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彬彬
(周口市妇幼保健院儿科,河南 周口 466000)
1型糖尿病(type l diabetes mellitus,T1DM)是指因人体的内源性胰岛素失调导致的高血糖状态,并伴随脂肪代谢异常、蛋白质异常等症状的一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其高发群体为儿童、青少年[1]。有研究[2]发现,超过50%的T1DM患儿在15岁以前确诊,临床表现以日渐消瘦、多饮、多尿及多食为主。常规治疗以胰岛素治疗为主,长期使用胰岛素可引发多种并发症,导致临床效果欠佳。近年来,为提高T1DM的临床疗效,国内外学者[3-4]提出中西医结合治疗,即胰岛素联合中药汤剂治疗,二者相辅相成,利于有效控制患儿血糖,利于其身心健康。本研究探讨胰岛素联合中药汤剂治疗120例T1DM患儿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1 对象 选取2016年3月—2020年3月间周口市妇幼保健院诊治的120例T1DM患儿,以双盲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纳入标准:①年龄6~12(5.31±1.78)岁。②均经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glucose, FPG)检查、血清C肽检查、胰岛素测定等临床诊断确诊为T1DM,临床表现以日渐消瘦、急腹症症状、酸中毒等为主,均符合1999年WHO T1DM诊断标准[4]。③经中医辨证均为同一证型。④无糖尿病家族史。⑤无感染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排除标准:①病情严重者,临床表现以酮症酸中毒、视力模糊等严重症状的患儿。②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患儿。③依从性差的患儿。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儿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男24例,女36例;年龄6~12(9.43±2.18)岁;病程1~9(5.21±1.23)a;入院时体质量指数(18.15±2.18)kg·m-2。观察组男25例,女35例;年龄6~12(9.46±2.19)岁;病程1~10(5.62±1.24) a;入院时体质量指数(18.23±2.26)kg·m-2。2组患儿性别(χ2=0.04,P=0.853),年龄(t=0.08,P=0.940)、病程(t=1.82,P=0.071)及体质量指数(t=0.20,P=0.84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统计患儿体质量、血糖水平,并结合其数据合理使用胰岛素。疾病初期注射0.5~1.0 U·kg-1.d-1短效胰岛素(江苏万邦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890001,规格:10 mL:400单位),于早、中、晚餐前分别经皮下注射,总量多介于每公斤体质量0.5~1.0单位。根据患儿实际状况制定如下三种治疗方案:①三餐前注射剂量相等。②早餐前注射剂量较大,中、晚餐前注射剂量相等。③早餐前注射剂量多于晚餐前,晚餐前注射剂量多于午餐前,情况严重者可在睡前增加1次小剂量胰岛素。患儿病情稳定后更改为短、中效胰岛素(通化东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20091,规格:3.0 mL:300 单位)治疗,具体如下:①短、中效混合比例为1∶2或1∶3,每日2次,早、晚餐前各注射1次,剂量分别为2/3量、1/3量。②每日3次,早餐前注射混合胰岛素、晚餐前注射短效胰岛素、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③每日4次,早、中、晚餐前分别注射短效胰岛素,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治疗期间多次测量患儿血糖水平,依据其实际血糖值适当调整胰岛素使用剂量,2组患儿持续治疗2个月。观察组在胰岛素治疗基础上服用中药汤剂,药方由黄芪15 g、生地黄12 g、桑白皮12 g、山药12 g、丹参12 g、玄参12 g、葛根12 g、熟黄精12 g、人参10 g、黄连10 g和山萸肉10 g组成,每剂中药加入400 mL水煎煮,煎制3副,早、中、晚各服1副,持续服用2个月。
1.2.2 观察指标 ①比较2组治疗后临床效果与体质量指数。显效:临床症状均已改善,血糖指标已恢复至正常水平;有效:临床症状有所好转,血糖水平明显降低;无效:临床症状无显著改善,甚至加重,其血糖水平未降,反而升高[5]。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统计患儿治疗后体质量指数<18.5 kg·m-2为过轻,18.5~22.9 kg·m-2为正常。②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糖水平变化。分别于治疗前后监测患儿血糖指标,包括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glacose, FPG)、餐后2 h血糖(2 h postprandial glucose,2 hPG)、甘油三酯(glycerin trilaurate,TG)和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Ic)[6]。③比较2组患儿预后情况。对患儿治疗前后生活质量予以有效评估,并统计其低血糖发生率。生活质量评定标准:患儿自评填写中文版儿童生活质量测定量表(pediat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PedsQL)[7],该量表共23个条目,4个维度(躯体功能、情感功能、社交功能和学校功能),躯体功能维度含8个条目,其余各维度各含5个条目,采用5级评定法,是否存在躯体功能、情感功能、社交功能和学校功能方面的问题。一直都有为0分,经常有为25分,偶尔有为50分,几乎没有为75分,从来没有为100分,得分越高,提示患儿生活质量越佳。
2.1 2组患儿治疗后疗效、体质量指数比较 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体质量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儿治疗后疗效、体质量指数比较
2.2 2组患儿治疗前后血糖水平变化比较 2组患儿治疗前相关血糖指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治疗后的FPG、2 hPG、TG、HbAIc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的FPG、2 h PG、TG、HbAIc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儿治疗前后血糖水平变化比较
2.3 2组患儿预后情况比较 2组患儿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治疗后躯体功能、情感功能、社交功能、学校功能及生活质量总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儿预后情况比较(n=60,x±s)
T1DM是儿童群体最为多发的疾病之一,早期若未控制血糖,可诱发肾病、心血管疾病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增加死亡风险[8]。T1DM患儿体内胰岛素十分缺乏,若血糖控制不佳可造成其胰岛功能逐渐衰退、衰竭,严重影响体内的肝糖原正常输出。现阶段,临床上以注射胰岛素治疗,效果显著。小儿 T1DM与成人 T1DM相比,有极大区别,患儿临床疗效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如年龄小、身体发育尚未成熟、机体免疫力低等,加上小儿生长发育较快,长期予以胰岛素治疗,其性激素与胰岛素产生对抗,导致临床疗效欠佳,以上均为小儿 T1DM临床治疗增加了难度[9-10]。
目前,中医学里仍未明确记载糖尿病,但将其归属于“消渴症”范畴,主要由禀赋不足、疲劳内倦、饮食不节、情志不遂等因素诱发,常见病机为燥热伤津、肺胃热盛,可予以三消论治[11]。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疗效、血糖控制效果及预后情况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在胰岛素治疗基础上指导患儿服用中药汤剂,汤剂中的生地黄、桑白皮、人参、玄参及黄连均对胰岛素抵抗有着显著的改善效果,其中熟黄精、山药、山萸肉均有滋肾润肺、补脾益气之效,利于体内肝糖原合成;葛根、丹参有解肌退热、生津止渴、活血祛瘀之效,可促进体内微循环,对降糖、降脂及胰岛素抵抗均有效;黄芪有补气固表、利水消肿之效,其降低胰岛素抵抗、促进胰岛细胞分泌的效果显著[12]。李倩等[12]研究表明,胰岛素联合中药汤剂治疗小儿T1DM可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减轻患儿的临床症状。李桔等[13]研究表明,胰岛素联用中药汤剂治疗小儿T1DM血糖控制效果优于单用胰岛素的效果,其疗效更为安全可靠,与本研究达成共识。林清芳[14]研究表明,中西结合治疗T1DM患儿,既可有效控制患儿血糖水平,又可增强临床疗效,但临床医师需严格把关中药用量,注意过量药材或少量药材对患儿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以确保治疗安全性。
综上所述,胰岛素联合中药汤剂治疗对T1DM患儿的血糖控制效果明显,利于改善患儿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