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
知识产权保护是激励创新的基础性手段,是增强科技领域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一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严格知识产权保护,是我国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目标的必然要求。
2021年4月26日,我们迎来了第21个世界知识产权日。
知识产权是一种特殊的财产权利,保护的对象是智力活动成果。知识产权的创设、范围、行使、保护等均需以法律规定为前提。法治化是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和保障,知识产权保护法治化与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相伴而行。
2021年3月3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2021年全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工作方案》,从“加强行政裁决工作,严格专利保护”“综合施策,强化商标保护管理”“严格监管,加强地理标志和奥林匹克标志、官方标志、特殊标志保护”“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重要时段,加强全链条保护”“完善工作体系和服务网络,加强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等5个方面,部署了26项具体工作。通过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的质量、效率和水平,持续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和营商环境。方案要求,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对群众反映强烈、社会舆论关注、侵权假冒多发的重点领域和区域,要重拳出击、整治到底、震慑到位。
知识产权保护是激励创新的基础性手段,是增强科技领域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一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严格知识产权保护,是我國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目标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驶入快车道,知识产权创造质量、保护效果、运用效益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在2021年3月8日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二场“代表通道”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大学公管学院教授马一德说,企业是创新主体,保护创新就是保护企业的积极性,而知识产权是重要的制度保障。他高兴地看到,继改革开放之初知识产权制度确立、加入世贸组织前后全面修法后,这两年又进行了全面系统修法和升级,中国知识产权法律的四梁八柱已经牢牢架起。知识产权立法因创新而生、因创新而变,这次系统修法将向世界展示中国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和决心,以及发展的成就和经验,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40多年前,大多数老百姓还不知道什么是知识产权,如今,知识产权成为生活、工作中的热词,版权意识、品牌观念、专利思维深入人心。
追本溯源,我国知识产权执法开启有法可依的时代,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
1982年,商标法颁布,开启构建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先河。1984年制定了专利法,1990年制定了著作权法。这三部知识产权领域重要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构建了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为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治基础,具有里程碑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部署推动一系列改革,出台一系列重大政策、行动、规划。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
经济社会越发展,知识产权越重要。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提高我国经济竞争力的最大激励。
在刚刚过去的几年中,我国根据新形势、新发展对知识产权领域的4部基础性法律——反不正当竞争法、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又作了进一步修改。2020年5月通过的民法典在总则部分确认了知识产权的客体,为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2020年9月以来,最高人民法院连续发布多个与知识产权有关的司法文件,全面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惩治力度。随着一系列创新举措的落地实施,我国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和保护水平将再上一个新台阶。
如今,“健全知识产权保护运用体制”已经作为单独一节,被写入3月11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表决通过的中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知识产权这个涉及面广又备受关注的领域,未来发展有了明确的方向。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积极吸收借鉴其他国家制度经验,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上,一步步从无到有,一年年从粗到精,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
知识产权制度基于创新而生,由于创新而变。
当前,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等新技术不断发展,催生了一批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不断对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提出新挑战。对此,专家建议要健全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等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增强法律之间的一致性。要勇于破解知识产权领域相关体制障碍,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