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一名北美金矿工人在挖掘冻土时发现了一匹狼的遗骸。通过放射性碳测年、DNA取样等研究手段证实,这匹狼的死亡时间是5.7万年前,死亡时它只有7周大。科学家曾以为,北美古狼主要吃野牛和麝牛,但X光成像显示,这匹狼主要以水生生物为食。科学家推测,这匹狼是在洞穴坍塌时被压死的,遗骸之所以保存得如此完好,是因为洞穴寒冷、干燥且密闭。
壁虎在遇到危险时可以断尾逃生。现在,科学家惊讶地发现,幼年美洲短吻鳄的尾巴断掉后也可以重新长出。
科学家发现,幼年美洲短吻鳄的尾巴在搏斗中被弄断后可以重新长出一段软骨管和相应的结締组织,神经与血管填充其中,从而再生新尾。断尾处新长出的这部分到底是否为再生的尾巴,可以通过鳞片的颜色和密集程度来辨别。
幼年美洲短吻鳄修复和再生组织的方式。给医学再生技术带来了新的启示。
最近,一个研究团队从动物驯养学校随机选择了92只狗进行实验性训练,对其中42只进行奖励型训练(如给予狗食物犒赏,或和狗玩游戏),对另外50只进行厌恶型训练(如对狗大喊大叫,或惩罚它们)。在训练前后研究人员对每只狗各采集一次唾液样本,并通过分析唾液样本中的皮质醇水平来评估狗的压力水平。结果表明,接受厌恶型训练的狗在完成训练后明显比接受奖励型训练的狗压力更大,也更紧张。
接着,研究人员把用香肠擦拭过的一只碗放在房间的一侧,又将装有香肠的一只碗放在房间的另一侧,看狗会以多快的速度找到香肠。结果发现,接受厌恶型训练的狗接近两只碗的速度都更慢。这表明,这些狗对碗里是否有香肠表现得更悲观,甚至会认为两只碗里都没有香肠。由此可见,即使陪伴你的狗狗有时会很调皮,你也不要对它们恶言相向,更不要动手,否则它们会很伤心。
2020年4月,一条45米长的长尾鲨被海水冲上岸。鲨鱼已经死亡,头部后方嵌有一柄“长剑”。研究人员发现,这条长尾鲨是被剑鱼杀死的——剑鱼刺伤了它,并把“长剑”留在了它身体里。
照理说长尾鲨的主要捕食对象多是一些小鱼,对剑鱼并不构成威胁,因此长尾鲨并不在剑鱼会攻击的对象之列。这条长尾鲨被刺伤的部位是头部后方,很可能是它当时还不知道自己已成为剑鱼攻击的目标,而剑鱼攻击它的原因仍旧是个谜。
近日,摄影师在非洲拍到了一张奇怪的动物照片——照片上一只类似鸟类的动物竟然有4对足。专家解释说:这只“多足怪鸟”其实是非洲水雉,它主要分布在津巴布韦、莫桑比克和纳米比亚等地区,大多以水生昆虫的幼虫、蜗牛、小螃蟹和植物种子为食。
照片中这只非洲水雉的奇异外貌源于它独特的育幼方式——当感觉到危险时,幼鸟们会钻进“爸爸”怀里,“爸爸”则会趁势裹住幼鸟,将它们送往安全地。事实上,照片里的4对足中,最大的那对才是雄鸟的足,其余3对是雄鸟怀中3只幼鸟的足。
北美五大湖上有许多与冰有关的奇景:冰碴会在岸边波浪的冲击下形成圆圆的冰球;当冬天湖面上猛烈的风刮起冰碴,使其越堆越高,看上去就像起伏不一的“冰海啸”。但其中最壮观的还数“冰火山”。当然,“冰火山”并不是真的火山,它喷出的不是火而是水,“冰火山”的喷发也不具有危险性。通常,当海面温度低至0℃或更低、足以使岸边的海水表面结冰时,“冰火山”就会形成。然后,冰面下的湖水冲破岸边湖面冰层,并且连同岸边的淤泥一起从冰面破洞处喷涌而出。这时,受湖水冲击,冰面破洞处周围就会形成一个小冰丘。每当波浪拍来,又会有湖水和淤泥从洞中喷出,落到小冰丘表面,随后结冰。这样,小冰丘的冰壁越积越厚,“冰火山”也就变得越来越大。
近日,研究人员发现了太阳系中一个新的天体高速轨道网络。利用该网络,一些天体可比先前任何已知的轨道更快地穿越太阳系。这条星际“高速公路”使彗星和小行星在太空中的运动速度比以前想象的要快得多,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就可从木星到达海王星。
研究人员认为,这些轨道的动力学结构在从小行星带到天王星及一些其他位置的“空间流形”中形成了一系列相连的“拱桥”。理论上,天体利用这条新发现的星际“高速公路”穿越太阳系只需要几十年时间,而在此之前,科学家估计穿越太阳系的时间长达几十万至数百万年。不过,这一理论要被进一步证明,既要确定航天器应如何利用这些星际“高速公路”,也要确定这种“空间流形”在地球附近如何影响小行星、陨石和地月系统中数量不断增加的人造天体的运动情况。
日前,美国威斯康辛州一名男子在树林里发现5只尾巴互相缠绕在一起的“连体”小松鼠,当地^称其为“松鼠王”。该男子把“松鼠王”带往当地的野生动物康复中心,兽医将这些松鼠麻醉后解开了它们的尾巴,并把尾巴毛中夹杂的千草和松鼠筑窝所用的塑料条也一并去除。兽医认为,“松鼠王”形成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小松鼠在拥挤的窝里互相推挤,身体扭来扭去,导致尾巴缠在一起;二是用于筑窝的材料把已经缠住的小松鼠尾巴缠得更紧。其实,尾巴缠绕在—起的情况并非只出现在小松鼠中。在小老鼠中更为常见。
人眼虹膜的颜色是由多个基因变量决定的。通常,一个人的眼睛颜色在一生中都不会改变。然而,最近的一种激光治疗技术却实现了把人眼的颜色由棕色变为蓝色。该技术利用激光束穿透虹膜中的棕色色素层,随后该色素层从虹膜脱落,其中的棕色褪黑素也随之脱落。几周后,颜色较浅的新色素层形成,更多的光可以从虹膜周围的纤维中反射出来,眼睛看起来就变成了蓝色。
目前,一种白垩纪植物的雄花在被琥珀包裹了一亿年后,于缅甸重见天日,古生物学家将其命名为“Valviloculus pleristaminis”。这是一个新属和新种,属于月桂科,与在澳大利亚发现的黑心檫木有关。在拉丁语中,“Valva”指双瓣上的叶子,“loculus”指“隔间”,“plerus”指“许多”,“staminis”則指花的几十个雄性器官。这朵约2毫米大小的雄花有约50个雄蕊(雄花产生花粉的部分),呈螺旋状排列,花药(位于花丝顶端,膨大,呈囊状)指向天空。古生物学家猜测,这朵孤零零的雄花曾经是花簇的—部分,这种植物可能也有雌花。
考古学家在修复秘鲁南部沙漠中的纳斯卡线观景区时,意外发现了从未被记载过的猫咪地画——一只趴在陡峭山坡上的慵懒猫咪。画中猫咪长36.88米,其轮廓被严重侵蚀。画中猫咪与年代为大约公元前200年的帕拉卡斯(今秘鲁南部伊卡大区)文化中描述的安第斯山猫很相似,因此考古学家推测,该地画的创作年代为公元前200年左右。这意味着它的创作时期比先前发现的纳斯卡地画还早了约400年。此外,画中猫咪还很可能在帕拉卡斯宗教宇宙论中代表统治大地的神灵。
科学家在马达加斯加岛上发现了一具7000万年前的两栖动物化石。通过对化石骨架形态的分析,考古学家认为这种史前生物是—种巨大的蛙,并称其为“恶魔角蛙”。他们推断,恶魔角蛙的体长可达0.4米,体重可达4.08千克。相比之下,现存的最大活体蛙——霸王蛙的唪长比恶魔角蛙短0.1米,体重也比后者轻0.45~09千克。考古学家分析认为,恶魔角蛙的食物来源很多,包括鸟类、蜥蜴、蛇和小型哺乳动物等,一旦有机会,它们还会捕食小型鳄鱼甚至恐龙幼龙,这得益于它们那“魔鬼般”的咬合力。据估计,成年恶魔角蛙的咬合力最大可达2200牛顿。
成年象鹰蛾非常美丽,形似一架来自未来的喷气式飞机。它们的翅膀和躯干表面都覆盖着金色或红色的绒毛状鳞片,十分炫目。然而,象鹰蛾幼虫却不像父母那样美丽,深色的(偶有鲜绿色的)身体看起来就像大象的鼻子,“象鹰蛾”之名由此而来。有趣的是,当象鹰蛾幼虫受到惊吓时会将“象鼻”状的身体缩回,在身上斑点的装饰下伪装成蛇的样子,以吓退捕食者。
至少从公元前3200年起,古埃及人就开始用墨水书写。他们用黑色墨水书写正文,用红色墨水突出标题和关键词。最近,考古学家用X射线显微镜分析了12块古埃及(公元100~200年)纸莎草纸碎片,首次发现其上黑色和红色墨水中都有某种含铅化合物。考古学家之前已经发现,在15世纪,类似的含铅化合物干燥技术被用在了油画中。研究人员认为,如果古埃及人早就发现这种含铅墨水在纸莎草纸上千得很快,那么干燥技术的出现时间就可能比先前一些研究得出的时间早得多。
收藏于特布图尼斯神庙图书馆的古埃及纸莎草纸碎片和X射线荧光图。
笑翠鸟是澳大利亚的一种鸟类,其叫声,很特别,很像人类癫狂的笑声,类似于“呵呵呵嚯嚯嚯嚯哈哈哈哈哈”,听上去十分狂放。除叫声外,笑翠鸟还有一个让人忍俊不禁的特点:两只笑翠鸟在争夺食物时能一动不动地僵持很久,即使受到外界干扰或有人给它们更多的食物,它们也不松口,可谓“最倔强”的鸟儿。
西马尼亚鸡是一种原产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家鸡品种。该品种为罕见的黑色,不仅通体漆黑,其骨骼与内脏也是全黑的,仅有血液呈红色。这种“全黑”是基因变异而导致的纤维色素增生现象。在阳光下,西马尼亚鸡的羽毛并不是像木炭那样的哑光黑色。而是像被油污覆盖的水洼反射出的彩虹般的色彩。独特的毛色让西马尼亚鸡身价不菲,其一枚蛋的价格就高达1380元,而一只可配种的成年西马尼亚鸡的价格更是高达17250元,可以说是世上最昂贵的鸡。
科學家最近研发了一种可以修复自身裂缝和其他物理损伤的材料。他们将亚麻籽油和一种有机硅材料混合制作成涂层,覆盖到无色聚酰亚胺(一种玻璃的替代品,已经在折叠式智能手机上运用)上。当无色聚酰亚胺断裂时,涂层中的亚麻籽油就会渗入裂缝中,修复裂缝。在最理想的情况下,亚麻籽油20分钟能修复91%的裂缝。这种方式让智能手机屏幕具有“自愈”能力。虽然要想让这项技术走出实验室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目前的研究结果令人兴奋。更令人期待的是,这项技术还可能被运用在其他领域。比如研制能自我修复的人造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