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推动学校治理现代化的内核
——访上海纽约大学名誉校长、华东师范大学原校长俞立中教授

2021-05-06 13:47沈笑英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校长学校建设

□本刊记者 沈笑英

俞立中,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纽约大学名誉校长。现为亚洲协会全球教育中心咨询委员会共同主席,美国教育协会国际化与全球参与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上海市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俞教授在大学管理岗位工作24年,先后担任上海师范大学校长(2003—2005年)、华东师范大学校长(2006—2012年)和上海纽约大学首任校长(2012—2020年)。曾兼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上海地理学会理事长、上海市青少年科普促进会理事长等社会学术团体职务。俞教授在科学领域和高等教育领域有着广泛的国际合作,也曾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教席,先后获得美国蒙特克莱州立大学、法国人文高师、英国拉夫堡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的名誉博士,2013年获得法国政府颁发的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2019年获得美国纽约大学校长勋章。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环境磁学、环境过程、环境演变与可持续发展等,是中国“环境磁学”研究的开拓者,被评价为“跨出了环境磁学定量研究的重要一步”。俞教授还先后主持“环境磁学的应用基础研究”等国家级、省部级、国际合作项目28项,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项7项,在国内外主要学术刊物发表论著180多篇(部)。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社会参与教育治理常态化,建立健全社会参与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监管机制,到2035年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教育治理是当前我国教育管理领域研究与实践的新方向,推动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那么,一线的教育治理是什么?校长们应该怎么做?学校基层如何落实?学校治理现代化与文化建设有着怎样的联系……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访了被誉为教师教育研究的“国家队”、培养中学校长的“黄埔军校”——华东师范大学原校长俞立中教授。俞教授温文尔雅、十分亲切,我们的采访也直入主题。他从多年对三所不同类型学校的管理实践工作中,透析了相关学校治理的理念与规律,以引起我们深入思考,共同探索基础教育治理实践下学校文化建设的话题。

记者:俞教授好!很荣幸能采访到您。自2003年起,您曾先后担任了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纽约大学三所不同类型学校的校长。最近,您又担任了上海宋庆龄学校专家委员会主任,可以说您对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学校治理现代化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深刻的感悟,请您就自身实践,分享一些教育治理下如何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

俞立中:近年来,教育治理的概念逐渐进入教育管理领域,但有些学校的管理者对教育治理的界定还是比较模糊。有校长会问“什么是教育治理”。这需要追溯到“管理”与“治理”概念的辨析之上。最早,全球治理委员会(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在1992年发表的《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也译《天涯若比邻》(《Our Global Neighbourhood:The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中对治理的定义为,治理是或公或私的个人和机构经营管理相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我们华东师大的郑金洲教授曾提到,相比管理,治理是一种优化、良性、多元化、多角度的管理。管理多表现为命令和控制,而治理更多地是在多元行为主体之间形成密切、平等的网络关系,把有效的管理看作是主体之间的合作过程。管理多表现为自上而下,管理者出自自身主观意愿实施管控,而治理更多地强调发挥多主体的作用,鼓励参与者自主表达、协商对话,并进而达成共识,多表现为自下而上。因此,我认为传统意义上的教育管理通常是指“自上而下”的管理,而教育治理则强调“自下而上”,是从基层出发、上升而来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者很好地解读了教育管理与教育治理两个概念在内涵和过程上的区别,也能让我们很快地理解“教育治理”。

落实在学校治理现代化上,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我现在越来越体会到这句话讲得非常有道理,特别是对中小学而言,校长对学校和教育的理解及如何贯彻教育理念,是与学校发展直接相关的。我曾接触过不少中小学校长,如果校长有现代教育理念并能付诸实践,那么就是在一所普通的学校也可以做出非凡的业绩。治校理念来自于校长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也在于校长能不断听取师生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但有了好的治校理念,怎么才能贯彻落实呢?我认为,首先是校长自身的人格魅力。这里讲的人格魅力,是指校长的言行与教育思想、治校理念的一致性,并不是纸上谈兵。实际上,所谓的校长言行,很多是从细节上表现出来的。我在与上海宋庆龄学校封莉蓉校长的接触中就有这样的感受。她很注重教育的细节,比如对待学生要有平等的态度、平视的眼光,能耐心倾听学生的声音等。这些都是学校对教职工的要求,也是校长发自内心的行为准则,自然而然地显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但现实中,有些校领导可能不会关注这些细节,认为校长是做大事的,比如学校发展、教育改革等问题的思考和决策。当然,这些都是校长的重要工作,但校长平时的言行、面对学生的态度以及处理学校问题的方式,都决定了校长能否有效地将学校的教育理念贯彻到实践中。所以,我认为校长的人格魅力也是通过自身言行贯彻学校教育理念的能力。从学校治理现代化的视角看,师生员工的共识和行动是落实教育理念的基础,而文化建设,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等,则是内核。从某种意义上讲,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就是实施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的过程。因此,学校文化建设对学校的发展起着核心作用。这里的学校文化建设包括:一是精神文化建设,学校的校训、愿景、使命以及各类信息传播都是师生了解和体验学校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的途径;二是制度文化建设,它既是在实施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也体现了学校治理现代化的内核,对贯彻落实治校理念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三是环境文化建设,如文化氛围、活动组织、环境布局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校的教育理念,也揭示了学校治理现代化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如果我们脱离学校文化建设讲学校治理现代化,就会显得很空洞,所有的教育理念贯彻落实必须通过文化建设来实现,而不只是开会布置。

记者:学校文化建设非常重要。那您所指的学校文化是否也借鉴了学校的传统文化呢?

俞立中:每所学校都有其自身的传统文化。我们到一所新学校,必须了解这所学校的文化,也许这就是大家已经习惯了的文化氛围,也是很多人的思维方法和行为准则。作为校长,需要对学校传统文化进行思考、分析,明确哪些文化要素对学校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仍需要发扬光大的,因为这些都是学校的文化根基。但是,校长也需要思考哪些文化特征已不适合当下,在学校发展中起不到正面作用,那就需要在实践中逐步让师生理解,吐故纳新,提倡一些积极的、符合当今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元素。因此,校长到一所新学校任职,应该关注这个学校的传统文化是什么,哪些应该坚持,哪些需要改变。而且,学校文化建设不是一下子能实现的,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2003年春节后,我到任上海师范大学校长,用了相当长的时间做调研,而走访的第一站是宣传部,大家觉得好生奇怪。其实,我是觉得上师大的宣传工作做得很好,在推动学校文化建设中起到了作用,应该去“取经”。这也为我之后在学校治理中重视沟通埋下了伏笔。通过媒体宣传,让公众认识学校、了解学校的文化,这对推动整个学校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和作用。在调研中,听到了不少关于“漕河泾文化”的自嘲和批评,引起了我的关注。“漕河泾文化”是什么呢?即“小富即安”,满足现状,缺乏理想追求。上师大人并不认同这种文化,但这是学校在上海高等教育板块中的地位,尤其是在办学规模迅速扩张、办学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反映出来的一种无奈。而2003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开始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了,急需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质量。实际上,部属高校已经开始加快学校的内涵建设。因此,我们在思考学校定位、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时,努力在文化建设上做文章,树立远大目标,真正体现办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首先,我们从学生入手。当时上海师范大学生源中很多是一本分数线上下的学生,有些学生认为自己是高考的失败者,入校后还难以从阴影中走出来。我们首先让学生对学校有个正确的认识,要对学校有信心、对自己有信心。为了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我们听取了学生的提议,公开招聘了一些学生做学生校长助理,参与学校治理。学生校长助理的主要职责是:通过调研,从学生角度对学校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帮助学校搭建管理层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这期间,学生校长助理积极为学校治理出了不少主意。比如,有学生校长助理提及,学生对学校的信心和感情会影响到毕业后对学校的认同。为此,学校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学生工作,充实了入学教育的内涵,增强了毕业典礼的仪式感,设立了“师大之星”的表彰活动,开设了英语口语课,在BBS上开设“校长在线”等,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增强学生对自身与学校的信心。负责留学生工作的学生校长助理加大了与留学生的沟通,在校内设立外语角,为中外学生日常交流搭建了平台。这批学生校长助理毕业后也出了不少人才。最近,我看到有一位外语学院的校助,毕业后一直在中学任教,30多岁就评上了正高,相当优秀,真为他高兴。聘请学生校长助理,让学生参与学校治理,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拉近学校管理层与学生的关系等,这些都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者:除了聘请学生做校长助理,参与学校治理的文化建设外,您在三所不同类型学校的治理中还有不少与学生的社交媒体沟通的经历。比如,在上师大开设了BBS“校长在线”,在华东师大开通了“人人网”主页,后来又成为微博大V,在上纽大加入了每届学生的微信群等,都体现了您在学校治理现代化中关注学生、重视文化建设。能否请您具体谈谈如何用好社交平台与学生沟通,推进学校文化建设?

俞立中:我到上师大前后,学校的BBS一直很活跃。在去上师大之前,为了解学校相关情况,我便以游客身份登录,希望能从BBS上了解上师大。我发现BBS上每个板块里都有学生吐槽的帖子,跟帖也很多,一些学生对学校管理表示了不满,也提出了意见,但没有人回应。我意识到这样的网络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成长有消极作用。我的首届学生校长助理中有一位是学校BBS的“斑竹”(版主),我问她有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她回答说:看到了,但BBS是一个自由畅谈交流的平台,就是这个样的。我便问她,我可以在BBS上发帖吗?学生助理回答,当然可以,我们帮您设立一个“校长在线”。于是,上师大的BBS上就有了“校长在线”。我在“校长在线”开通的帖子上表示,希望同学们对学校有什么意见、建议或抱怨,请都发到“校长在线”上,我会一一解答和处理。而大家把帖子发在其他平台上,则收获不到这个效果。“校长在线”开通的第一天,就收到了几百个帖子,我都一一回复了。其中,大多只是问候一下,也有不少学生将信将疑,问问是否校长本尊。后来,为了加快回复的进程,我自己口述,请学生校长助理帮助打字回复。学生发帖的内容有一部分是对学校工作提出的建议,特别是与学生有关的问题;有些是针对学校相关政策或措施的意见;也有一部分帖子是学生碰到一些具体问题,心里不舒服吐槽一下。我仔细分析了一下,这些意见或建议,有的是学生误解或没有完全了解学校政策措施的内容,只要解释一下就可以了;有的是学校在管理中或者在实施中没有做好,一般情况下我都会提醒有关部门去关注和处理。当然,还有些问题不可能一下子解决,我也做了说明。一个月以后,学生在BBS上“吐槽”的帖子越来越少了。有些帖子语气比较激烈,但只要回复了,有解释或解决意见,学生还是很能理解的,也表达了谢意。我觉得,学校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管是否在理,回复就是表示了重视,要相信学生一般是通情达理的。如果对学生的质疑不发声,其实是在积怨,不明事理的旁观者只会觉得有隐情,越炒越热。这是我第一次通过社交媒体与学生直接沟通交流,不仅把它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也是学校治理的途径。后来,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我在不断追随青年学子的足迹,开通了微博,成为大V,使用微信,建立了学生群,通过这些社交媒体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

记者:听了您这段经历,我有一个疑问,相信也是很多教育管理者的疑问:您怎么会想到把与学生沟通作为切入点,建设学校文化,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

俞立中: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因为有学生,才会有学校。大学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摇篮,但首先是培养一个“大写”的人。今天,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大学本科教育更要关注人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能力、人生态度、价值取向都是他们今后成为社会发展中流砥柱的基础,也是他们成为专业人才的基础。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应该把学生放在核心的位置上,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研究型大学,在从事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时,也应该考虑学生培养,不能把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割离,而要以科学研究促进人才培养,这是研究型大学的有利之处。大学在服务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也是给了学生一个为社会服务的平台。归根结底,把学生培养放在什么位置上,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也是学校治理现代化的着眼点。

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看到学校的用心,才能真正使学生热爱母校,参与学校建设。我想讲一下上师大学生走“红地毯”的故事。其实,上师大每年都有很多学生参加国内外大赛,并获得奖项,怎么让学生感觉到他们参与这些活动对学校的价值,对个人成长的意义?由学生部门组织的一年一度“师大之星”颁奖仪式,表彰在各类大赛和活动中获奖或在各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同学,以充分肯定他们的成绩。然后,由学校知名教授陪同获奖学生一起走“红地毯”登台,学校领导向他们献花、颁奖,从而让学生更有获得感和成就感,也增强了广大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学校也关注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等的仪式感,重在让学生体会到大学学习生活的人生价值和社会意义,树立自信心和对学校的认同感。也许多年后,学生会忘记了学校的课程和考试内容,但他们对这些活动印象深刻,甚至终生难忘。这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

记者:以上您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分析学校治理中的文化建设,那么关于教师方面的学校文化建设,您又是如何理解的呢?

俞立中:教师是办学的主体,办学必须以教师为中心。因此,尊重教师,倾听教师的心声和诉求,发挥教师群体的作用,是建设学术共同体的基础。倾听是校长的重要工作,倾听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记得刚到上师大的几个月里,我走访了很多教授,到他们的办公室或实验室,了解每位教授的学术特长和困难诉求,倾听他们对学校建设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从2月份正式入职,到5月份第一次公开讲话,这几个月内,我都在调研、倾听,因为我想了解这所学校的文化,以及学校发展的阶段。每位教授的特色是什么?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需要学校怎么去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我意识到校长的倾听能力非常重要,我在倾听中了解了学校情况、师生情况。当年,上师大有近5万名学生,研究生比例也很大;每个学院的定位和发展差别很大,比如文科很强,理科优势不明显,工科相对比较弱。如果用大一统的目标、定位、举措来引导各学院、各学科的发展,肯定会出问题的。因此,我们在学校定位的基础上实行分类指导的原则,提出了核心办学层和拓展办学层的思考。所谓的核心办学层,是要争取名列前茅的学科(如中文、历史、计算数学、天体物理等)可以进入全国学科平台上甚至世界级平台上去进行比较,学校需要重点支持和投入。拓展办学层包括哪些呢?主要是合作办学的部分,其发展目标、支持和投入方式不同。

在听取广大教师意见的基础上,我们逐步形成了上师大发展目标的共识,即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地方重点高校,师范教育为主要特色之一。依据是,尽管上师大是师范类高校,但实际上师范生只占到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而分类指导给教师们搭建了可能性的学术平台,去争取重点学科、研究基地,让每位想有作为的教师都有发展空间和平台。学校的投入形式可以不一样,有些是资金投入,有些是政策投入,有些则是人力资源支持。我们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了分类指导。为教师发展提供机会和平台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更是学校治理现代化的要义。

记者:您在上师大进行了三年的治理工作,之后便调到华东师范大学任校长,开展推动了华东师范大学进入985高校行列的工作。6年后,又被任命为上海纽约大学的首任校长,进行新型的中外合作办学的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您认为在学校文化建设上,您又有什么样的提炼呢?

俞立中:学校文化建设,“沟通”非常重要。在一定意义上,“沟通”是学校治理现代化之道。2006年,我回华东师范大学任校长,尽管发展压力很大,需要抓住有利时机,没有多少时间能让我静心调研,但我还是积极与各方沟通,努力听取师生的意见和建议。我意识到,当时学校进入“985”重点高校建设的迫切性,不仅是争取建设经费的投入,也是激发师大人心气的关键所在。当然,在各方的努力下,学校在当年进入了“985”重点高校的行列。然而,如何建设一所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亟须全校上下有共识的战略思考和举措。我们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也分析了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在上上下下的反复沟通中形成了三个“I”的战略路径:“Innovate”,坚持以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提升为中心;“Internationalization”,推进学校国际化进程;“Interdisciplinary”,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之后,我们在与国外大学校长交流时,每每提到三个“I”的发展理念,很容易产生共鸣。在多年的实践中,三个“I”也成了院长、教授们的共同话题和行动指南,毕竟这些理念是在大家的沟通交流中逐渐生成的。

上海纽约大学是我国第一所中美合作举办的国际化研究型大学,在这里多元文化和不同教育观念必然会有冲突和碰撞,因此沟通交流更为重要。从华东师大和纽约大学就合作办学事宜的谈判起,就存在一个磨合问题。既要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又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特别是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要求,首先需要中美双方的高度共识。我们在教育理念上有共同点,但在招生方式、评价标准、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构成、学生服务等方面的差别还是很大的,需要谈判者耐心听取对方意见,反复思考利弊得失。幸运的是,在治校过程中,我们形成了三个“C”的理念:一是Communication,中美双方要充分沟通,大家能坦诚地交流信息和想法,这是合作的基础;二是Compromise,双方都要在坚持法律要求和教育原则的基础上学会让步;三是Cooperation,相互补台和合作。短短八年的时间,上海纽约大学的办学模式和培养质量已经得到学生、家长、社会的高度认同,应该说三个“C”的治理原则是学校在借鉴和改革中平稳和谐发展的基础。

这些年来,大家都在谈论教育现代化,必然会涉及学校治理现代化。我认为,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文化建设是学校治理现代化的内核。学校文化建设是实现学校目标定位的过程,是全校上下共同努力贯彻落实学校教育理念的过程。要使师生员工达成共识,付诸行动,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这个工作过程就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校长要善于倾听大家的意见和建议,集中众人的智慧,形成发展思路;要善于沟通交流,包括党政之间的沟通、班子成员的沟通、与师生的沟通、与社会各方面的沟通,让学校的发展思路成为大家的共识,并化为行动。这似乎应该也是现代教育的治理之道。

猜你喜欢
校长学校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学校推介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给力“九个一”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