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驰文 中共宝鸡市委党校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首次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工业遗产大都地处城市的高价值中心地带,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就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课题。
对于城市更新的理解是在实践的发展中不断深化的。从九十年代有机更新的概念到本世纪初城市再生、城市复兴概念,再到今天结合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要求,从工业发展阶段对城市发展的实际影响出发,以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为切入点,引领带动城市更新改造,推进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带动城市振兴。
工业遗产是国家工业发展进程的见证,刻录了工业发展中,经济社会基础等各方面的历史价值,有着独特文化精神。工业遗产保护中的“以用促保”模式是当前国内较主流的模式。比较典型的有北京的798艺术中心,武汉的平和打包工厂,成都的东郊记忆等,都搭乘上了文化这一列快车,为自己找寻了新的出路。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晚出现的文化遗产,工业遗产是四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工业遗存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背景的变化,人们对其认知观念也产生了调整,这是工业遗存的遗产化过程。正如英国文化历史学者罗伯特·休伊森曾说,“一百根工厂烟囱是繁荣时的污染,十根冷却的烟囱却是丑陋的眼中钉。最后一根工厂烟囱受到了拆毁的威胁,却成为过去工业时代骄傲的象征。”这一过程,不仅仅是工业遗产概念认知的不断深化和丰富,保护和再利用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且不断发展。由工业生产和工业文化遗留下来的工业遗产与农业社会的文化遗存一样,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人类智慧高度凝结的物质表现。工业遗产反映着工业时代普通人的人生价值,记录着劳动群众的人生轨迹,是工业城市历史发展的“阅读器”。
宝鸡工业的发展始自1937年抗战工业内迁。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五”时期迎来了第一次大发展。基于宝鸡重要的战略方位和已经形成的工业基础,宝鸡成为国家工业化计划的重点城市予以倾斜。三线建设时期,宝鸡迎来了第二次工业大发展,国家投资建设了27户大中型企业,宝鸡工业在机械、电子等方面的优势逐渐形成。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90 年代以来,宝鸡工业发展进一步加速,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企业无论从规模还是数量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形成了涵盖35个工业门类、224个工业行业的产业布局,宝鸡钛产业规模居全国之首、全球第二,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曾称赞:“宝钛不错,我知道!”。在宝鸡城市80多年的工业化进程中,留下了大量的工业旧址、工厂设施,机械设备等宝贵工业遗产,这些工业遗产是宝鸡这座城市的特殊语言和历史记忆。
通过对标宝鸡工业发展史,宝鸡已经完成了对1980年前建成,具有重要或较高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厂房、车间、矿区等生产和储运设施,以及其他与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进行全面梳理和摸底调查,同时也完成了对博物馆、纪念馆及企业展馆等常设机构的工业博物馆调查。初步形成了基于102户备选企业摸底调查数据基础上的、全市部分工业遗产普查资料整理。2017年,被称为“中国抗战工业奇迹”的宝鸡申新纱厂窑洞车间旧址(长乐塬)入选国家第一批工业遗产名单。2019年12月,陕西省宝鸡市凤县红光沟航天六院旧址入选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2020年,宝鸡市文化和旅游局率先在陕西省开展了市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工业遗产旅游基地)的创建工作。经文物部门认定的工业遗产达10个,其中陕西西凤酒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确定为宝鸡市首批工业旅游示范基地,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公园和凤县灵官峡宝成铁路遗址确定为宝鸡市工业遗产旅游基地。
70年来工业化的快速演进,中国已经进入到工业化后期,开始向后工业时代迈进。随着工业化后期的到来,传统的一些工业产业正在被新兴的高科技产业、服务业、文化产业等所代替,工业遗产由此出现。
2018年宝鸡市地区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占比图
2018年宝鸡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为7.21%;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为63.3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为29.48%。根据经济学家钱纳里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阶段关系的理论和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研究表明,2019年宝鸡市城镇化率达到54.26%,已经进入向工业化后期过渡时期。近年来,随着宝鸡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工业遗产的大规模出现和大规模被破坏使得工业遗产保护,越来越成为一个现实又急迫的问题。
宝鸡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逐渐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的同时,在工业遗产保护实践中,由于工业遗产的保护工作是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众多因素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处于起步阶段的工业遗产保护方式和保护进度还不能满足工业遗产的保护需求,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全国工业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氛围逐渐形成,宝鸡在工业遗产保护方面也进行了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功能及生态环境相适应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探索,通过增强公众对工业遗产的认识,注重工业遗产保护的"地方感",宝鸡的工业遗产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践中对工业遗产保护的认识仍仅限于遗产化认知,缺乏从工业遗产群的角度对宝鸡工业遗产的核心内涵的深入理解,对工业遗产中劳动历史、生产方式、文献资料、技术流程等非物质遗产的保护挖掘不够,在缺乏保护的状态下损毁破坏较重。
目前,由于在国家层面没有专门针对工业遗产的立法,各个地区工业遗产保护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政府的重视程度和保护力度。2020年6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文物局、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印发了《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方案》,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开展资源认定管理、推进重点保护展示、完善工业博物馆体系、繁荣新业态新模式、拓展文化生活新空间、塑造城市文明新形象等6项任务,宝鸡在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虽有突破,尚没有形成相对完整独立的工业遗产保护研究,也缺乏完善的工业遗产档案记录,工业遗产数据库的建设、向社会公布的工业遗产清单等大量前期基础性数据不充分。尤其是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相关行政审批流程和规范标准、工业遗产国有资产确权和合法流通交易体制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
工业博物馆是工业遗产保护的一种基本手段。《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方案》的通知,将建立工业博物馆作为主要任务之一,这成为工业博物馆有序发展的政策基础。宝鸡的工业博物馆即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抗战工业遗产,现已全面开展工业历史遗存征集工作,还没有完成全部建设工作。虽然已有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工业企业本身应该是最直接、最有条件设立工业博物馆的主体之一,但是按照现行法规规定,仍然存在非国有性质的工业博物馆设立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工业博物馆的藏品法律地位不清晰等需要解决的难点。由于工业发展阶段限制,西北地区的工业化转型时间较短,对待工业遗产的研究有限,工业博物馆建设中史实、原理、结构等存在研究限定,影响工业博物馆开发教育、科普、文创娱乐产品的能力和效果。此外,对社会资源投入利用的多元化程度不够、工业博物馆,特别是企业博物馆开放程度不够、社会公众参与程度不高等也是影响工业遗产活化程度的重要因素。实践中还存在因为工业遗产管理涉及工业和信息化部门、文化和旅游部门、国资委、文物局等多个部门,管理上真空缺位的情况,不利于遗产的长期、有效保护。
宝鸡工业遗产不仅仅是文化遗产,也是宝鸡城市的历史记忆,呈现着宝鸡城市时代演进过程中独特的鲜明个性,构成宝鸡文化遗产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推动宝鸡工业遗产保护的过程中,从保护战略制定、保护原则明确和加大政府作为入手,让工业遗产成为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的载体,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近年来,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心城市,将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作为调整产业升级方式、提升城市文化品味的重要战略手段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也取得了适于地方特色的有益经验。学习借鉴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优秀实践案例和经验和做法,用先进的理念和方法,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创新现有的工业遗产利用模式;鼓励民众参与、多方合作营造各类市场主体以多种形式参与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开展工业遗产价值阐释展示,推进重点保护展示,探讨多种形式的保护性利用途径。
工业遗产保护起源于英国,是人类后工业化阶段的必然认知。工业遗产概念涉及的领域十分宽泛并且随着认识的加深在继续扩大。全国各地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状况告诉我们,长期以来,工业化发展阶段影响着人们对于工业遗产保护的认识,目前倾向于保护历史悠久的文化遗存而忽视工业遗产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或者说,今天人们还没有学会欣赏工业遗产。由于工业社会相对于农业社会的快速演化,可以说人们是在猝不及防中迎来工业遗产保护问题,在思想、审美、政策上并未做好应对准备,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工业遗产的重要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同时,也由于工业技术的迭代和升级速度远远超过农业社会的技术变革,工业遗产相对于农业社会的文化遗存更为脆弱,再加上工业生产对成本的要求,工业遗产大都外表朴素平凡,不像古代遗产精雕细刻,所以工业遗产不被重视。
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发挥主导作用,联合相关部门加强宣传,以多种形式讲好“中国工业故事”。科学编制规划,加强系统性的保护,统筹解决好“留哪些?怎么留?留下来怎么用?”的问题,结合宝鸡实际,因地制宜,科学设计工业遗产管理体系框架,形成统一高效的管理体系,从顶层设计上避免因多部门管理而导致权责不清的状况;加大工业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主体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吸引民间资本积极参与项目开发建设,出台相应的奖励和优惠政策,为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资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