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震?刘仲翔
【摘要】文摘类期刊在我国拥有一定的市场空间,随着数字网络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不少文摘类期刊受到较大冲击,市场日益萎靡,文摘类期刊进行数字化转型,实现融合发展变得尤为迫切。文摘类期刊在数字化转型升级过程中普遍面临定位之困、版权之困、盈收之困和技术之困等,亟须找到破局之道。
【关 键 词】文摘类期刊;数字化转型;融合发展;《新华文摘》
【作者单位】李震,人民出版社《新华文摘》杂志社;刘仲翔,人民出版社《新华文摘》杂志社。
【中图分类号】G237.5【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06.014
文摘类期刊是专门转载、摘编、辑录已发表文献作品、定期出版的连续出版物。我国最早的文摘类期刊是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集成报》旬刊,主要摘编当时各个报刊上的优秀文章,内容包括政治、经济、科技、历史、地理等多个方面[1]。改革开放后,我国期刊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涌现了一批文摘类期刊,如1979年创刊的《新华月报(文摘版)》(后改名为《新华文摘》)、1981年创刊的《青年文摘》和《读者文摘》(后改名为《读者》),这些文摘类期刊后来都发展成为较有影响力的刊物。
目前,我国有文摘类期刊近百种,虽然大约只占我国期刊总数的1%,但发行总量却占到约10%[2]。长期以来,文摘类期刊在我国拥有较大的市场空间,然而,随着数字网络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不少文摘类期刊受到冲击,市场日益萎靡。因此,文摘类期刊进行数字化转型,实现融合发展变得尤为迫切。
《新华文摘》是我国较有影响力的哲学社会科学文摘类期刊,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期刊也在积极进行数字化转型,推进融合发展。新华文摘社于2016年开始建设《新华文摘》数字平台,经过几年的建设,推出了网刊、在线数据库和微站点等新媒体产品。本文以《新华文摘》数字平台的建设为例,分析文摘类期刊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并试图从《新华文摘》的探索实践中提炼出破局之道。
一、文摘类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工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规划。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年,“十三五”规划提出“加快发展网络视听、移动多媒体、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这是“数字出版”首次列入国家五年规划纲要。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快融合的步伐。
随着信息社会不断发展,新兴媒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21年2月3日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9.89亿,新闻客户端和各类社交媒体成为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的第一信息源。与此相对应的是,纸质期刊受到数字化、网络化阅读的冲击,发行量持续萎缩。与2018年相比,2019年我国纸质期刊的平均期印数下降了3.03%,总印数下降了4.48%,其中综合类期刊总印数下降了4.25%[3]。面对这种形势,纸质期刊必须主动适应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步伐,文摘类期刊也不例外。数字化环境下,人们的阅读习惯、阅读载体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对日益分化的广大读者,特别是面对代表、形塑国家民族未来、熟悉喜爱新技术的年轻读者群体,文摘类期刊数字化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势在必行。
二、文摘类期刊数字化转型面临的现实困境
文摘类期刊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普遍面临定位之困、版权之困、盈收之困和技术之困等现实困境。
1.定位之困:信息量优势弱化,新媒体环境下功能定位模糊
文摘类期刊是从大量已发表的文献中挑选出优质的内容进行选择、加工后的二次摘编,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是其主要优势,帮助读者在少量时间内获取大量优质信息(内容)成为大多数文摘类期刊的功能定位之一。例如,《新华文摘》在1981年第1期“编者的话”中提到,希望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浓缩的小型阅览室。在信息网络技术不发达的年代,订阅一本杂志就够获得丰富的信息,这对读者来说无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然而,随着数字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大增加,文摘类期刊信息量优势不断弱化。尤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读者变成了用户,可以从网站、媒体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获得大量的内容信息。随着推荐算法的广泛应用,许多资讯客户端和社交媒体不断为用户推荐他们真正感兴趣的内容,不少原发刊物也推出了移动端产品和微信公众号,为读者提供内容服务[4]。文摘类期刊面临与众多新媒体和原创内容提供者抢占电子屏幕的局面,导致其功能定位更加模糊。
2.版权之困:不适用著作权法定许可,网络版权限制大
由于文摘类期刊是二次转载刊物,因此在版权方面文摘类期刊的纸质版适用著作权法定许可制度。根据著作权法第33条第2款的规定:“作品刊登后,除著作权人声明不得转载、摘编的外,其他报刊可以转载或者作为文摘、资料刊登,但应当按照规定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
但在新媒体和网络环境下,著作权法定许可制度不再适用,按照著作权法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网络转载作品要先授权后使用,这无疑给文摘类期刊的媒体融合工作带来了难以解决的版权问题。作为二次转载刊物,文摘类期刊一般很少与作者、原发刊直接联系,因此不掌握作者的详细信息,加上刊物内容涉及多个作者,一一获取授权的难度和工作量都很大,网络版权限制成为文摘类期刊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普遍面临的难题。
3.盈收之困:收入渠道单一,未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
由于文摘类期刊基本靠纸刊发行生存,因此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期刊往往心存顾虑,担心把内容资源放在网站上或者新媒体产品上会影响纸刊的发行量。如何在保证纸刊发行量与内容的数字化传播之间找到平衡,是文摘类期刊亟须解决的问题。
此外,无论是网站、数据库、移动客户端还是其他新媒体产品,文摘类期刊的数字化转型都难以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从价值实现渠道的角度来看,目前的新媒体产品主要包括免费类和收费类两种。免费类产品通过免费的内容吸引用户,积累的用户规模越大,就越有与广告商议价的资本,进而通过广告投放获得收益;收费类产品则通过数字阅读内容直接交易获得收入。无论是免费类还是收费类产品,由于目前新媒体市场的“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文摘类期刊推广产品、积累用户的难度越来越大,用户付费意愿不高,直接实现盈收的难度也比较大。
4.技术之困:缺少专业技术团队,技术运用不充分
文摘类期刊普遍缺乏了解期刊数字化转型的专业技术人员,期刊编辑团队往往擅长传统纸刊编辑与出版,而对新媒体、新技术掌握不足,从而影响了期刊的全媒体融合发展。期刊新媒体建设中遇到的开发或技术问题,一般可通过技术公司解决,但由于技术公司对期刊的需求无法充分理解,建设中难免出现偏差,无法做到随时响应期刊的需求。加之文摘类期期刊目前的薪资待遇等难以吸引或招聘到符合要求的技术人员,加上人员流动性大,无法拥有自身稳定的数字化开发、编辑、加工、发行和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因此限制了文摘类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
三、文摘类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对策反思
虽然文摘类期刊的数字化转型面临多种困境,但不少期刊也积极从定位、版权、盈收、技术等方面找到适合自身的方法。下文以《新华文摘》的探索实践为例,探讨相应的对策。
1.突出刊物特色,明确功能定位
在新媒体和数字环境下,文摘类期刊要想在内容信息的海洋中脱颖而出,必须发挥刊物优势,突出刊物特色,明确自身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功能定位。《新华文摘》以转载各大报刊上刊发的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文章、文学艺术佳作为主,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发挥着选择、引领和学术评价的作用。优质的内容始终是期刊的核心资源,如何在数字环境下对现有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发挥刊物“精选精编”的优势,是刊物数字化转型首要思考的问题[5]。
在《新华文摘》建设数字平台前,市面上已经有许多成熟的商业数据库,可以为用户提供海量的内容资源。如果把这些商业数据库比作“学术文章的超市”,那么《新华文摘》则想把自身的数据库做成 “学术文章的精品超市”。在数字平台建设过程中,《新华文摘》除了把历年的纸刊内容数字化,建立紙刊资源数据库,还推出了《新华文摘》网刊数据库。《新华文摘》网刊不是纸刊的数字版本,而是全新的数字刊物。网刊从全国3000多种报刊中遴选出一批高水平的学术文章,经过再次精心编辑加工,并按照一定周期编辑出版,通过数字平台传播,满足读者的数字化阅读需求。
由于《新华文摘》纸刊篇幅有限,很多优秀的学术文章无法全部展现,只能以“论点摘编”“篇目辑览”的形式刊出。但是在网刊数据库里,这些文章可以全文收录。读者在纸刊上看到感兴趣的论点或片段后,可以到《新华文摘》网刊上阅读更广泛和深入的内容。由此,《新华文摘》纸刊数据库、网刊数据库形成联动效应,为广大读者在数字网络环境下提供更多精品内容资源。
2.成立版权管理部门,与原发刊和作者保持联系
网络版权问题是文摘类期刊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难题。在传统媒介环境下,文摘类期刊与原发刊和作者联络较少,但在新媒体环境下,文摘类期刊应主动与原发刊和作者保持密切联系,建立详细的原发刊版权联络人信息库和作者信息库,成立版权管理部门或安排专人负责版权联系与确认工作。
《新华文摘》网刊建设之初,专门配备了工作人员负责版权联系与稿费发放工作,建立了原发刊和作者授权信息库,为联系到的作者发送转载作品数字版权的授权函,同时在《新华文摘》官方网站上开辟作者和原发机构信息登记入口,方便作者和原发刊提交授权信息。除此之外,文摘类期刊还应积极推动数字版权相关法律法规的调整和完善,推动文摘类期刊法定许可制度在网络环境下有条件地适用。
3.丰富产品形态,探索多种盈利方式
文摘类期刊应根据不同平台和用户的特点,推出多种形式的新媒体产品,通过多种收费和定价模式实现盈利。如《新华文摘》在官方网站和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微站点上开设了电子书城,用户在电子书城不仅可以购买纸质刊,还可以购买纸质刊的电子版,免费阅读三年以前的纸质刊电子版,但如需下载PDF版本,则要支付费用。对于《新华文摘》网刊,用户可以在《新华文摘》网站和移动端微站免费阅读,还可免费下载单篇或整本资源。
《新华文摘》还推出了在线数据库,将纸刊数据库和网刊数据库整体打包,面向高校图书馆等机构用户提供服务,方便机构用户阅读和检索查询,目前也实现了一定收益。《新华文摘》电子书城、网刊和在线数据库的推出,不仅丰富了期刊的产品形态,为期刊积累了用户,还实现了一定的盈利。
4.培养、引进技术人才,提升期刊整体数字素养
面对技术人员缺乏、技术运用不充分的问题,文摘类期刊应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数字化转型升级的认识。如鼓励相关编辑参加数字出版培训和行业高端会议,了解行业融合发展的最新动态;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请行业中做得好的报期刊和公司传授他们的成功经验,或组织员工去融合发展比较成功的单位学习。
在建设《新华文摘》数字平台前,项目组曾到行业内转型升级比较成功的报期刊和商业数据库进行调研,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也邀请相关技术服务商到单位进行交流和技术咨询,为数字平台的建设提供启发与技术支持。有条件的期刊应多引进数字化转型升级技术人才,整合内部技术力量,为期刊的转型升级、媒体融合提供技术保障。此外,还要积极提升期刊整体的数字素养,储备数字编辑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在数字化转型之后长久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最早的文摘《集成报》[J]. 书城,1996(2):36.
[2]夏志勇. 新媒体对传统文摘类杂志的反哺路径[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4):22-28.
[3]国家新闻出版署. 2019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EB/OL]. (2021-02-01)[2021-02-20]. http://www. nppa. gov. cn/nppa/upload/files/2020/11/a0fbd38dab39dd1f. pdf.
[4]徐安维. 利用数据分析“破局”,做好文摘类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以“青年文摘”为例[J]. 出版参考,2019(5):47-49.
[5]卫夏雯. 彰显“浓缩”艺术向高端“突围”——浅谈文摘类学术期刊的发展[J]. 科技传播,2019(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