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玛瑛
2020年12月1日是第33个世界艾滋病日,也是全国唯一一所艾滋病患儿学校——山西临汾红丝带学校创建的第15个年头。郭小平,就是这所学校的创立者。
21世纪初,通过母婴传染艾滋病毒的孩子们开始发病,临汾传染病医院接收了一批小患者。他们被集中隔离在一个区域,医院给这块区域取了个非常温暖的名字“绿色港湾”。当时郭小平是这所医院的院长,从那时起他开始接触艾滋病儿童。
这些小患者中,有的因为突然发病无奈辍学,有的因为受歧视无法上学,有的因为父母去世无人监管。郭小平每天都会来“绿色港湾”看望他们。一天,他看到孩子们正聚在一起写字。他们在写什么呢?他好奇地走上前去。当看到孩子们写在纸上的字时,他的眼眶瞬间湿润了。孩子们在纸上写下了他们的理想:我长大了要当翱翔天空的飞行员;我要当救死扶伤的医生;我要当教书育人的老师……那一刻,郭小平知道,孩子们需要的不仅是健康,还有亲情、快乐和美好的梦想,而这一切,唯有读书才能实现。第二天,郭小平在隔离区开设了爱心小课堂,让孩子一边接受治疗一边识字读书。
随着和孩子们相处的时间越来越长,郭小平和孩子間产生了浓浓的情感。在他眼里,每一个患儿都是自己的孩子;在孩子们的眼里,郭小平不仅仅是一位院长,更是一位大家长。2006年,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爱心小课堂变成红丝带学校,郭小平兼任校长。看到进来的艾滋病患儿越来越多,郭小平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辞去临汾传染病医院等三家医院的院长职务,专职成为红丝带学校的校长。他的这个决定很多人不理解,但是郭小平心如明镜,他知道自己和孩子们的关系绝不是校长和学生这么简单,孩子在遇到自己的时候,自己就注定要承担起责任。医院不缺院长,但是红丝带学校的孩子们缺一名校长、一个家长。
郭小平按时给孩子们服药,给孩子们请老师,教孩子们学画画,和他们一起玩游戏,还给女孩子们买汉服。朝夕相处的点点滴滴,每个孩子都记在心里。郭小平虽是学校校长,但孩子们从来不叫他校长,都亲昵地叫他“郭伯伯”。有的孩子要叫他“爸爸”,但被他拒绝了,他对孩子们说:“你们的父母虽然走了,但是我也不能替代。只要你们心里装着父母,就是有根的孩子。”
2017年,15名最早入学的孩子参加高考,都被大学录取。孩子要上大学了,但药一天都不能停。想到人们对艾滋病的恐惧和歧视依然存在,如何让孩子们按时服药又能不被怀疑呢?郭小平为此深深忧虑。如果不告诉同学自己是个感染者,对孩子本身也是一种心理负担。但如果告诉了,那后果完全可以想象得到。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他想了个办法。他让孩子们把药瓶上的字去掉或者用其他药物包装代替。为了除去孩子们心里的不安,他说:“做人是要光明磊落,要诚实,但是,这一切都建立在生存的基础上。为了能把大学读下去,为了生存,我们必须面对这件事。你们必须把药吃好,不要再制造受害者。能不能帮助社会,看你能力大小,但不伤害别人不危害社会,是我们做人的底线。”这几句话,在孩子上大学前,郭小平对他们千叮万嘱。
郭小平用十余年的时间,播撒爱的种子,他从不后悔自己当时的决定,因为权力和金钱都抵不过孩子们平安地成长。这些患病的孩子因为他而自强自立、心怀感恩;并且不再因为歧视而愤怒,不再因为不公而怨恨。多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关爱下,红丝带学校共培养学生52名。
现在,这些孩子早已把红丝带学校当成了家,每逢节假日,他们都会回到家中,享受大家庭的温暖。每次回来,郭小平就带着他们去做艾滋病的各项指标检测,以确认他们在外面是否按时服药,不然,他心里不踏实。无论何时何地,他永远是孩子们的大家长。
(责任编辑/刘大伟 张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