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读”“思”“达”引领高效学习

2021-04-29 22:38陈瑜华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11期
关键词:图意思达解决问题

陈瑜华

【摘要】阅读、思考、表达是学生学习的三个重要环节,也是“读思达”教学法的基本范式。在阅读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个性表达,三个环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相对独立而又相互交叉。小学数学教学中,阅读是数学学习的认知输入和信息吸收、思考是数学学习的方法整理和策略加工、表达是数学学习的自主输出和表现形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数学阅读、关注学生数学思考、培养主动的数学表达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思考表达

【课题项目】此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XB20—66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5-3089(2021)11-0115-03

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2019年倡导“读思达”教学法,这是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创造,主要训练学生“阅读”“思考”“表达”三种能力。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在乎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读思达”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就是一个“认知输入(阅读)——认知加工(思考)——认知输出(表达)”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践行“读思达”教学法,笔者结合自身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实践与思考。

一、阅读——数学学习的认知输入和信息吸收

阅读对应的是求知的欲望,就是让学生要读。数学阅读是认知输入的过程,思考和表达都是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没有认知输入就没有认知加工与输出。数学阅读是学生获取数学信息的重要方式,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素养,数学阅读为数学思考服务,是数学思考的前提。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图片等其实都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可以通过“说”“演”“画”等方式,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的知识点。

1.读懂图形语言,把图意“说”出来

我们目前使用的小学数学教材,主题图多、文字少,需要学生通过阅读图意,用数学语言表达图意。教师通过引导与指导,让学生直接与主题图对话,发现主题图的“新鲜”、挑战对主题图的理解。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充分读懂图意图,并用专业的数学语言表达主题图的数学信息。

例如:二上的《乘加乘减》,教材中就只提供了一幅主题图,图中有几组骑木马孩子的图片以及一个问题:一共坐了多少人?数学条件必须靠学生读图获得。教学中,教师就要让学生充分读懂图意,用数学语言表达图意,学生通过读图,最后获得这样的数学信息:“游乐场有四个旋转木马,其中3个旋转木马每个坐3人,第4个旋转木马只坐2人,一共坐了多少人?”数学信息获得后,让学生同桌表达交流,再指明让学生全班表达交流,使学生自主参与阅读,提高自主阅读能力。

2.深读文本材料,把数量关系“演”出来

余文森教授提出:“从教学的性质和使命来讲,阅读的目的是达到对教材文本的正确和准确的解读,教师要防止和消除学生的误读和浅读。” 低年级的教材中很多解决问题的题目是以简单的情境图或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反复阅读题目,找出题目当中相关的动作、符号,再经过分析思考,把数量关系演出来,做到对教材文本的正确、准确解读。

例如:一年级上册的看图解决问题,情境图中左边有4只兔子,右边有2只兔子。教学中先让学生看图说图意,再引导学生用手势表示图意,边说边表演:左边有4只兔子(出左手),右边有2只兔子(出右手)。一共有多少只(两手合拢)?这样通过深度阅读图意,配上动作将静态的图变成动态的,获取数学信息和问题,让学生深刻理解“总数”就是把两部分合起来,真正理解加法的含义。

3.精读文字语言,准确抽象“画”出来

在多数情况下,数学问题解决均以文字题目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所以阅读题目圈画出题目当中的重点、关键字词,思考相关数学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日常教学中,指导学生圈画关键词、读题思考,标注数据,通过标注分析学生的思考过程、获取有用信息。解题时用图“画”出抽象的题意、数形结合,培养符号意识。

例如在解决五上的一道行程问题:王浩和晓东五一放假期间来厦旅游,两人沿着空中自行车道的两端(BRT洪文站、BRT县后站)同时相向而骑,距离7.6公里,王浩每小时骑行速度是18千米,0.2小时后两人相距1千米,晓东每小时骑行速度是多少千米?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只考虑到两人面对面相距1千米的情况,而两人的位置关系其实有两种情况,还有相遇后再相距1千米的情况。受到“相距1千米时两人必须的面对面的”这一思维定势影响,学生容易产生失误。因此在指导学生读题时,要仔细琢磨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可以先在脑海中想象出动态画面,再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帮助理解题意,考虑周全各种情况,就能避免思维定势的干扰。

二、思考——数学学习的方法整理和策略加工

“思”指的是对数学问题的理解、思考和领悟。思考对应的是探究的欲望,就是让学生要想。数学思考是认知加工的过程,是教学过程的核心环节。余文森教授说:“教学,从根本上说,是思考着的教师引导着学生思考,又让思考着的学生促进教师思考。”数学思考起源于问题,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通常要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实现,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创新思维、发散思维。

1.方法多样,培养优化意识

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和方法最优化是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方法优化是在学生解决问题多样化这个求异思维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求异创新的表现,又是优化意识培养的表现。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教师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给学生留足时间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交流。学生在交流的同时,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灵活性,教师适时倡导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将不同方法策略进行对比,探讨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例如在教学五上的《一个数除以小数》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题目和阅读主题图后思考得出列式7.65÷0.85,这时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也就是解决问题方式多样化,有如下几种方法:①单位转化:7.65m=765㎝、0.85m=85㎝、765÷85=9;②商不变性质:7.65÷0.85=(7.65×100)÷(0.85×100)=765÷85=9;③竖式计算:用竖式的格式,直接将小数转化为整数进行计算。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教师在肯定之后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然后再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达到方法最优化,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在这个过程学生的优化意识就得到了发展。

2.求异表达,培养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一直是国家的战略举措,也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学中,传授知识本身不是教学的目的,而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数学知识培养他们思考力、创新力,这才是最终目标。思考作为教学的核心环节,教师要提出有价值的核心问题,对学生思考进行启发引导,让学生围绕核心问题独立思考,用不同方法表达思考过程。

还是以《乘加乘减》的课为例:有3组木马,每组木马坐3人,第4组木马坐2人,一共坐多少人?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后,教师要求学生画图表达题意。有的学生就用“●●●●●●●●●●●”正确表达题目意思,以图达意,以图理解,最后列出3×3+2的算式进行计算。教师继续引导还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思考之后列出3×4-1,教师追问算式的意思,并深究画图表达,学生画出“●●●●●●●●●●●○”。这样求异举动就把教学推向高潮,学生在进行探究推理的同时掌握了知识,更加深入领悟不同思维方式,从而培养创新思维。

3.开放问题,培养发散思维

传统数学问题往往设置了标准答案,这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数学开放问题结果不唯一,适当地提出开放性问题则能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锻炼思维的灵活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学时可以有意识地提出一些条件开放、结论开放、分类讨论等类型的开放问题,让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锻炼发展。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这部分内容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一根小棒长15㎝。将小棒从中间某点剪开,分别得到两根小棒,其中一段长8cm。任取其中一根小棒,再次将其剪成两段,得到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请问:应选取哪根小棒剪切?能围成三角形的这三根小棒分别长多少?(每段长取整厘米数)教师让学生独立尝试后再交流各自方案,取长补短,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方案。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使其学会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无形当中就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表达——数学学习的自主输出和表现形式

表达对应的是表现欲望,就是要说,表达就是认知输出的过程。学生读懂题意就是思考的结果,为了让阅读、思考的结果得以充分的体现,课题教师通常会让学生用不同方式予以表达,表达的方式多种多样。不论是哪种表达方式,其目的都是让学生弄懂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这也是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与方法的体现。

1.看图表达,提炼数学语言

在通常教学中,一般只有语文、英语学科才有口试。但是,在我们“读思达”教学法的日常教学实践中,数学学科也有口试。实践中,我们课题组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规范、精简的数学口头表达能力。每个教学阶段,课题教师编辑一些适合口试题目并标注范例。例如低段学生口试时,先随机抽取一道题目:情境图中的电线杆上停着3只小鸟,空中飞来1只小鸟。口试时,让学生看图之后用数学语言表达图意:原来有3只小鸟,又飞来了1只,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鸟?再说出算式:3+1=4(只)。教师再根据学生口试表达情况,评价学生能否像范例那样完整表达。

2.画图表达,直观理解题意

数形结合思想是数学中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数形结合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数学,能帮助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与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画图表达是“数形结合”的具体表现,这也是数学模型思想在教学中得以落实的具体表现。

例如:教学三下《长方形面积》时,为了拓展学生对面积与周长的理解,教师提出问题:周长是16㎝的两个长方形,面积是否相等?学生阅读理解题意后,提出猜想:周长是16㎝的两个长方形,面积不相等。进而学生用假设法举例法进行验证: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长+宽=长方形的周长÷2,16÷2=8(㎝),例如长7㎝、宽1㎝与长5㎝、宽3㎝的长方形,面积分别是7㎝2与15㎝2,故这个猜想成立。教师借机引导学生借助画图表达自己思路解决问题,有的学生就用在格子图上画长方形图或列表罗列各种情况的方法形象、直观、正确表达,以图达意、以图理解,简化数学问题、将抽象问题直观化,实现数与形的融合。

3.说理表达,促进数学理解

数学课堂应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利用有效活动支撑,通过问题引领、互动交流、思辨提升、追溯根源,引导学生挖掘隐藏在数学知识背后的那些深层次的数学之理,会用自己的数学语言进行说理表达,从而促进“数学理解”,活化数学思维。

以二上《求比一个数多几》教学为例:有13个○,△的个数比○还多3个,问△有多少个?教学时,让学生在画图表达的基础上,从规范“说理”的角度充分表达算理“求△的个数就是要把和○一样多的13个与多出来的个数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数学教师抓住算理表达,就抓住了教学的关键,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从而促进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引入“读思达”教学法,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精准阅读、深入思考、自主表达,促使阅读、思考、表达相辅相成,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推进核心素养进入课堂,真正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让学生的数学素养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读思达”教学法:学生教材学习的基本范式及主要变式[J].中国教育学刊.2021(7):67-72+77.

[2]余文森.核心素養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166-167.

[3]余文森.论“读思达”教学法[J].课程·教材·教法.2021(4):50-57.

[4]余文森.能力导向的课堂有效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 2018(1):31-34.

猜你喜欢
图意思达解决问题
例说“读思达”在中考文化类试题中的应用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弄清图意写明启示
弄清图意 写明启示
从教师视角谈“读思达”课堂范式——以“百分数的认识”为例
学会看懂图意
写话要符合图意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