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访华:新文化运动中现代化争论的折射

2021-05-05 05:07:32石棋
今古文创 2021年7期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现代化

【摘要】 泰戈尔访华作为新文化运动中标志性事件,折射出新文化运动中关于现代化争论问题的实质。本文通过对泰戈尔访华背景、发展始末的梳理,对泰戈尔及其思想在华遇冷原因进行分析,为解读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现代化道路发展提供有益思考和反思。

【关键词】 泰戈尔访华;现代化;新文化运动;科玄之争

【中图分类号】K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7-0055-02

在中国二十世纪初内外交困历史背景下新文化运动作为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近现代思想发展产生重要的启发解放作用,其中关于各种“主义”“派别”的争论,究其本质都是在关于近现代中国现代化发展问题上的争论。泰戈尔访华及其引发的一系列争论折射新文化运动中的现代化之思,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提供有益启发。

一、新文化运动背景下的泰戈尔访华

(一)新文化运动后期的“科玄之争”

新文化运动自五四运动开始后,通过中国一众左派知识分子在以报纸杂志为主要输出媒介的支持下,与右派知识分子就中国革命及革命道路问题发生几次大论战。这些论战的争论主题虽有变化,但是究其本质都是围绕着“近代中国要往何处去”这个时代课题开展的。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展的一次关于“科学”和“玄学”的论战就是这样一场性质的论战,“在这次论战中,潜藏着的一个重大问题是:究竟是东方固有的文明还是西方文明才能救中国?”[1]

1923 年,就科学能否解决人生观问题,以及用科学还是形而上学来指导人生和社会的问题,中国知识界展开了“科学”和“玄学”的论战,一派是以张君劢、梁启超为代表的玄学派,一派是以陈独秀和胡适为代表的科学派。这场涉及文化界的“科玄之争”发端自2月24日张君劢一场名为《人生观》的演讲,其在演讲中表达了人生观问题的解决是科学无能为力的观点。清华大学教授丁文江随后立即撰文《玄学与科学——评张君劢的“人生观”》,将张的人生哲学斥为“玄学”,坚持认为:人生观问题不能和科学分离,人生观问题始终在科学的范围之中。文章见刊后,张又发表《再论人生观与科学并答丁在君》一文,回以反击。随二人关于科学与玄学的争论愈加激烈,整个文化界快速加入此次论战,同年五月,梁发表《关于玄学科学论战之“战时国际公法”——暂时局外中立人梁启超宣言》等文章,坚持以玄学派观点,将论战推向高潮。最终,此次科玄之争以《人生观之论战》《科学与人生观》两本论战文章合集的出版为结束标志,自此科学派观点于文化界占据主流地位。

(二)“科玄之争”延伸下的泰戈尔访华

首先,泰戈尔其思想观点集中体现于文明观思想,即西方文明在资本主义后重视物质,形成了科技主义以及帝国主义;东方文明具有悠久的历史,具有重视精神的传统,是关注人的平和与爱的精神文明,并提出东方文明联合、保留民族传统的现代化观点。因其思辨性以及反思“物质”的观点,使其在一战后反思科技与人性关系的欧洲获得众多拥趸,但在工业化发展缓慢、社会矛盾激烈的中国其观点缺乏认同基础。

其次,泰戈尔受梁启超邀请来华,来华演讲的全程接待事宜则是由讲学社负责。梁及讲学社作为发展道路上的保守一派,在“科玄论战”中表现为玄学派。此次受邀背景使陈独秀在得知泰戈尔来华消息后立即警觉,随即发表批评性文章,直指泰戈尔为保守观点背书,在泰戈尔尚未来华之际,左派主导的舆论已将其视为批评对象,泰戈尔已然被“科玄之争”波及。

再次,此次泰戈尔的访华交流之旅在中国知识分子和先进青年的政治期待中登场,但随着时间和演讲的推移,主流知识分子以及各大报纸杂志开始对泰戈尔宣讲内容产生质疑,最终于质疑声中黯然离华。“4月18日出版的《中国青年》刊发了‘太戈尔专号’,成为名副其实的‘泰戈尔批评号’,集中刊载了陈独秀(署名‘实庵’)、沈泽民(署名‘泽民’)、瞿秋白(署名‘秋白”)和董亦湘(署名‘亦湘’)四人从多方面批驳泰戈尔的文章,将泰戈尔定性为反科学、反现代化的落伍者和顽固派。” [2]

二、泰戈尔及其思想在华遇冷原因分析

(一)新文化运动后期的时代背景是缺乏思想基础的直接原因

中国社会自1919年五四运动后在文化界和青年学生间开展的新文化运动已将坚持革命和行动,追求解放和富强的左派思想观点发展为社会上的主流声音,面对中国当时严峻的内外形势,社会各界急切地表达了关于国家富强、追求现代化的强烈诉求。中国社会已经在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在追求现代化道路上完成了向革命和行动观点的转变任务,在思想认知上“当时全中国的任务是鼓励和动员全国人民积极参加即将到来的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高潮。”[3]泰戈尔来华宣传其警惕西式现代化道路、反思工业和技术、重新重视本国传统文化、发扬东方“平和”之美的观点和当时中国民众诉求、社会思想主流缺乏契合点,即在中国不具有传播、接受的思想基础。

(二)基本国情差异是缺乏社会基础的根本原因

一方面,中、印两个国家的国家性质的不同,决定了社会基本问题的不同,决定了泰戈尔的观点思想在中国缺乏社会基础层面的支持。不同的国家性质决定了两个国家在发起抗争时所面对的基本问题并不相同,泰戈尔的身份在表达观点时对中国的知识分子必然是缺乏说服力和社会基础的。另一方面,中、印两个国家在世界局势中外部环境不同、作用不同。新文化运动前后中国已成为各国列强势力的主要角力场,各国列强因利益划分不断介入国内局势,导致国内局势呈现复杂交织的特点,印度作为英属殖民地,内部社会环境与外部国际环境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不容否认,中国当时的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必然是一方面通过政治革命,摧毁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另一方面则在物质上取得丰富和繁荣,以保障国家、民族真正的进步。”[4]不同的革命背景、社会基本情况使泰戈尔在发表关于涉及民族未来、国家前途的建议时与中国革命诉求缺乏契合点,与中国社会发展追求缺乏同步性。

三、从泰戈尔访华事件中获得关于现代化的反思与启发

此次的争论围绕着泰戈尔东西文明观或再加上来华前夕“科玄之争”的波及,这些争论都涉及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核心主题,即中国作为一个落后的东方农业大国,在受到作为“他者”的西方工业文明依托战争侵略的形式强势进入时,面对西方话语既定的现代化道路中国何去何从的问题。

(一)从泰戈尔访华事件中获得关于现代化的反思

一是在探索社会前进道路上必须坚持积极有为,实事求是的精神,并此基础上认真分析自身国家基本国情,勇于实践。这种精神正是当时新文化运动多年形成的积极革命和实践的社会导向,中国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国情,只有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才能找到最适合发展的道路,面对不同的声音观点,坚持适合自身历史特点的道路,敢于坚持观点并付诸实践,在历史主题面前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牢牢把握住正确方向。

二是考察社会发展时,发展道路的正义性是一项重要衡量标准。在西方工业文明强势侵入东方农业文明时,因其先进生产力而展现出来的历史先进性,掩盖了其意识形态层面上的非正义性,即对落后国家而言所谓的现代化发展过程实则是被纳入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资本化过程。意识形态层面上的非正义性决定其所谓“现代化”的非正义性,这要求对这种“理所当然”的“现代化”进行反思。

(二)从泰戈尔访华事件中提取关于现代化的启示

首先,要明确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发端是在西方资本主义侵略下为生存自保被动选择融入西方主导的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之中的重要前提。因为只有从近代史角度明确近代中国“现代化”选择以及深层动因,才能保证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关于艰难选择发展道路并最终完成国家独立任务的问题有清晰的认知,并对当前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发展也会有深度符合历史定位的认识,对当前世界各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发展、反馈更加清醒的认知。

其次,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深化有关文化认同和现代化道路间关系研究。而关于文化认同和现代化道路关系问题的研究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显出尤為重要的意义。高度的文化认同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且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有助于团结社会一切建设现代化力量;有助于完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模式对以西方现代化道路发展模式为主导的世界发展体系的突破,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任务提供发展模式话语权上的重要助力。

四、结语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和迈向现代化发展目标的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要善于从我国近现代历史中汲取关于现代化争论的思辨养分,突破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的话语权;展现我国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正义性;找准我国在现代化发展的历史定位。

参考文献:

[1]彭姗姗.封闭的开放:泰戈尔1924年访华的遭遇[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5(04):126-137+161.

[2]巢巍.简析1924年泰戈尔访华前后中国学者的批评[J].史学集刊,2016,(02):118-127.

[3]魏丽明.“挟洋自重”和“借光自照”—— 1999年英文版《泰戈尔在中国的讲演》的启示[J].南亚研究,2009,(04):127-141.

[4]卢秉利.略论泰戈尔访华前后的东西文化论战[J].武陵学刊,1995,(05):32-35.

作者简介:

石棋,女,汉族,新疆昌吉人,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新文化运动现代化
楚怡学校与湖南新文化运动
新文科建设: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新文化运动”
边疆治理现代化
立足教材知识,提升历史素养——近年高考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考点例说
SOLO理论指导下的听评课——以《新文化运动》观课为例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 04:00:35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探讨——基于“新青年”和《新青年》的角度观察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上海金属(2014年4期)2014-12-15 10:40:43
中国新现代化论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裸体模特之争与文化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