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宇 婷
(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作为日本文学课的重要课型之一,《日本文学作品选读》课程一般以经过了两年以上的日语学习、具备扎实日语基本功的大三、大四学生为对象展开,旨在“通过选读、分析、鉴赏各个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不同思潮、流派的代表作品,使学生了解创作手法、创作技巧、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与社会背景”[1]。此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也对外国语言文字类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文学赏析能力做了如下注释:能理解外语文学作品的内容和主题思想;能欣赏不同体裁文学作品的特点、风格和语言艺术;能对文学作品进行评论。
但是,遗憾的是现阶段《日本文学作品选读》的教学现状与上述大纲和国标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1.一部分教师沿袭传统的授课模式,以讲授为主,照本宣科地介绍作家生平、所属文学流派、作品的时代背景等,甚至有教师把文学课当作精读课来教,重点放在对单词、语法的讲解和对文学作品的翻译上面,缺乏对作品内在涵义和审美的说明。这样的教学方式严重损害了学生学习与参与讨论的积极性;2.目前的《日本文学作品选读》课程一般只开设一学期,32-36课时左右,很难在有限的课时内向学生详细介绍和赏析教材中的所有作品。并且,一堂课当中有一半时间讲解作品的背景知识,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非常少,学生难以形成自己的审美与认知。
翻转课堂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进行颠倒安排,将教学任务中最容易的部分即知识的传递转移到课堂外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利用课堂上师生、学生之间面对面的机会进行积极的社会化互动,实现深度学习,培养学生问题解决、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它变“教”为“学”,是对传统教学的全面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进行问题引导,是一种目前被广泛研究并得到肯定的教学模式[2]。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际应用到《日本文学作品选读》课程中去,来激发学生对日本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例如黄晓娟从理论上分析了我国日本文学教学导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和日本文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原则[3]。解传博和姜海燕分别以《春琴抄》和《高濑舟》为例,对翻转教学在日本文学课程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初探[4][5]。从目前所获取的先行研究来看,将日本文学教学与翻转教学课堂模式有机结合的实践研究并不多,尚处于起步阶段,并且缺少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导入《日本文学作品选读》课程后的教学效果的深度调查与分析。
N大学的《日本文学作品选读》课程一般开设于日语专业四年级。笔者在《日本文学作品选读》课程开始第二周,以该课程的必修课学生为对象,通过在线课堂管理平台“课堂派”发布作业的形式,开展了课程认识调查。调查内容为提问形式(谈谈你对《日本文学作品选读》课程的理解与期望,例如你觉得这是一门怎样的课?希望能从中学到什么?)。采取自由回答的形式。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与期待是:通过阅读日本的一些名篇佳作,通过对日本的文学名著的不同理解和对日本文学发展历史的学习,来增强阅读文学作品的积极性,提高作品的解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同时,希望学到日本的社会历史文化,希望能从作品中更深刻地了解日本这个国家和民众的真实想法,并期望从异国文学中感悟到不同的人生哲理。可以说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与期望符合《日本文学作品选读》课程的开设目的。
《伊豆的舞女》是日本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代表作,是日本文学作品选读课的重要作品之一。因此,笔者选取《伊豆的舞女》为鉴赏对象制作微课,试图通过向学生介绍川端康成的生平、《伊豆的舞女》的梗概、创作背景、创作特色等,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阅读作品,并通过分组完成作业的形式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笔者参照张晓燕等提出的方式,同时结合《日本文学作品选读》的课程特点,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6]。
1.课前。首先,基于问卷调查的结果,运用视频制作软件,制作了大约10分钟长度的《伊豆的舞女》课程导入与作品鉴赏视频。微课设计如下:首先介绍作者川端康成的人生经历、“孤独意识”对其创作的影响、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雪国》等其他代表作品。接着通过图片慢放转换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介绍《伊豆的舞女》的创作背景。接下来进入主体部分,选取《伊豆的舞女》中的3个重要场景,分别为开头部分“我”与舞女再次邂逅的场景,“我”发现舞女还是个孩子、心灵受到洗涤的场景和最后“我”与舞女分别的场景。每个场景又细分为梗概介绍、原文拔萃和电影欣赏3个环节,在此基础之上介绍《伊豆的舞女》的创作特色。最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每组7-8人),总结重要的登场人物特征以及“我”跟舞女之间感情的变化,并结合时代背景、主人公的性格特征等思考为何“我”跟舞女都没有明言对对方的情感。要求学生制作PPT进行发表,并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视频报告。将视频上传至“课堂派”资料区,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自主安排时间观看视频,做学习笔记,掌握其呈现的知识点。同时,通过网络搜索、阅读其他文本材料等来加深理解,以小组形式讨论作业中的相关问题,小组协同完成PPT或视频制作。在此期间,笔者通过“课堂派”的“使用统计”功能和班级群实时关注和了解学生课前学习情况。
2.课内。首先,通过检查笔记和提问的方式检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并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评价。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真完成了观看视频的学习工作,笔记认真,回答问题也较流畅。其次,笔者带领学生对视频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了回顾。其中,特别分析了作者川端康成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特色。接着,组织学生进行成果的展示和交流。具体形式如下所示:每组学生用PPT或视频进行演示,发表结束后由其他学生进行点评,教师对学生成果给予总结。学生的PPT和视频制作内容丰富,发表者也准备充分,从容不迫,侃侃而谈。
在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际应用到《日本文学作品选读》课程后,笔者采取网络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了“翻转课堂”的满意度、应用效果、学生适应度与模式选择。
首先,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用“翻转课堂”授课模式的满意度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对“翻转课堂”模式的满意度评价
从表1可以看到,总体而言,学生满意度较高。大部分学生认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比较,“形式新颖有趣”(48.0%),“帮助培养自主学习能力”(40.0%),“学习资源丰富多彩”(40.0%),“学习自由便利”(40.0%),“可以根据自己需求进行选择性、个性化学习”(40.0%), “学生间的交流变多了”(36.0%),“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变多了”(32.0%),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无形中增加了学习负担”(24.0%)。其次,对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效果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效果
表2显示在“日本文学作品选读”课程中导入“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效果较好。一半以上学生认为通过这种模式的学习,对作品的理解与认识有一定的提高。通过观看视频,也有一定的收获。再次,对“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学生适应情况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翻转课堂”模式的学生适应情况调查
表3显示,大部分学生适应“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表示不太适应。导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适应困难的主要原因有“学习内容调整(许多课上完成的内容安排到课前或课后完成)”(64.0%),“学习方式变了(教师讲解为主转变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参与为主)”(48.0%),“自我约束力不强,无法跟进学习进度或确保充足的学习时间”(36.0%),“学习环境变了(传统课堂学习转变为在线学习和课堂学习相结合)”(28.0%),“学习资源选择困难(海量学习资源/甄别和有效利用)”(24.0%),“网络教学平台不稳定”(8.0%),“计算机和手机应用操作不熟悉”(8.0%)。另外,有3位学生认为“不存在困难”。学生认为影响翻转教学授课模式学习的原因主要有:“线上预习自由,自控能力差”(52.0%),“小组合作学习,落实不到位,不够给力”(48.0%),“对学习平台不熟悉,不能及时完成学习任务”(24.0%),“个人喜欢传统教学模式,不喜欢新事物”(16.0%)。此外,有6位学生认为“没有影响”。最后调查学生教学模式的选择,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教学模式的选择调查
从以上调查可以发现,学生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满意度较高,“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效果也较好,但是在询问“目前最喜欢的教学方式”和“你是否赞成将翻转课堂模式应用到其他课程中”时,却有一半多的学生选择传统教学模式,并且有一部分学生不太赞成或很不赞成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到《日本文学作品选读》课程中。因此,我们针对以上现象与部分学生进行了交流,发现主要原因是因为N大学的日本文学作品选读课程开设于大四上半学期,学生课业较繁重,此外还面临日语能力一级考试、日语专业八级考试与考研等压力,分配给《日本文学作品选读》课程的时间有限,因此,比起课前需要花费时间自主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更倾向于选择注重“听课”的传统教学模式。
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目前《日本文学作品选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时不足,教师以讲授为主,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通过导入翻转课堂,原先课堂上讲授的时间转移到课下。学生课前预先观看教学视频,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通过查阅图书、浏览网页等方式来获取基本信息和回答一些理解性的问题,从而将“预习时间”最大化,解决了《日本文学作品选读》教学中“教”的时间短缺问题。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课前的“预习”阶段中,学生通过发散自己的思维去主动体会日本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和思想性,并从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学习经验,进而享受成功的喜悦。以上教学效果在问卷调查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证实。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也看到有部分学生不愿意接受新事物,或认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无形中增加了学习负担。如何帮助学生适应新的教学模式以及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导入翻转课堂模式是师生今后需要共同思考和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