法规要求,职业健康得以保障。
不同工种下,核医学人员的个人剂量最高,年均有效剂量为1.07 mSv/a,年有效剂量中位数为1.10 mSv/a,这与文献[9-10]研究结果一致。从频数分布来看,核医学年剂量>1 mSv/a的人员占58.33%。核医学工作人员除受到外照射外,还可能受到内照射;对放射性药物进行淋洗、分装、标记、注射等操作时离放射源较近,且患者注射药物后滞留时间长等有关[11]。因此,在人员有限的情况下,核医学必须合理分配工作任务,定期轮换岗位,减少接触时间[12]。同时,接触放射性药物、服药患者需规范使用铅衣、铅围脖、铅手套等防护用品及设施,尽可能减少个人受照剂量。
另外,结果显示≥55岁、工龄≥20年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相对偏高,中位数分别为1.03 mSv/a、0.99 mSv/a。其中,X射线影像诊断分别占58.8%、60%。同时,两两比较发现X射线影像诊断年有效剂量高于放射治疗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方面,这可能与X射线影像诊断人员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床旁操作等有关。另一方面,随着放射防护监管工作的加强,该院放射工作人员尽管全部接受了放射防护及法律知识的岗前培训和复训,按照《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 130-2013)[13]等法规在各检查室配备了相应的防护用品,但该部分人员年龄较大,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接受知识的能力有限,故防护意识薄弱,防护能力欠缺;加上普通放射检查工作负荷重,可能未按要求穿戴好防护用品进行合理的防护[14-16]。
综上,该院放射工作人员个人有效剂量未超过国家规定限值,且整体剂量水平较低。尽管外照射剂量水平较低,仍需加强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监护,尤其是核医学、年龄较大、工龄较长的人员。由于本次调查样本量较少且缺乏职业健康数据,研究结果尚待进一步开展多中心、大样本人群的队列研究进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