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玉平
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各种难题,在迷茫纠结时,选择A还是选择B,取决于我们心中的信念。
荣誉还是参与?学校举行经典诵读活动。按照惯例,根据诵读水平,两个班共民主选定了6位领诵。没有被选上的701班小铃同学几次找到我,表达了想当领诵的强烈愿望。706班小伟也跑来找我:“向老师,我也想当领诵!我会读好的!”
我想到小铃紧张发颤的声音,想到小伟读书时的错字漏字,结结巴巴,就分别拒绝了他俩的请求:“这次领诵人员已经选定了,你们平时多练习,下次有机会再上!”他俩都怏怏地回去了。
那次诵读比赛,两个班级都获得了一等奖。706班的领诵小禹欢喜地跑来跟我说:“向老师,我在小学从来都是当背景板的,昨天我第一次做了主角,好开心!”他的笑容里流淌着浓烈的自信和喜悦。那一刻,我的心里一阵颤动——原来每个孩子都是那么渴望站到舞台中央,体验做主角的感受!想起小伟和小铃被我拒绝后的失望落寞,我决定再举行一场班级朗诵会。
由于小铃文笔不错,我决定请她做主持人,让她自己写主持词。班级朗诵会上,小伟最先上台,读的是《咏雪》,开头两句话竟然全读错了,他尴尬地回到座位上,眼里有些许羞愧。我悄悄走到他身边时,他说:“老师,我还可以再上台读一遍吗?”最后,他又站在了台前,準确顺畅地读完全文。小铃同学的主持做得并不太好,开场白有些直接生硬。活动结束后,我让她做小结,她说到做主持人还要精细准备,用心写稿,自信大胆,但她眼神里分明现出欢喜和满足。
检查还是欣赏?以前批阅作业,我总是亲力亲为,逐一仔细检查,但很多孩子在我的多次指点提醒下,还是格式混乱、书写糟糕……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促进孩子们改进呢?
于是,我把孩子们分成几个小组,轮流展示自己的作业,小组评选出优秀作业上台展示。最后全班交流“通过对比后发现的自我不足”或提出提升的建议。孩子们其实很善于发现呢!从字迹到页面布局,到摘录词句的数量、品质,甚至小到标点符号,每一处细节和优点他们都欣赏到了。
后来,主题读本上的批注、书法练习等作业,我不再采用逐一检查的方式,而是时不时让孩子们到台前展示,有时自我推荐,有时评优展示,那些时常跟我说“我觉得我做得很好呀”的孩子,不那么自鸣得意了;那些寥寥草草写批注的同学,书中的圈点批注渐渐多了。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每个孩子都有向着美好生长的意愿,让他们去了解身边的榜样,去欣赏身边的美好,这不是比检查更好的成长力量吗?
为了迎合还是为了需求?以前,经常让孩子们互相批改作文,互写留言评语,效果不错。但是,来到新的学校我犹豫了——每个家长都对孩子寄予厚期望,我担心孩子们互批作文,会有家长指责我不负责任。为了迎合家长,我只得硬着头皮全批全改。虽然精细,但劳累之余收效甚微。对大多数孩子而言,辛辛苦苦写一篇习作,被老师几句评语,一个冷冰冰的分数定了性,也不会有被表扬的机会。
这样下去可不行!我鼓足勇气,又开始尝试互改作文。每个学生读一篇他人的文章,我边引领讲评,学生边把手中作文的一个个微小优点进行分享。例如讲评《狼》文言文扩充改写,我读一句“一屠晚归”,哪位同学发现手中习作中对这句话改写得很精细,就为大家读出来。课堂一下子就活跃了。同学们在展示习作片段时,也大声念出了相应作者。一些孩子的片段被念到后,或惊喜或羞怯,展示完毕再拿回自己的习作,看看被同学圈划肯定之处,然后修改完善,一次习作批改就在孩子们的互赞展示中结束了。由一个人批阅的劳累和讲台上孤独的讲解,变成了一群孩子在参与分享,收获新知。
跟孩子们在一起,遇到问题,是选择A还是选择B,取决于我们心中的信念,取决于孩子在我们心中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