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城市”背景下的城市山体保护与修复实践
——以青岛中德生态园公园城市规划为例

2021-05-06 09:22王佳慧
关键词:生态园覆盖度山体

王佳慧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 100085

近年来,城市中生态环境破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难题。生态文明建设为我国城市发展指明了新方向。2018年2月,习总书记在视察成都时提出“公园城市”理念,重点强调城市规划要“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对此,成都对公园城市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实践将锚固自然生态本底作为公园城市建设的基础。

山体是城市生态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面临着被侵占、被破坏的问题。山体作为城市自然生境的“骨架”,在生态环境保护中有着重要作用,其保护与修复,是公园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

中德生态园公园城市发展与建设规划是北方首个公园城市规划建设项目,对北方地区的公园城市建设模式进行了实践。本文基于公园城市理念的研究,以中德生态园的规划为例,探讨公园城市背景下的城市山体保护与修复的方法。

1.基于“公园城市”理念的城市山体保护与修复方法探索

1.1 “公园城市”理念

生态价值是公园城市的基础,是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反映。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公园城市建设主张尊崇自然、保护自然,其规划应充分贯彻绿色发展观,利用规划自然山水园的方式将城市纳入公园之中,结合山水林田等自然要素,建立城乡生态网络,统筹区域生态建设,控制城市开发强度。

1.2 公园城市视角下的城市山体保护与修复

山体在城市生态保护、风貌塑造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城市空间的构建、城市布局的展开以及功能网与交通网的组织有着重要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对山体保护与修复进行了较多探索,集中在山体保护规划理念、保护线划定和管控、规划实施与管理等方面。

“公园城市”视角下的城市山体保护与修复,主要包括划定山体保护控制区、修复破损山体及自然生境等内容。

1.3.基于“公园城市”理念的城市山体保护与修复方法的研究框架

基于城市山体生态安全问题和生态保护与修复的迫切需求,本研究以“公园城市”理念为基础,构建“问题分析-空间识别-分类保护”的城市山体保护与修复的研究框架(图1),为科学制定城市山体保护与修复策略提供参考。

图1 基于“公园城市”理念的城市山体保护与修复研究框架

2.青岛中德生态园山体现状分析

2.1 山体空间分布概况

中德生态园位于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小珠山山脉带北部,抓马山余脉,属于低山丘陵区,山体众多,具有良好的山体景观资源,山体构成了园区生态空间的骨架。规划区内山体主要有老君塔山、牛齐山,周边山体主要有抓马山、龙斗山、门楼山等。

2.2 山体资源特征和现状问题

2.2.1 山体界线不明,面临被侵占的威胁

园区在前期建设发展过程中偏重于城市物质空间的打造,对山体等生态空间的保护规划滞后。在现行的《中德生态园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建设区基本避开了山体空间,为山体的保护修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由于并未明确划定山体范围,建设区与山体保护区之间的界线模糊,山体面临被侵占的威胁。

2.2.2 山体存在开采等破坏现象,亟待进行修复

经过现场调研发现,园区内山体存在不同程度的开采现象。在近几年持续加大山体保护力度的背景下,开采行为基本得到遏止,但开采造成的山体裸露问题并未解决,局部甚至存在山体滑坡等安全隐患。

2.2.3 山体植被以纯林为主,难以充分发挥生态功能

山体多为林地覆盖,种植有大面积国家或地方性公益林、果园苗圃等经济林,植被覆盖度高,但植被结构简单,纯林的比例较大,以黑松林、杨树林为主。林下以地被和低矮草本植物为主,除林地边缘外,缺少灌木层。存在树木死亡率高、易发生病虫害等问题,难以充分发挥林地的生态效益。

3.青岛中德生态园山体保护与修复研究

3.1 划定山体保护控制区

山体自然属性及定义有关因子主要包括高程、坡度、起伏度、植被覆盖度、林地覆盖度等,因此本文选取高程、坡度、起伏度及植被连片度等作为分析因子,对区域内的老君塔山、牛齐山、抓马山划定保护控制范围。

按照我国沿海地区的山地划分标准,结合园区特色,设定高程大于60m、坡度大于8°、地形起伏度大于15m/ha、植被覆盖度大于60%的区域为山地。将数值输入GIS后得到分析结果,并将结果叠加,分析认为至少同时符合两种山体定义标准的山地区域作为山体保护控制区的范围。

3.2 划分保护与修复区域

本文在划定山体保护控制区范围的基础上,依据山体开采破坏程度、植被覆盖度、植被群落结构现状,对园区内的山体破坏现状进行了分析归纳,划分出山体现状保留区域和需要提升修复的区域,并将提升修复分为开采区提升修复、植被稀疏区提升修复、纯林区域提升修复三类,坚持现状保护与修复提升相结合。

3.3 分类保护与修复

3.3.1 现状保留区

未被开采或耕种、山体保持完整的区域以及植被覆盖度高、植物长势良好的人工混交复层林与天然林区域,采取保留模式。

保留区应加强封禁保护,严禁改变山体形态、破坏山体轮廓的行为;植被以封山育林为主,禁止砍伐等不利于植物生长繁育的人为活动,禁止征收、占用公益林地;同时加强对病虫害的监测与防治。

3.3.2 开采区域

规划区村庄山体开采遗留区,现状为裸露山体。开采区域应通过一系列工程措施,稳固边坡,并对裸露坡面进行生态复绿,美化山体景观。

首先提升边坡稳定性。清理掉遗留的建筑、具有安全隐患的松动岩石等,并通过形态修整、支挡加固、截排水设计三步提升边坡稳固。

其次是山体复绿。项目采用人工栽植结合自然演替的修复模式,在视觉敏感度高的区域进行精细化修复,其他区域先以灌木栽植为主,依靠自然演替形成乔木植被群落。

3.3.3 植被稀疏区域

山体内分布有植被覆盖度低的残、疏林以及梯田退耕等形成的荒坡灌草植被。该区修复重点是提高植被覆盖度,具体的修复措施包括退耕还林、荒坡造林以及疏林补植。

对荒坡进行整地处理,选择适宜造林树种,合理搭配乔灌木,改造林分结构;坡度较大、交通不便的区域,可采用封禁处理,自然恢复植被。

严格退还农田侵占山林地,对耕地形成的阶梯式地形,采取整地措施,适当补植或改换优良树种并加强抚育管理,人工促成水土保持林地。

针对植被覆盖度低的疏林、残林,参考本土植被群落结构,以合理的树种密度与树种比例,补植造林,提高林分郁闭度、灌草盖度。

3.3.4 纯林区域

现状山林有大面积的人工纯林,林地长势良好,但植被结构简单,林下以地被和低矮草本植物为主,除林地边缘外,缺少灌木层。

纯林区可维持现状,轻度干扰,依靠自然演替功能发育为自然林。但在初期极难发生自然演替现象,因此前中期建议采取人工修复措施,采用开林窗、定期抚育,增种、补种多样树种等措施,改善纯林结构,恢复自然植被群落。

4.总结与展望

城市山体的保护与修复对策研究一直是城市生态空间保护与修复实践的研究重点。“公园城市”理念以生态筑底为基础的城市建设模式,为推进城市发展转型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以中德生态园的公园城市发展与建设规划为例,基于“公园城市”理念,从划定山体保护控制区、划分保护与修复区、以及分类保护与修复技术等层面探讨了城市山体保护与修复策略,以期待为城市山体的保护修复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生态园覆盖度山体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植被覆盖度变化遥感监测
基于NDVI的晋州市植被覆盖信息提取
当周生态园
辽宁省地表蒸散发及其受植被覆盖度影响研究
低覆盖度CO分子在Ni(110)面的吸附研究
济南市山体修复中的植物应用与技术——以济南市卧虎山山体公园为例
中德生态园的“活力”示范
阿尔乡沙漠生态园
西安航天城文化生态园揽月阁
山体别墅设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