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FR基因突变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靶向治疗效果的影响

2021-04-29 14:35孔维请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8期
关键词:基因突变靶向病情

孔维请

(云南省宣威市第一人民医院,云南 宣威 655400)

肺癌是近年来发病率和致死率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此病的恶性程度较高,患者的预后较差。目前,临床上尚未彻底阐明肺癌的发病原因。但有研究证实,长期大量吸烟与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1]。肺癌可分为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包括鳞癌、腺癌和大细胞癌),其中非小细胞肺癌较为多见。目前,临床上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主要是进行手术治疗,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主要是进行化疗、放疗或靶向治疗。靶向疗法是临床上治疗恶性肿瘤的一种新方法。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靶向治疗的效果较好,且其不良反应较少,治疗的安全性较高。近年来有研究指出,对发生及未发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靶向治疗可取得不同的疗效[2-3]。在本文中,笔者主要是研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发生EGFR 基因突变对其靶向治疗效果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期间在我院接受靶向治疗的72 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纳入标准是:病情符合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标准;具有进行靶向治疗的指征;病历资料完整且自愿参与本研究。其排除标准是:预计的生存期<3 个月;合并有其他恶性肿瘤、精神疾病或脑血管疾病;有靶向治疗史;对治疗的依从性差或对本研究中所用的药物过敏。在这些患者入院后,对其均进行EGFR 基因检测,将其中发生EGFR 基因突变的36 例患者作为突变组,将其中未发生EGFR 基因突变的36 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在突变组患者中,有男22 例,女14 例;其年龄为57 ~84 岁,平均年龄为(65.26±2.14)岁;其中,肺鳞癌、肺腺癌和肺大细胞癌患者分别有19 例、12 例和5 例。在对照组患者中,有男24 例,女12 例;其年龄为56 ~82岁,平均年龄为(64.83±2.60)岁;其中,肺鳞癌、肺腺癌和肺大细胞癌患者分别有20 例、12 例和4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基因检测方法 对这72 例患者进行EGFR 基因检测的方法是:采集其癌组织标本, 采用DNA测 序 法 检 测 标 本 中EGFR 基 因21 号、19 号 外 显子突变的情况。21 号外显子上游引物和下游引物分 别 为 5'-GCTCAGAGCCT-GGCATGAAC-3' 和5'-CATCCTCCCCT-GCATGTGTT-3',19 号外显子上游引物和下游引物分别为5'-GTGCATCGCTGGTAACATCC-3'和5'-TGTGAGATAGCAGGTCT-3'。将装有标本的反应管置于PCR 热循环仪中进行预变性、退火、延伸等处理,复制出EGFR 基因中的互补DNA。然后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对DNA 片段进行测序及拍照,并对测序结果进行观察[4]。1.2.2 靶向治疗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靶向治疗,所用的药物为吉非替尼。此药的用法是:口服,每次服250 mg,每天服1 次,共用药3 个月。

1.3 疗效判定标准与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用药后其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及治疗后1 年内其病情进展的情况。用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和进展评估两组患者的疗效。完全缓解:治疗后患者的靶病灶消失,且该疗效持续的时间≥4 周。部分缓解:治疗后患者靶病灶的体积缩小≥30%但未消失,且该疗效持续的时间≥4 周。稳定:治疗后患者靶病灶的体积缩小<30%或增加<20%,且该疗效持续的时间≥4 周。进展:治疗后患者靶病灶的体积增加≥20%或出现新的病灶。总有效率(完全缓解例数+部分缓解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2.0 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突变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3.33%(30/36),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55.56%(20/36),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对比用药后两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

用药后,突变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1.11%(4/36),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8.33%(3/36),二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表2 对比用药后两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

2.3 对比治疗后的一年内两组患者中病情未进展患者的占比

在治疗后的1 年内,突变组患者中病情未进展患者的占比为55.56%(20/36),对照组患者中病情未进展患者的占比为25%(9/36),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6.9864,P=0.0082)。

3 讨论

非小细胞肺癌是肺癌的一种常见类型。临床上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主要是进行手术治疗。但多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病情在得到确诊时已发展中晚期,无法接受手术治疗。过去,临床上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主要是进行化疗或放疗。对此类患者进行化疗或放疗虽然能杀灭其体内的癌细胞,延缓其病情的发展,但其易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近年来,临床上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靶向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5]。吉非替尼是一种选择性EGFR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抑制EGFR 酪氨酸激酶的活性,阻止肿瘤的生长、转移及血管生成,促进癌细胞的凋亡[6-8]。目前,临床上常采用吉非替尼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靶向治疗。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部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可发生EGFR 基因突变,多表现为EGFR 基因中的21号外显子突变和19 号外显子突变。此病患者在发生EGFR基因突变后可使其体内EGFR 酪氨酸激酶的活性得到抑制,阻碍三磷酸腺苷(ATP)与EGFR 胞内催化位点的结合,抑制相关酶的活化及酪氨酸残基的磷酸化,进而可抑制癌细胞的增殖[9-10]。

本研究的结果证实,与对未发生EGFR 基因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靶向治疗相比,对发生EGFR 基因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靶向治疗的效果更好,能更有效地控制其病情的发展,且不会增加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猜你喜欢
基因突变靶向病情
新型抗肿瘤药物:靶向药物
如何判断靶向治疗耐药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
低GI饮食模式或能显著改善糖尿病病情
管家基因突变导致面部特异性出生缺陷的原因
毛必静:靶向治疗,你了解多少?
基因突变的“新物种”
管家基因突变导致面部特异性出生缺陷的原因
血清TSH对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病情的影响
靶向超声造影剂在冠心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