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杰
我们中国人讲究的所有“关系”,几乎都在微信群里得到展现。几年前,我有个保存群的毛病,今天翻开看,群聊90个,再加上有些没保存的,我微信上至少有上百个群。
这里有学习群、团购群、二手货转卖群、福利群、秒杀群、夸夸群、表情包交流群;还有班级群、年级群、校友群、小区群、家长群以及终身会员的亲友群;再加上某次饭局、某个活动面对面建的群,小红点争先恐后地蹦到眼前,让你感覺与世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有人测算过,一个群的活跃时间大概是3到6个月,群再多,也有消停的那天。费劲巴拉组起的小学同学群经过一番忆苦思甜和想过去看今朝后,慢慢只剩下“早上好”“生日快乐”和越来越频繁的拉票,你可以放心大胆地免打扰,成为群里的活化石。亲友群虽然一直活跃,但你也学会了屏蔽养生谣言、熟练运用中老年表情包在节假日准时送上祝福,一般不会被七大姑八大姨打扰。
唯独有一种群,它逃不开、躲不掉,不能退出且常占据最大内存——大大小小的工作群。每一个工作群就像一间永不散会的会议室。
你是否曾经逐条读完群里300条信息以防止错过和自己有关的任务分配?你是否把吐槽同事的话确认再三以防手抖发到公司群里?你的置顶聊天是否只有两个,一个是文件传输助手,一个是部门工作群?
据《半月谈》报道,中部某县一名大学生村官“被加”了120多个微信工作群。“微信工作群就像时刻在开会。”有基层工作人员说,微信群里一会儿就有几百条信息,稍不注意就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有基层政府出台规定,对“微信群”作出多项限制——原则上一个单位只建一个工作群,发言要有内容,不得随意刷屏,原则上非工作时间不发布工作信息,因专项工作组建的微信群在结束工作后应及时解散。但不少基层干部大多都有这样的经历:早上到单位先拿起手机打开微信看有没有重要通知,从上到下一个一个点开各种工作群,此项“工作”完成大概需要20分钟甚至更久。
干部们在工作群里晒出工作照,证明进行了实地调研,有些时候,甚至需要专门安排人保存群里的领导特写。对于有些人来说,微信群就是永远填不满的文件夹和工作量,还要时不时发“玫瑰体”——只要领导在群里有任何发言,赶紧献出“玫瑰”表情。
如果你是一个小老板,你的工作群可能有工业园群、社区群、工会群、消防群、工商管理群;假如你是一名合格的社畜,你有庞大到每个红包都是几分钱的公司大群、部门小群、项目群、策划群、牵线群、临时群、新人群,几乎穷尽了同事之间各种人际关系组合,像一个4人宿舍有5个微信群。
你在每个群里扮演着不同角色,有时张罗大局,有时安静如鸡,情深意浓地说着大话、套话、真心话。有人说,在一个个群之间,流转着上传下达、头脑风暴、人生鸡汤、表态邀功小报告,既有时代大背景,也充满个人小情绪,简直是一部生动翔实的中国职场现代史诗。
有了工作群,你需要不分时间不分地点地扮演好员工。下班回到家,吃完饭窝在沙发上刚想追两集剧,领导突然发来语音让你明天交齐材料;周末和闺蜜一起开开心心看电影,高潮迭起处,手机嗡嗡收到群消息,你只能在一片黑暗中羞愧地打开手机,透过3D眼镜看着群里的重重叠影。
我们永远面临着被工作群支配的恐惧。发微信的人默认对方是实时在线的,并希望得到及时反馈。消息不像邮件,要等到回办公室才能回复。以往,工作和生活有道铁门区隔,而微信群是一个关不上还一直咣当咣当响的门,谁都能随时进来打扰你的工作,干涉你的生活。我和我的工作,一刻也不能分隔。
据媒体报道,2018年,宁波某饮品店的店长王女士就因为睡得较早,没有按照单位负责人的要求在10分钟内回复消息,遭到辞退;长沙某酒吧品牌部组长在群里通知事情,一位员工回复了OK手势被开除。
有时候,下班时间里工作群的消息打着“通知”的名头,看上去没有让人立刻坐回电脑前加班,实际却是下了紧箍咒。人一旦意识到有工作在手边,即使休息时也很难卸下头脑中的工作。也许领导只是偶尔想起一件事,发条微信嘱咐一句,没想到会对战战兢兢的下属造成心理压力,足够破坏一个完美的周六早晨。
结果就是,要么负责任地在休息时间加班,要么,不负责任地在休息时间里焦虑。
我们加了这么多群,热热闹闹,但何时才能收获群消息免打扰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