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应激护理干预对心血管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心肺功能的改善评价

2021-04-29 03:00:20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1年34期
关键词:心血管病呼吸衰竭心理

王 芳

(兴山县人民医院,湖北 宜昌443700)

心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症,相关报道指出[1],当前我国罹患心血管病的患者数量超过总人口的20%,且患病群体呈现年轻化趋势。另外,由于心血管病治愈率低、病程绵长,容易诱发呼吸衰竭,而呼吸衰竭不仅会造成换气、通气功能障碍[2],亦会加重不安、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引起心理应激反应,降低认知能力,出现意识不清、头痛等躯体症状,进一步提升心血管病治疗难度,故有必要给予心血管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适当的心理干预。基于此,本文就心理应激护理干预应用在心血管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中的效果及对改善心肺功能的影响展开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 年6 月至2021 年6 月接诊的60 例心血管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纳入30 例)、对照组(纳入30 例)。纳入标准:(1)沟通能力良好;(2)知晓研究活动,自愿参与。排除标准:(1)依从性较差者;(2)意识不清者。

1.2 方 法

1.2.1 对照组(提供常规护理干预):以用药指导、病情及体征监测等为主。

1.2.2 观察组(提供心理应激护理干预):(1)诊断:与患者及其家属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拉近彼此间距离,以观察法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即:观察患者间接、直接行为表现,判断心理情绪状态;(2)领悟:介绍心理应激护理的价值、注意事项、流程等,帮助患者正确认识护理目标;加强心理状态观察,在深入交流中让患者意识到不良心态、行为的危害,增加依从程度;同时引导其领会内心斗争法,指导其放松身心,(3)沟通:随时展开护患沟通,倾听患者主诉,尽量满足其合理需求;同时治疗期间需要结合患者心理情绪类型进行针对性疏导;另外,以静谧眼神凝视患者,给予其支持、安慰,帮助其稳定情绪;此外,以肢体语言进行安抚,减轻心理压力;(4)再教育:讲解疾病知识、不良心理与病情转归的相关性、心理放松技巧,提高认知度。

1.3 观察指标

(1)心功能指标:以EPIQ5 全数字思维彩色多普勒超声(飞利浦)测定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2)肺功能指标:以Spirometer 肺功能测定仪(米尔思维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测定1 秒用力呼气容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4];(3)心理状态评分:选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含有多汗、焦虑、手足颤抖、心悸等内容)、抑郁自评量表(SDS,含有疲劳、郁闷、做事困难、沮丧等内容)[5],随着评分降低,心理状态好转;(3)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取0-3 分制,分数低则表示睡眠质量高[6],本次着重评价“睡眠效率”、“睡眠时间”、“入睡时间”三项。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软件选取SPSS23.0,计量资料数据(心肺功能指标、心理状态评分、PSQI 评分)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P<0.05 为数据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分析两组一般资料

两组一般资料(心血管病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2.2 分析两组心功能指标

干预后,观察组LVFS、LVEF 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心功能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心功能指标对比(±s)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 值P 值例数(n)30 30干预前21.29±2.36 21.57±2.31 0.464 0.644干预后23.46±1.77 26.05±1.88 5.494 0.000干预前42.53±2.09 42.64±2.15 0.201 0.842干预后45.32±2.66 50.75±2.23 8.568 0.000 LVFS(%) LVEF(%)

2.3 分析两组肺功能指标

干预后,观察组FEV1、FVC、FEV1/FVC 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肺功能指标对比(±s)

表3 两组肺功能指标对比(±s)

组别例数(n)FEV1(L) FVC(L) FEV1/FVC(%)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对照组观察组t 值P 值30 30 1.68±0.21 1.79±0.35 1.476 0.145 2.14±0.25 2.69±0.16 10.149 0.000 1.70±0.18 1.63±0.23 1.313 0.194 2.84±0.26 3.38±0.33 7.040 0.000 60.53±10.48 60.44±10.39 0.033 0.974 66.42±9.42 74.49±9.38 3.325 0.002

2.4 分析两组心理状态评分

干预后,观察组SAS、SDS 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心理状态评分对比(±s,分)

表4 两组心理状态评分对比(±s,分)

组别例数(n)SAS SDS对照组观察组t 值P 值30 30干预前54.58±4.78 55.07±3.28 0.463 0.645干预后50.28±4.54 44.53±3.47 5.512 0.000干预前59.75±4.69 59.66±4.52 0.126 0.900干预后53.38±5.18 47.36±4.24 4.926 0.000

2.5 分析两组PSQI 评分

干预后,观察组PSQI 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PSQI 评分对比(±s,分)

表5 两组PSQI 评分对比(±s,分)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 值P 值例数(n)30 30干预前2.17±0.34 2.21±0.36 0.442 0.659干预后1.58±0.22 1.15±0.19 8.102 0.000干预前2.35±0.18 2.36±0.20 0.204 0.839干预后1.77±0.23 1.28±0.21 7.386 0.000干预前2.25±0.39 2.22±0.36 0.309 0.758干预后1.63±0.27 1.31±0.33 4.111 0.002睡眠效率 睡眠时间 入睡时间

3 讨 论

心血管病主要是指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通常与动脉硬化有关,病因、治疗手段等相似度高,如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压、心衰等,且容易诱发呼吸衰竭,一方面而言,呼吸衰竭容易造成肺循环、呼吸生理障碍,进而发生二氧化碳潴留,损伤脏器功能,另一方面而言,呼吸困难也会使患者产生紧张、烦躁等情绪,诱发心理应激反应,改变神经内分泌功能,降低免疫功能。因此,有必要在心血管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治疗期间辅以护理干预,且有报道指出[7],常规护理缺乏对患者的关爱,难以提高患者心理适应能力,护理效果欠佳。

本次研究表明,心理应激护理干预应用在心血管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中有较好效果。第一,心肺功能指标是反映心血管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心肺功能的重要指标,本次监测两组心功能指标(LVFS、LVEF)、肺功能指标(FEV1、FVC、FEV1/FVC),结果显示观察组LVFS、LVEF、FEV1、FVC、FEV1/FVC 更高(P<0.05),与袁先桃等[8]学者的报道一致,主要是因为心理应激护理干预能够尊重患者认知与特点,通过、沟通、再教育等措施,能够转变患者观念,使正性激励作用影响免疫、神经与内分泌系统,逐渐恢复呼吸频率,从而改善心肺功能。第二,心理应激护理干预将患者作为护理中心,通过提供针对性安抚、鼓励、信息支持,既能增进护患关系,赢得患者信任,也能减轻其心理压力,解除思想顾虑,逐渐克服睡眠障碍,因此,观察组心理状态评分、PSQI 评分更佳(P<0.05)。

综上所述,由于对心血管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实施心理应激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具有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心血管病呼吸衰竭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心理感受
娃娃画报(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呼吸衰竭》已出版
《呼吸衰竭》已出版
《呼吸衰竭》已出版