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刁喜美,张 超
(济南市章丘区人民医院肾内科 山东 济南 250200)
临床中, 维持性血液透析(m a i n t e n a n c e hemodialysis,MHD)是治疗终末期肾病最有效的疗法,但长期的血液透析液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其他方面的影响,比如所呈现出的微炎症状态等,可导致并发症的出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2]。因此,减少患者体内的炎症反应为当前研究重点[3]。本次研究将对以中心静脉导管和动静脉内瘘作为初始血管通路对于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现报告如下。
80 例患者,均于2018 年5 月—2020 年5 月我院收治,根据进入透析时血管通路不同,分为中心静脉导管组及自体动静脉内瘘组。导管组患者40 例,男性21 例,女性19 例,患者年龄32 ~70 岁,平均年龄(50.11±8.25)岁,病程在(4.26±1.31)年;内瘘组40 例,男性23 例,女性17 例,患者年龄33 ~75 岁,平均年龄(49.51±10.11)岁,病程在(4.12±1.35)年。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在纳入研究时年龄≥18 周岁;(2)无骨髓造血功能异常;(3)2 周内无急性感染史,抽血前1 周无发热病史(发热:体温≥37.5℃);(4)本次研究的方案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并经过患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患者在1 个月内有手术、创伤史;(2)1 个月内有活动性风湿性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病史;(3)1 个月内有新发肿瘤或肿瘤复发证据;(4)1 个月内有出血或输血史;(5)白细胞计数>10×109/L。
患者分为导管组合内瘘组。导管组患者进行中心静脉导管,所使用的导管为美敦力导管,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插管。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为头静脉与桡动脉端侧吻合。血液透析的患者采用费森尤斯和贝朗、日机装透析机、三醋酸纤维素膜或者聚砜膜中空纤维透析器进行透析,透析液为碳酸氢盐,反渗水为透析用水,透析液流量设定为500 mL/min,血流量200 ~300 mL/min,每周透析2 ~3 次,每次4 小时,透析时抗凝使用普通肝素或者低分子肝素抗凝。
(1)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血钙、血磷及炎症标志物(超敏C 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C-reactive protein,Hs-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变化。
(2)对治疗前后患者的贫血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包括血浆白蛋白(albumin,Alb)、血浆前白蛋白(prealbumin,PA)、血红蛋白(Hemoglobin,Hb)。
将本实验测验数据有效录入SPSS 21.0 中,计量资料采用(±s)的形式描述,施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和百分比描述,经χ2值检验进行统计分析。检验值为P<0.05 表示统计学差异显著。
在研究开始前,两组患者的Hs-CRP 与IL-6 的指标无显著差异性(P>0.05)。在经过透析治疗后,两组均有下降,且内瘘组相较导管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两组血钙、血磷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钙、血磷及炎症标志物变化对比( ± s,n=40)
表1 两组患者血钙、血磷及炎症标志物变化对比( ± s,n=40)
注:t1、P1 两组治疗前,t2、P2 两组治疗后。
组别 时间 血钙(mmol/L)血磷(mmol/L)Hs-CRP(mg/L)IL-6(ng/L)导管组 治疗前 2.06±0.63 2.15±0.77 12.94±0.32 128.33±17.74治疗后 2.14±0.75 2.03±0.63 11.16±0.33 122.50±11.33内瘘组 治疗前 2.09±0.68 2.14±0.64 12.93±0.51 128.64±15.46治疗后 2.05±0.77 1.98±0.82 10.69±0.13 112.39±15.37 t1 - 0.205 0.063 0.105 0.083 P1 - 0.838 0.950 0.917 0.934 t2 - 0.530 0.306 8.381 3.349 P2 - 0.598 0.761 0.000 0.001
患者在治疗前,两组的贫血程度、营养状态和应用EPO 剂量水平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ALB、PA、Hb 均有升高,EPO 均有降低,且内瘘组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贫血相关指标的评分( ± s,n=40)
表2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贫血相关指标的评分( ± s,n=40)
注:t1、P1 两组治疗前,t2、P2 两组治疗后。
组别 时间 ALB(g/L) PA(g/L) Hb(g/L) EPO(1000U/W)导管组 治疗前 33.59±7.72 0.22±0.05 93.35±8.92 10.53±0.86治疗后 36.78±6.71 0.27±0.08 97.58±9.15 9.43±0.22内瘘组 治疗前 33.57±7.16 0.23±0.12 94.65±9.12 10.74±0.45治疗后 42.03±10.81 0.34±0.10 103.21±9.46 8.42±0.32 t1 - 0.012 0.487 0.645 1.368 P1 - 0.990 0.628 0.521 0.175 t2 - 2.610 3.457 2.705 16.449 P2 - 0.011 0.001 0.008 0.000
机体在各种微生物、化学物质等因素的刺激下可产生以CRP、IL-6 等促炎因子释放为中心的一种低水平、持续性的慢性炎性反应,促炎因子表达水平越高,表明其炎性反应越严重,对机体损伤越大[4-5]。
血管通路的建立是进行血液透析的前提,选择合适的血管通路对血液透析患者是至关重要的,建立良好的血管通路是患者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及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减少患者体内炎症因子的关键。
在本次的研究中,通过对以中心静脉导管和自动静脉内瘘为血液通路治疗的对比数据分析中,可以发现,在研究开始前,两组患者的Hs-CRP 与IL-6 的指标无差异性(P>0.05)。在经过透析治疗后,两组均有下降,且内瘘组相较导管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患者在治疗前,两组的贫血程度、营养状态和应用 EPO 剂量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ALB、PA、Hb 均有升高,EPO 均有降低,且内瘘组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了自动静脉内瘘的血管通路更为安全,在治疗的过程中能够保证患者的稳定血流量,同时最大程度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对于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疗,采用以中心静脉导管和自动静脉内瘘的治疗结果无差异性,自体动静脉内瘘作为血管通路的患者炎症指标明显低于导管作为血管通路的患者,自动静脉内瘘的治疗能够减少EPO的用量,改善患者的贫血状况,具有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