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宏
(云南省曲靖市中医医院,云南 曲靖 655000)
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因发病椎管及椎管周围的脊神经受到压迫,出现颈部疼痛、上肢麻木等症状[1]。中医认为,颈椎间盘突出症应属于“颈痹”的范畴。颈痹患者发病的原因与其颈椎局部经脉气血运行阻滞、外感风寒湿邪、颈部肌肉过度劳损等密切相关。颈痹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眩晕、颈部疼痛、上肢麻木等。颈痹患者若未能及时接受有效的治疗,可发生上肢运动功能障碍,从而降低其生活质量。本文主要是探讨应用辨证施治理论对颈痹患者进行针刺治疗的临床效果。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2018 年10 月至2019 年10 月期间云南省曲靖市中医医院收治的54 例颈痹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这54 例颈痹患者分为对照组(n=27)和试验组(n=27)。在对照组患者中,有男15 例,女12 例;其年龄为22 ~76 岁,平均年龄为(43.61±1.35)岁;其病程为2 ~7 d,平均病程为(4.04±0.31)d。在试验组患者中,有男14 例,女13 例;其年龄为23 ~75 岁,平均年龄为(43.62±1.32)岁;其病程为2 ~6 d,平均病程为(4.02±0.32)d。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是:1)患者的病情符合《中医内科学》(第九版)中关于颈痹的诊断标准,并被确诊。2)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颈部疼痛、上肢麻木、上肢运动功能障碍。3)患者的病情符合《诊断学》(第九版)中关于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并被确诊。4)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显示,其颈椎间盘向后侧突出,其发病椎管及椎管周围的脊神经受到压迫。5)患者同意参加本次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其排除标准是:1)患者存在语言功能障碍或神经功能障碍。2)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较差。3)患者合并有全身性骨病(如骨质疏松症等)或全身性皮肤病。4)患者对针刺治疗不耐受。
对对照组患者进行针刺治疗。方法是:1)使用酒精棉球对患者的天柱穴、颈夹脊穴、大椎穴等穴位处的皮肤进行消毒。2)使用一次性毫针对患者上述穴位处的皮肤进行直刺,采用平补平泻法在上述穴位处进行捻转运针,得气后留针30 min。进针的深度以患者穴位处的皮肤出现酸胀感为宜。每隔一天进行一次针刺治疗。应用辨证施治理论对试验组患者进行针刺治疗。方法是:患者若有项背肌肉挛急、喜温喜按、舌苔薄白、脉弦紧等外感风寒证的表现,为其选择天柱穴、颈夹脊穴、大椎穴、风池穴、后溪穴及申脉穴作为治疗的穴位患者若有颈肩酸麻、面色潮红、口苦耳鸣、腰膝酸软、心悸虚烦、少寐多梦、舌红苔薄白、脉弦细等肝肾亏虚证的表现,为其选择天柱穴、颈夹脊穴、大椎穴、后溪穴、太冲穴作为治疗的穴位。患者若有头晕、面色少华、唇甲色淡、舌苔淡白、脉细弱等气血亏虚证的表现,为其选择天柱穴、颈夹脊穴、大椎穴、养老穴、足三里穴作为治疗的穴位。对患者上述穴位处的皮肤进行消毒后,使用一次性毫针对其上述穴位进行直刺,采用平补平泻法在上述穴位处进行捻转运针,得气后留针30 min。每隔一天进行一次针刺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7 d。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治疗效果的满意率。将患者治疗的效果分为以下三个等级:1)显效:治疗后,患者颈部疼痛的症状完全消失,其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正常。2)有效:治疗后,患者颈部疼痛的症状得到缓解,其上肢运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3)无效:治疗后,患者颈部疼痛的症状未得到缓解,其上肢运动功能未恢复正常。治疗的总有效率=(显效例数+ 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应用我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估两组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率。满分为100 分。将两组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分为以下三个等级:1)十分满意。患者提交的《满意度调查问卷》的评分>80 分。2)满意。患者提交的《满意度调查问卷》的评分为60 ~80 分。3)不满意。患者提交的《满意度调查问卷》的评分<60 分。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率=(十分满意例数+满意例数)/ 总例数×100%。
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SPSS 21.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6.30%(26/27)〕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74.07%(20/27)〕,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在对照组患者中,对治疗效果为十分满意的患者有7例(占25.92%),为满意的患者有10 例(占37.04%),为不满意的患者有10 例(占37.04%)。在试验组患者中,对治疗效果为十分满意的患者有14 例(占51.85%),为满意的患者有11 例(占40.74%),为不满意的患者有2 例(占7.41%)。试验组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率〔92.59%(25/27)〕高于对照组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率〔62.96%(17/27)〕,χ²=5.629,P<0.05。
颈痹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眩晕、头痛、颈部疼痛等,病情较重时可发生不同程度的上肢运动功能障碍[2]。在《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中记载,患者若因长期伏案工作、发生颈椎退行性病变等出现肩背部疼痛、颈部功能活动受阻等情况时,可对其进行针刺治疗。临床实践证实,对颈痹患者的天柱穴、颈夹脊穴、大椎穴等穴位进行针刺治疗,可有效地改善其颈部的血液循环,减轻髓核对其神经根的压迫,消除其体内的氧自由基和炎症因子,从而缓解其临床症状[3-4]。中医认为,补血益气、平肝潜阳是治疗颈痹的主要原则[5]。近年来,中医临床上常采用针刺法、艾灸法、按摩法及耳穴贴压法等对颈痹患者进行治疗。本次研究中,对颈痹患者进行针刺治疗的主要穴位为夹脊穴、天柱穴、风池穴、大椎穴及肩井穴等。夹脊穴是连接督脉和膀胱经的重要穴位。对颈痹患者的夹脊穴进行针刺,可有效地改善其颈部的血液循环。风池穴是位于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交会处的穴位。对颈痹患者的风池穴进行针刺,可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天柱穴是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对颈痹患者的天柱穴进行针刺,可有效地促进其颈部的血液循环,增加其颈部组织内的血流量。对颈痹患者的肩井穴进行针刺,可有效地缓解其颈部疼痛、肌肉痉挛的症状。对颈痹患者的大椎穴进行针刺,可有效地降低其颈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本次研究的结果说明,应用辨证施治理论对颈痹患者进行针刺治疗的临床效果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