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 帅
(登封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河南 登封 452470)
心绞痛是冠心病最为典型的临床特点,主要是心肌的耗氧和供氧之间失去平衡而发生的心肌缺血、缺氧的症候群,临床主要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性疼痛,疼痛常放射至心前区、左肩、左上肢,常于激动、劳作、饱食、受寒等诱因下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甚至危及生命[1]。临床治疗该病常选用β受体阻滞剂、硝酸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等联合使用,虽能够及时缓解症状、减轻患者痛苦,但仍然存在治疗不彻底、药物不良反应较多等问题而影响治疗效果。王国斌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根据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之精髓,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提出了“五脏相关论”。他认为,心绞痛属中医学“心悸”“胸痹”范畴,虽病位在心,然心为脾之母,母病可及子,故治心的同时还应兼顾治脾,脾运化升清正常方使心血化生充足,心脉得养[2]。2018年7月—2020年7月,笔者采用瓜蒌薤白丹参饮联合西药治疗心阳不振型冠心病心绞痛55例,总结报道如下。
选择登封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接诊的心阳不振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09例,采用掷币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5例,男31例,女24例;年龄45~69岁,平均(55.91±3.04)岁;病程2~10年,平均(5.16±0.70)年;稳定型心绞痛4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2例。对照组54例,男29例,女25例;年龄43~70岁,平均(55.79±3.12)岁;病程2~8年,平均(4.95±0.88)年;稳定型心绞痛4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方案经登封市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按照《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3],典型症状为胸骨后突发压榨性疼痛,疼痛放射至左肩、左上肢,多在3~5 min后消失,发作时伴有汗出、濒死感,服用硝酸甘油后可缓解;结合年龄和存在的冠心病危险因素,除其他疾病所致的心绞痛外,即可诊断。发作不典型者,诊断时要观察硝酸甘油的疗效和发作时心电图(ECG)的变化。ECG未记录到症状发作者,可行ECG负荷试验或动态ECG监测,如负荷试验出现ECG阳性变化或诱发心绞痛亦有助于诊断。若存在负荷试验禁忌证,或功能试验尚不能确定诊断,或确定危险程度的患者,可选择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CTA)检查。经上述检查仍无法下结论的患者,可进一步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按照《中医内科学》[4]心悸病之心阳不振型。症状: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脉: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
①符合冠心病心绞痛心阳不振型中西医诊断标准者;②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配合研究。
①反流性食管炎等其他原因引起的胸痛者;②肝、肾功能不全者;③合并心肌梗死、心律失常者;④对本研究所用中西药物存在禁忌证者。
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酒石酸美托洛尔片(由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产品批号 1710001,1712004,1801003,A1804002,25 mg/片),1片/次,2次/d,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由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生产,产品批号 BJ38666,BJ38832,BJ39487,BJ39710,100 mg/片),1次/d,1片/次,口服。急性发作时服用硝酸甘油片(由北京益民制药有限公司生产,产品批号20161203,20180526,0.5 mg/片),1片/次,舌下含化,5 min后可再服1片直至疼痛消失。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瓜蒌薤白丹参饮治疗,药物组成:丹参20 g,瓜蒌10 g,薤白9 g,桂枝10 g,枳实9 g,厚朴9 g,砂仁3 g。90剂,1 d 1剂,水煎,早晚饭后温服。
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后判定疗效。
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心肌耗氧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每次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采用全自动血流变分析仪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
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症状积分标准:心悸,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形寒肢冷,依据症状无、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记0,2,4,6 分;舌淡苔白记1分,无记0分;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记1分,无记0分。显效:各症状明显减轻,中医症状积分减少≥80%。有效:各症状减轻,中医症状积分减少≥40%~<80%。无效:症状未见减轻,中医症状积分减少<40%。
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2.3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心阳不振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疗效对比 例
与同组治疗前对比,两组治疗后的LVDD、LVEF升高,心肌耗氧量降低、每周发作次数减少,持续时间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治疗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2。
表2 两组心阳不振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对比
与同组治疗前对比,治疗组治疗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后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浆黏度也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治疗组血流动力学指标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两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
与同组治疗前对比,两组治疗后的中医症状积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治疗组的中医症状积分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表4 两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对比 分,
冠心病心绞痛是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最为典型的症状为心前区绞痛,疼痛部位为胸骨中部之后,或稍偏左,常反射至左肩和左上肢,疼痛常呈阵发性、压榨性,持续数分钟后缓解。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以40岁以上男性为主要发病人群,多在劳累、激动、饱食、受寒等诱因下发作,严重者可引发心肌梗死而危及生命。西医对于该病的治疗主要以抗血小板、降脂、稳定斑块为主,常选用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及硝酸酯类药物。西医治疗的优点在于短时间内快速缓解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挽救患者生命;但治疗并不彻底,且存在多种不良反应,效果并不理想[6]。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面凸显出一定优势,中医经方被广泛运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研究[7]表明: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多途径、多靶点、多环节的综合治疗优势。
王国斌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从事中医临床及科研工作四十余年。他根据中医学基础理论及中医诊断精髓,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提出了“五脏相关论”,认为在诊疗疑难杂症的过程中应五脏兼顾,不可偏废。王教授提出的“五脏相关论”是对中医学五行学说、整体观念的总结和升华[8]。王教授认为:由于年老体衰,久病伤正,耗损心之气阴;或劳倦太过伤脾,生化之源不足,心之气血阴阳匮乏。心之气血不足则心失所养,搏动紊乱;心阳不振则心脉失于温煦,而致阴寒滞留心脉,使寒凝阻络,不通则痛,发为心悸。心悸病位在心,与脾密切相关。脾运化如常则心脉畅通,心神得养,故中医学有“脾健则心安”之说。王教授提出“治心当顾脾”,擅长使用丹参饮治疗冠心病。本研究所用瓜蒌薤白丹参饮是在丹参饮基础上结合治疗胸痹经方枳实薤白桂枝汤化裁而来。方中丹参为君药,直入血分,既能活血祛瘀、止痛,又不损伤气血。瓜蒌、薤白、桂枝为臣药,其中瓜蒌涤痰散结,开胸通痹;薤白通阳散结,化痰散寒;桂枝通阳散寒,助阳化气。3者合用,共助君药宽胸散结,通阳祛瘀。佐以厚朴、枳实、砂仁,厚朴燥湿行气,理脾消积;枳实下气除满,消痞散结;砂仁醒脾化湿,温中行气。3者合用,燥湿醒脾,行气化湿。全方配伍重在活血化瘀,稍佐以醒脾行气之品,在治心的同时又能健脾,使气血生化有源,气血得补,阴阳得以调和,心血得养,血脉得以温通。
国内学者研究[9]表明:心绞痛的发生原因与血流动力学异常密切相关,血流动力学异常可导致血液黏度高,减慢血液流速,增加心脏负荷,使血液循环、微循环障碍,造成心肌供血、供氧失调,引发心绞痛。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明显降低,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改善,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持续时间缩短,且治疗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表明瓜蒌薤白丹参饮及常规西药治疗均能显著缓解疼痛症状,但中药治疗效果更好,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中药治疗具有多药物、多靶点、多途径等优势,能够通过多种药理机制、多种途径达到多重的治疗效果[10]。药理学研究表明:丹参能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凝血功能等使血液黏稠度降低,提高血流速度,改善血流动力学,减轻心脏负荷,还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提高心肌血氧供应,缓解心绞痛症状[11];瓜蒌能够抑制血小板氧化酶的活性,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减少血栓形成,增加冠脉血流量,从而提高心肌血氧供应,缓解心绞痛症状[12];薤白能够使血小板腺苷酸环化酶活性增强,增加cAMP水平,抑制血小板合成聚集,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具有良好的预防血栓作用[13]。
综上所述,运用瓜蒌薤白丹参饮联合西药治疗心阳不振型冠心病心绞痛效果显著,其能够显著改善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指标,缓解心绞痛症状,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